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都市生活之各种“依赖症”

shehuiguangjiao 2012-02-10 12:27:10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58期 放大 缩小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由于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从而出现各种形形色色的“依赖症”,甚至因此出现焦虑、暴躁等情绪问题,我们习惯将其称之为“都市依赖症”。“依赖症”是指带有强制性的渴求,追求与不间断地使用某种或某些药物或物质,或从事某种活动,以取得特定的心理效应,并借以避免戒断的一种行为障碍。

细心观察,都市依赖症无处不在。据调查统计,目前生活在都市的人最常见的主要有四大依赖症——“搜索依赖症”、“电脑依赖症”、“手机依赖症”和“快递依赖症”等。实际上,还有其他各种依赖症,比如,情感依赖症、酒精依赖症、整形依赖症、维生素依赖症等等五花八门的症状。

而很多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心态甚至生活方式因此而发生变化。“大中城市过大的生活压力,让人们急于寻找各种排解压力的渠道,或者暂时得以逃避的空间。”柏明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资深顾问王伟栋说。

搜索依赖症——万事皆可“百度一下”

这并非真的是一种“病症”,而是一种凡事依赖上网搜索的习惯。当面对自己不了解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去网上搜索,如果搜索不到,就在网上进行提问,寄希望于有热心网友答疑。更有甚者,当自己的身体不舒服或者感觉生病了的时候,很多人竟也通过网络寻找“解药”,称为“自诊族”,这些人常常借助于网络的强大搜索功能来给自己看病。不过,医学专家提醒,上网学习医学常识是好事,但“自诊”存在很多风险,吃药尤其需要慎重,必须经由医生诊断。

搜索依赖症的人群主要是80后和年轻职业白领,他们遵循的是“内事不决用百度,外事不决用谷歌”的原则。最新研究表明,从2007年9月开始,中国网民每月的搜索请求超过100亿次。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增长到1.72亿,而搜索引擎覆盖了超过96%的中国网民。有人分析,80后所在人群,93%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凡事习惯独自承担,但内心深处又极度渴望与人交流和沟通。

小刘最近打算购进一部新手机,在购买之前,她照例先“百度”一下。“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小刘告诉记者,她购买大件商品时,从来不关注广告说得怎么样,相比之下,她觉得网友们的评价更靠谱,于是,事先搜索网友的使用评价成为购物前的必修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购买贵重物品前,都有从网上搜集商品信息的习惯,网友的评价是左右他们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的80后员工小杨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搜索引擎了。面对一个提问、一部电影、一位刚刚认识的朋友,甚至路边一只猫是什么品种,他都要上网搜索一番,如果搜索引擎一时打不开,他甚至会茫然好一阵子。“我真希望在脑子里安装一个搜索引擎,上次找一本书,怎么也找不着,脑子里突然浮现出关键词,要是输入书名就能知道书在哪里就好了。”年底要写总结,也免不了上网搜索“总结模板”,结果他发现,几位同事的总结大同小异,因为大家搜到的模板都差不多,“也没什么好尴尬的,大家都心领神会了。”像小杨这种凡事喜欢“征求”搜索引擎意见的习惯,被网友戏称为“搜索依赖症”。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提笔忘字”,媒体报道称,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用键盘打字,如果用笔写字,会发现很多字想不起来,甚至几乎无法下笔,“碰到不会写的字,也没了查字典的习惯了,仍旧求助于‘百度一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175人的在线调查显示,89.8%的人承认自己有“搜索依赖症”,其中20.0%的人感觉自己症状“非常严重”,只有8.0%的人会“自己思考”,7.4%“翻书或查字典”,5.4%“请教他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调查显示,85.9%的人认为是“上网搜索可以节省时间”,61.8%的人将原因归结为“搜索准确性高”,66.0%的人选择“不用费力思考”,22.0%的人承认是因为“不愿与人沟通”。$nextpage$

艾瑞咨询分析师由天宇告诉记者,搜索引擎已成网民的入门级应用。以前人们的信息获取靠大众传媒或人际传播,搜索引擎出现后,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度大大降低。由天宇认为,搜索引擎的出现降低了大多数人获得信息的门槛,这让他们觉得,任何信息都能简单获取,不需要独立思考,由此使得很多人经常处在“浅阅读”、“浅了解”的状态。“看起来似乎掌握了很多信息,其实这些信息在电脑里,并不在人脑里,离开搜索就会觉得脑子空空,什么也写不出来。”

