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改变的两会,不变的民生

tebiebaodao 2012-02-14 20:26:06 文/西铁城 总第159期 放大 缩小

 

近年来,“两会”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两会”的变与不变更是引人瞩目。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中,“两会”的变化往往传递出蕴含深意的变革信息。

在普通百姓眼里,“两会”比以前热闹了,“两会”也比以前开放了。明星委员越来越多,讨论小组上代表们交锋的场面越来越激烈,全国政协会议从2010年起会议驻地由9个变为7个,代表委员看文件由纸质变为电子,领导专用的小车少了,代表集体乘坐的大客车多了……这些触目可及的变化是他们最直观的感受。

然而,关注“两会”的变与不变,终究需要在民主水平、监督质量等这些根本之处洞察。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公民社会日益壮大、市场经济愈加成熟、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民众围观“两会”的层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热闹”上。

变化着的GDP与不变的发展

幸福的愿望体现在中国领导人对过去30年聚焦于经济建设而部分忽视社会机体构建的新认知。中国政府意识到,幸福不仅要以GDP来衡量,还要以医疗保健、教育、环保等众多无形的因素来考量。

一位香港记者在回顾他的两会采访经历时说,1998年第一次接触“两会”时,正值“九五”计划期间,改革开放进入第二十年,但国内与国际市场泾渭分明,中国仍在进行艰苦的“入世”谈判。十四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已从世界第八跃升至世界第二,国内国际市场已然接轨,中国被公认为全球化过程中最大受益者之一。

从“九五”到“十二五”,“发展是硬道理”的方向确实没有变,但发展的观念在变:“唯GDP”被科学发展观取代;经济增速由“保增长”变调为“减增速”。改变背后有代表委员运筹帷幄献计献策的智慧。香港《大公报》的评论称,“两会”十四年的“变”或“不变”,都是这个国家民主政治最真实的印记。

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释放了大量能量,但持续多年的高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中国的GDP总量2011年证实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也就在2011年的“两会”,舆论发出了“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的呼声。

2011年正好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观察人士注意到,中国在新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相当一部分地区将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即GDP。考虑到GDP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地方政府最热衷的指标和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这一改变引人注目。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前局长李德水在接受采访时说,多年来单纯追求GDP增长确实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多弊病,环境和资源代价极为巨大,这样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这也是“十二五”确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看来,告别GDP崇拜,这是向世人宣示,中国的发展始终是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如果说过去的五年规划比较注重增长的话,那么“十二五”规划更加突出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当然,这种发展观念的变化并不是否认过去“保增长”不应该,因为当时在解决温饱,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上,中国必须保持经济的增长。所以过去五年规划中,把“增长”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这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基础、物质的基础,国家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以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在就业的问题上、在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上,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

“调低增长速度指标,也是要传递一个信号,即今后更加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而非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GDP。”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说。

“十二五”规划草案要求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体系和办法,强调要“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的综合评价考核,并将结果作为官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GDP在中国的政绩考核中不再“一家独大”,政府在教育、环境、民生等方面的责任得到强化,这对改变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可能产生根本性影响。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打破“唯GDP论”,如重庆市最近率先将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入本地新五年规划,广东省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今后五年发展核心。

GDP在中国新五年规划中被历史性淡化,外媒对此格外关注。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幸福”已成为中国各大媒体上出现频率颇高的字眼。中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们现在要学会如何施政才能让民众更幸福。幸福的愿望体现在中国领导人对过去30年聚焦于经济建设而部分忽视社会机体构建的新认知。中国政府意识到,幸福不仅要以GDP来衡量,还要以医疗保健、教育、环保等众多无形的因素来考量。

变化着的两会热点与不变的$nextpage$ 民生诉求

无论“两会”热点如何变化,万变不离“民生”之根。无论在树立“匹夫兴亡,国家有责”的观念上,还是在摆正政府角色的问题上,中国都任重而道远。

2011年3月15日,全国两会落下帷幕,香港中通社发文说,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此次全国政治精英的脑力激荡迸出诸多亮点、新意,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民生。“两会”闭幕,政府“民生大考”才刚刚开始。

民生问题一直是两会话题的主阵地,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调整个税起征点、扩大央企红利上缴比例、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这一系列惠民、富民信号,让人倍感振奋和期待。坚持民生为大、倡导“民富优先”,日益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和鲜明的政策指向。

民生其实是一个常态老话题。有媒体调查发现,从2007年全国两会开始,“民生”问题就成为两会的重头戏,但是如果分解“民生”这个大话题,每年关注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2007年全国两会上,聚焦《物权法》的出台成为最热门的话题。《物权法》自从1993年开始起草,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以来,已被“过堂”审了7次,屡创中国立法史的新纪录。作为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物权法“既涉及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关系千家万户的具体利益”。2007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物权法》,用外媒的评价说,中国已经走进了“物权时代”。

