巫山新县城
巫山煤炭开采
巫山双孢菇产业——双孢菇罐头加工厂
曲尺乡果园基地
古老的巫山距今2278年,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308个村、30个居委会,总人口63万。共有2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839人。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1.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0.3公里。最低海拔156米,最高海拔2680米(太平山)。境内山地占96%,丘陵平坝占4%。
一户五县
巫山的基本县情可概括为“一户五县”。
一户:地处库区腹心重庆东部,是“渝东门户”。
五县:一是经济小县。有贫困人口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1555人,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土地瘠薄,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1亩,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市14个贫困区县的平均水平。
二是矿产资源富县。已探明矿藏15种,其中煤炭储量4.7亿吨,占重庆总量的1/6;铁矿储量3亿吨、石煤5亿吨、大理石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7万千瓦,已开发利用3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天麻、党参等土特产倍受欢迎。
三是旅游强县。长江三峡横贯县境,小三峡、小小三峡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小三峡位列重庆市首届十佳景点榜首,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首批“AAAA”、“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2万人,最高年接待中外游客133万人次,是“中国优秀旅游名县”和“中国旅游强县”十七强。
四是文化名县。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文化的代表,有《神女赋》、《高唐赋》、竹枝词等名诗名赋,有神女峰、高唐观、楚阳台等名胜景观,有历史悠久的巫文化、巴楚文化和神女文化,有秦末汉初古栈道、千年悬棺、汉墓群等古迹40多处,珍稀文物1000多件,居三峡库区之首。
五是移民大县。是三峡工程重庆库区首淹首迁县,按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全县淹没陆地面积49.3平方公里,涉及14个乡镇、60个村,淹没县城1座、建制镇1座、乡级镇6座、场镇2个、工矿企业48家,需动迁人口9.1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5%,农村移民生产安置4.9万人。已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十一五”硕果累累
已经过去的“十一五”,巫山保持“追赶”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后续工作有序开展;以劳务经济和烤烟、煤炭、旅游为支撑的“1+3”县域经济新格局初具规模;“五大工程”建设大提速,渝东门户新形象进一步展现;职教工业园区、高速公路、新龙门大桥建成投入使用,桃花铁矿、巫山神女峰机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民生十条”增添新动力,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观;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一户三县”新巫山框架基本建立,“十一五”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50.3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11.8%,年均增长14.5%;人均GDP与2005年相比,增加6576元,年均增长2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年均增长2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48.8亿元,超“十一五”规划目标3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96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4.5%,年均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25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35.3%,年均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0.9:21.8:47.3调整为2010年的22.7:37.2:40.1。
工业经济大幅攀升。以煤炭、电力、建材、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框架初步建立。巫山职教工业园、北碚·巫山工业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夯实。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工业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比2005年增长334.1%;实现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2%上升到23.7%;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6亿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烤烟、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以基地、市场、加工、流通、品牌为标志的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农村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8亿元,比2005年增长131.1%;农业增加值达到11.4亿元,年均增长5.0%。
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高速公路、两巫路、巫建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完工;县城移民广场、圣泉公园、神女广场等市政“大件”建成并投入使用;移民住宅、廉租房建设、“两心四馆”、医疗中心等民生设施“大件”建成。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实现“乡镇通硬化路(或油化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的目标。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部门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交巡警整合等行政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土地流转、林权改革扎实推进。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行。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特困救助等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巫山对外开放新形象逐步树立。
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得到优先发展,校安工程、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工程、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试点县”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3.95:1缩小到2010年3.49:1。基层政权建设日益加强,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巫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十二五”已扬帆启航,我们期待,巫山的明天更加和谐美好,巫山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