依赖搜索会产生什么问题?62.8%的人认为会“让人不愿独立思考”,51.7%的人觉得会“减少创造力,使人们的思维趋于简单化”,49.9%的人担心会“使人们不再努力记忆信息、积累知识”,47.3%的人担心“过分依赖搜索会降低沟通能力”,45.9%的人认为“搜索出来的信息流于表面,不能深入解决问题”。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说,面对问题,是选择网上搜索还是与人沟通,都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自己要有独立思考。“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水浒传》中的军师叫吴用,知道李白是唐朝人,这是常识,不知道就要好好学。”

对于“搜索依赖症”的泛滥,58.8%的人担心“信息泥沙俱下,难以甄别”,48.6%的人担心依赖搜索会给谣言的传播创造机会,32.9%的人认为会使人们产生盲从心理,另有44.8%的人认为这给商家带来了商机,产生“竞价排名”和“搜索营销”。另外,有15.1%的人对搜索出来的信息表示怀疑。

手机依赖症——“心灵伴侣”

随时随地都把手机带在身上,经常查看手机,或者只是解锁、随便点一个应用,然后放回口袋,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总有“手机响了”的幻觉,甚至会把别人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连不上网络、或者收不到信号时,会焦虑不安,如果是这样,那你可要小心了,这些都是手机依赖症的典型症状。

美国一项研究在线调查了320名成人手机使用者,发现有2/3的人体验过“手机铃声幻听”的情况,即常常觉得手机铃声响了或者手机在振动,可是拿出来看看又没有,而且这种情况还会频繁发生。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无形中在现代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者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有专家认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心理不适应状况出现增多趋势,尤其易发于白领人群。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杨玲教授认为,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它只是人们经常使用手机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据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赵军燕介绍:“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联系工具和心灵伴侣。‘手机依赖症’主要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状态。中国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

“实际上,手机依赖症到现在为止还不是明确的精神疾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祝卓宏介绍,“因为手机依赖与其他精神障碍不同,没有明确的特异性症状,而且依赖手机、不停查看手机等这些行为,到底到了一种什么程度才能称为病不能确定。国内外学者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每个人都要使用手机,如果有人手机丢了表现焦虑,是因为手机里面储存的信息比较重要,这就不属于依赖症的表现。”

心理专家表示,患手机依赖症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信息的依赖,通过手机获取各种信息;二是娱乐依赖,如用手机打游戏;三是关系依赖,有些人的关系需要用手机来维持,例如,妻子打不通丈夫的电话就会很担心,这实际上是人际关系不安全的表现。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尤其是追求时尚的白领阶层往往频繁更换手机或一人多部手机,是对手机最为关注的人群。此外,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此症状的高发人群,他们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与外界联系时表现被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

“手机依赖症”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比如:明明走几步就能到达的地方,却一定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用手机询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电话就焦急难耐。症状严重的人甚至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电脑依赖症——“没有电脑,让人怎么活?”

“没有电脑,让人怎么活?”2011年11月8日是电脑发明的40周年纪念日,众多网友在微博中晒出第一次与电脑亲密接触的经历。在腾讯微博开展的调查中,近六成网友表示无法适应没有电脑的生活,他们表示,没有了电脑有时候会不知道该如何写字、无法工作,甚至不能安心睡觉……

每天无节制地增加使用电脑,对现实生活兴趣不大,物质方面的需求也降低了很多;一旦不使用电脑,就无法继续工作,一上网就消散了种种不愉快;习惯于二进制的思考方式(指思维简单明确、逻辑性强,任何问题都要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法容忍模棱两可的东西;缺乏感情表达,面部表情以严肃和呆板为主;活动量明显减少,缺少和亲戚朋友之间的来往,人际关系变得冷淡;经常了解社会要闻,但对所有新闻都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具有上述症状的一半以上,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即将患有或者已经患有电脑依赖症了。

专家诊断说,电脑的普及以及宽带的家庭化都使网络依赖症患者日益增多,由于这一患者群体较大的缘故,还可细分为:聊天依赖、网上冲浪依赖、网络游戏依赖等等。在欧美,心理医生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由于网络依赖症导致的忧郁症等症状。症状潜伏期很长,有时候网迷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来自何处,所以很难对自己的病症有所察觉,及早治疗。要治愈网络依赖症,必须找心理专家进行治疗,另外,也要和家人与朋友多交流。

“对什么都没有兴趣,除了上网。”南宁市民小梁说,以前没有电脑时,业余时间看看书,或者邀朋友去打球,但现在,这一切正逐渐淡出他的生活。“网络看起来能让我交到更多的朋友,但其实是把我的生活圈子变小了。待在电脑前,总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随便和朋友在QQ上聊几句,刷几次微博,或者看几集连续剧,一个晚上就过去了,感觉很颓废。”