2008年全国两会,物价上涨问题成为民众最为关注的两会热点。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众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价问题。去年(2007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过快,给群众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2009年房地产市场及居民住房问题一度成为最大的两会热点。各地房价普遍暴涨,打碎了众多“蜗居”者的安居梦想。许多人都寄望全国“两会”能出台新的房价调控政策。200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这话不无根据,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控制城市高房价”的呼声都是各地的热点话题。在2009年“两会”中,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09年房地产的发展方向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稳定”成为房地产市场的第一要义。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等主流网站进行的2010年两会热点调查显示,“收入分配”首次登上“两会最关心话题”榜首。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国多位高层领导人频繁表态,强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010年2月初强调,“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强调,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温家宝总理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明确指出,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强调,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从《物权法》出台到物价上涨,从房地产市场及居民住房问题到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再到上调个税起征点、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等,多年来两会关注的热点在变,不变的是热点背后的民生诉求。

过去一年的新难题,势必成为第二年“两会”的新热点。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在出现。这些新旧问题考验着这个国家的管理者们,他们不断化解和弥合矛盾,选择最佳路径解决社会难题。

无论“两会”热点如何变化,万变不离“民生”之根。2011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对于民生领域的关注有了诸多量化,但从以往的经验看,如果政府角色没有摆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就不应有太多的乐观。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于中国这场持久的“民生大考”的评价是,无论在树立“匹夫兴亡,国家有责”的观念上,还是在摆正政府角色的问题上,中国都任重而道远。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竞争中,在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中,人们还是应该持有合理的信心。

官员形象的变与不变

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不仅仅意味着官员表面上变得“活跃、幽默”,更体现出他们正在积极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执政技巧,正在学会以平等姿态对待网民群体,正在以宽容胸怀容纳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

官员表情就是政治表情。过去在民众的印象中,领导干部的形象是被格式化的。由于当时过分强调“高度集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很少人敢以“个人”的口吻“表态”或“说话”。他们的喜怒哀乐、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鲜有流露,更不为公众所知。然而这一变化开始从中国“两会”上显现。

2009年3月的“两会”上,猛然刮起了一股讲白话的政治新风,因为长期以来,官场上讲官话、套话、大话、空话成风,能让百姓听得懂的真话、实话、大白话少之又少。评论人士说,白话运动发端于胡锦涛在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用上了“不折腾”三字。这是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国民沟通、让政治从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时提出,报告要用百姓易于理解,让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写,让普通群众能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后来,温家宝多次以口语化的文风来表达政府工作报告的宏大内涵,温家宝“大白话”式的报告被代表们报以共30余次的掌声。

就是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讲白话问题,立即在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有评论说:只有内心里尊重民主,把民众当作主人,才会俯下身来与民对话,用百姓喜欢听、能听懂的大白话来与民沟通。讲官话者眼中是没有听众之地位的,不管我讲什么、怎么讲,你必须听、必须鼓掌、必须认同。如此,没有政治对话,必然只有官话套话,而没有政治白话。

从2009年全国两会开始,中国官员的形象不再枯燥,他们开始与时俱进,开始生动活泼起来。

“神马都是浮云、科学发展才是真经”、“拍砖使人进步、灌水使人落后”、“手握鼠标、胸怀天下”……这些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发人深思的“网言网语”,并非出自普通网友之手,而是出自国内多个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之口。2011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网语”层出不穷。

部分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时认为,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不仅仅意味着官员表面上变得“活跃、幽默”,更体现出他们正在积极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执政技巧,正在学会以平等姿态对待网民群体,正在以宽容胸怀容纳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

在网民们看来,官员的“网言网语”无形中拉近了官民距离,融合了民情、民心,深受民众欢迎。这种趋势恰恰说明网络问政已经深入人心,政府官员越来越关注网络舆论。网络语言不是政府官员的装饰性语言,而是沟通社情民意的必备工具和手段。

全国人大代表张硕辅表示,在网上“能说会道”、避免“官腔官调”是网络时代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新要求,也是服务意识的体现。网络舆论不仅反映民意,而且也促进政府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他告诉记者:“作为地方父母官,我本人在互联网上就被网友称为‘张同学’,大部分网友都愿意跟我说真话说实话。我们党政领导干部也需要自我加压,多熟悉网络特点,洞察网络民意,即时阐释政策信息,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少说正确的废话,多说实在话、掏心话,这样表态才更有效。”

观察人士发现,官员们在直面网络质疑和诘难的交锋中,宽容而理性的姿态越来越多,针锋相对的雷人回应越来越少。

除了形象上的变化,两会代表委员的思想也开始更加“真实”起来。越来越多的百姓把人民代表大会看成能为他们办事、能为他们纾困的渠道。两会上,“一致通过”已不复存在,更多的反对票和弃权票出现。“我代表人民询问你!”的声音越来越强烈。随着民主意识、公民意识的增长,代表委员也不仅仅把其作为政治身份和荣誉的象征,而是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民意代表真正在代表民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