早晨7点,起床、按下主机上的开机键,然后刷牙、洗脸、上洗手间……小刘的一天开始了,“完全是下意识的动作。”小刘说,她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养成这个习惯,开完电脑,接下来在自己的QQ、微博、人人网上浏览一遍,回复完所有的评论,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去上班。

“一天开始的标志是开机,一天结束的标志是关机。”小刘说,其实很多时候打开电脑也不知道干什么,但每次都是熬熬夜才能上床,自己也弄不清楚,有时候的行为是否是心理疾病的征兆,“比如在空间里发表了一篇日志、上传了一张照片,如果没有人评论,甚至没有浏览记录,心里就会无比失落。”

“上课的区别: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nextpage$ ”这是日前网上颇为流行的一条微博,不少网友直呼精辟。有网友评论,其实人们依赖的不是电脑,确切地说应该是网络。

上网的情绪会随着网速的快慢而起伏,如果网速不稳定,心情就会起伏不定,焦虑、暴躁,甚至会骂人。“电脑配置低点不要紧,网速可千万不能慢。”小刘对记者一再强调,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在网上看视频时,看了一段又被迫停下来缓冲。因此,当初安装宽带时,她果断选择了4M网速,“虽然贵点,但用起来爽。”

“因为网速的问题吵架,大学室友至今没有再讲过话。”小梁给记者讲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上大学时全宿舍共用一个宽带账号,如果谁在下载东西,其他人的网速就会变得很慢,于是大家约定,晚上不准下载,有室友不遵守规则,小梁发现后,两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毕业多年,至今没再联系过。

快递依赖症——拆快递就像拆礼物

买化妆品需要网购,买袋瓜子、花生也要网购,甚至发喜帖、早上买菜也用上快递了。“×××,你的快递……”在写字楼工作的白领们,常常会听到快递员这句熟悉的呼唤。如果没收到快递,或者快递送达不及时,就会感觉有些失落,你可能患上了快递依赖症。

一位企业前台在网上发帖抱怨说:“每天我接待的不是客户,而是快递,从上班起就要一个个打电话核对,然后签件,然后注销,忙得焦头烂额。”与此同时,有企业出台“绝情”禁令,拒绝一切与工作无关的快递送到公司。

近几年,网上购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快递员每天手中的货件也暴增。虽然快递频频涨价的消息常常让消费者感叹,但快递就像是白开水一样,跟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渐渐习惯了它带来的便捷,也阻挡不了对它的依赖,不用出门,坐等在家,快递就会把你想要的送到你的手上。

对快递员来说,从自己手中送出的快递可谓五花八门,“送过菜,送过信,最烦的是还经常送小零食。”采访中,某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宋师傅告诉记者,现在的快递员简直像个售货员,手头里什么都有,尤其是一些同城快递,还有送速冻食品的。

方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前不久结婚,请帖就是通过快递送出去的。宋师傅也表示,像方小姐这样寄送小件物品的不在少数,但对快递员来说很头疼,“从东跑到西,就为送张纸,这种小件文件类物品最少也要5块钱,但是他们还是懒得为这5块钱折腾。”

资深网购达人王跃表示,网购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方便,他身边有一群朋友,大到电器小到瓜子花生都要叫快递,“我上个月买的零食,足足有300多斤重。”

其实,说起依赖快递,不如说依赖网购更为贴切,据一位快递员介绍,网购比较庞大的群体隐藏在写字间中,大都是上班族。而随机问一下为什么要网购,很简单,坐在电脑前,浏览几个网页,点点鼠标,隔几天签个字就可以把心仪的商品买回家,既节约时间,价格还比商场便宜,这就是网购的理由,也是大部分网购人共同的心态。而且有过网购经历的消费者在拆快递时都有一种兴奋,“就像拆礼物一样,而且要是信用卡付款就更像没花钱一样,礼物从天而降。”消费者白小姐说。

网购让快递成了时下便捷的代名词,年轻人更是对快递喜爱有加,不过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程福海却对这种现象表示了担忧。快递打破了邮局一统天下的行业格局,而近几年火爆的网购让年轻的消费群体乐于足不出户,“坐享其成”,社交越来越简单化,年轻人跟外界的沟通正在减少,一般性社会交往受到阻碍。

采访中,方小姐曾向记者表示,自己的快递要是没按时到,就会很失望。对于这种心理,程福海表示,看似是消费者把承诺看得过重,其实是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而对于快递综合症,程福海表示目前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但基于现在生活越来越简单化,人们疏于跟陌生人打交道更容易表现出焦虑的情绪,造成社会适应力的下降,逐渐演变成社交障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