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曝光的“论文博士”源于很偶然的事件。5月1日,曾因老家房屋被强拆而给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写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在新浪发了条微博:“今天一老师告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听闻大惊,我立刻查询。2010级确实有位徐景颜,竟是我同班同学!但询问同学均说从未见过,故推测可能为在职。”
当天,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向媒体回应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确实系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读博士生,但他并非是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
“论文博士”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很多人只知道有全日制博士和在职博士,鲜有人知道还有“论文博士”一说。另有评论者发现,早在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的郭新立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说法”时,称中国目前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并称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由此,清华的“论文博士”是不是“违规产品”越发引人质疑。
近年来,官员读博蔚然成风与中国高校滥发文凭的现象合流,甚至引发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也给公众提供了管窥当前官员博士的好机会。
很多评论给中国官场这种文凭上的“大跃进”贴上了多种标签:大学的媚权、官场的唯文凭论、多种利益的合谋与赢家通吃,在很多人看来,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事件不过是折射了当前社会多种怪现状的“浮世绘”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对此事似乎有难言之隐。5月3日教育部新闻办曾对外宣称,已将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一事移交相关科室,并将对此核查处理。5月4日,笔者也从清华大学新闻办获得说法,称清华将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对外公布调查结果,然而时至今日,两家仍未见任何调查结果对外公布。
“论文博士”容易异化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
“论文博士”的曝光确有偶然性,因为王进文跟徐景颜所主政的山东省国土部门较过劲。
王进文的老家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北三里村。2010年11月17日夜里2点多,他老家被强拆,房子被推土机推倒,家具衣物粮食及他的书籍全被散落掩埋。
王进文为此打了漫长的官司,他对潍坊市国土局等多个部门提起了行政诉讼,并向山东省行政复议办公室提起过行政复议,被驳回后,他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起行政复议申请。2012年3月,国务院裁定撤销山东省行政复议决定,要求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此前,王进文一直在披露山东省国土部门的各种丑闻,在偶然获知徐景颜也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后,他也毫不犹豫地在微博上做了揭露。除了指称从未见徐景颜上课外,他还在微博上呼吁:“法学院指导教师严格要求,为人民服务,勿滥发文凭,危害一方。”并称山东违规征地现象严重,“身为学法之人,包括我与徐厅长,应身践法治”。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只在最初接受了媒体的采访,称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每月集中两天学习,清华大学对“论文博士”有严格招生规定,每次上课均有考勤记录。论文博士相当于以研究为主,他们的课时安排跟全日制博士生课时安排是不一样的,论文博士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在第一年做课程学习,之后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且第一年上课均是在周末上课。
廖莹还称,“论文博士”入学后会明确论文写作方向和指导老师,一旦正常毕业则是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齐全”, 法学院“论文博士”并不只徐景颜一人,仅徐景颜所在的班级就有十来人是“论文博士”。他们中有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人士。
但在最初接受采访后,廖莹不愿再作回应,她在短信中婉拒了笔者的采访申请。然而,外界的质疑却越来越多,公众想知道,清华的“论文博士”到底是怎么回事;应属于非学历教育的“论文博士”为什么还“双证齐全”;这么多官员在清华读博,招录机制是否公平公正,“论文博士”是否沦为了“论人博士”;清华大学是不是在给官员滥发“博士帽”。
针对上述诸多疑问,笔者在未获得清华回应的情况下对“论文博士”的历史进行了钩沉,并在专家的指引下剥茧抽丝,发现“论文博士”确实沦为了给官员滥发文凭的通道。
最早于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可向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人员,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但中国从学位类别的设置上,并没有设置“论文博士”类别,只设置了博士和专业博士两类。
然而,一些高校却在开展了“论文博士”的试点,试点的依据之一在于,1986年12月,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为了尽快开辟一条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实际工作者获得学位的渠道,并扩大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试点……向具备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学位或‘论文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是最早展开“论文博士”培养试点的高校之一,早在1986年就展开了试点。笔者检阅资料时发现,1990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验组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生》刊文,介绍了清华试点“论文博士”的缘由和做法。
清华大学当年一口气就招收了17名“论文博士”,后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徐大懋是清华第一个毕业的这类博士,其指导老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nextpage$
据介绍,清华大学开设“论文博士”的缘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为具体了解工业企业界对高层次人才在素质和数量上的实际需要,先后两次走访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及有关研究部门,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机构都有从本单位选拨优秀人才继续进行培养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清华大学决定试行招收“论文博士生”。
但对于“论文博士生”入学标准,当时就在校内引发很多争论。有的教师强调“论文博士”生入学前应具有硕士学位,有的教师认为能力、成就的高下更关键;对于培养过程,有的教师主张应有最低入学注册年限,有的主张允许他们不脱产攻读学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最后确定了以下原则:一是招生对象主要从科技骨干中选拔,二是选拔时既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有审查学习成绩,还要重视考查全面素质和创造才能。对于培养过程,可以全时入校注册学习,也可部分脱产学习,或者完全不脱产,定时来校接受教师指导,或教师到其所在单位指导。
据报道,徐大懋就从没在清华上过一天课,但当时并不是走过场,他经常和导师们交流,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倪维斗还曾亲赴哈尔滨指导过他。
在清华大学之后,另有不少高校设立了“论文博士”。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春时告诉笔者,据他所知,国内有不少高校招收“论文博士”,如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前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在武汉大学读博就引发了很大轰动,事实上他就是读的‘论文博士’。”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导周流溪投师四川大学赵振铎教授再读博士也引发了很多关注,川大当时也对外称,周流溪也是“论文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告诉笔者,“论文博士”在国外也有,主要流行于欧洲。中国的“论文博士制度”可能来源于欧洲大陆国家。在北美,博士教育只有学术博士和专业博士之分,没有“论文博士”的说法,学术博士和专业博士在培养过程上没有太大差别,既重视博士论文,也重视博士课程学习,都是全日制的,不同之处在于专业博士强调应用。“我们以前学习欧洲模式,现在学习北美模式。因此,在我们国家既有学术博士,也有专业博士,还有‘论文博士’”。
然而,中国从未正式肯定“论文博士”的存在,时至今日,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国目前的博士生培养形式只有三种:正规的入学考试,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把“论文博士”排除在外。
对于这种做法,1999年,时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王子成、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蒋慧和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竺曼莉曾联合署名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发表《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的论文,解释称:“如果不加以控制,使“论文博士”的招生工作蜂拥而上,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论文博士’试点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前,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开展此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了降低要求的代名词。”
他们还称,个别招生单位钻空子,把“论文博士”的入学资格当成人情送人,这种做法对保证“论文博士”的学位不贬值提出了重大挑战。
防止文凭腐败应取消“论文博士”
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招录和培养质量究竟如何?
确实,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一直在招收,该校最新修订的《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就将“论文博士生”与普博生等一起列为四种博士培养类型之一,该校也出台了《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生”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招收“论文博士”的程序包括:
由研究生院组织有关学科的分委员会成员和教授组成的7人以上专家评审组,对申请人材料逐个进行审阅。申请者到会作学术报告,专家提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就是否同意其作为论文博士生做出结论。达到与会专家2/3及以上同意票数者可作为“论文博士生”候选人。“论文博士生”候选人须参加规定的入学考试和所申请导师、学科组织的综合考试,录取后由学校与申请人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书,发出录取通知书。
虽然制度看似严格,但清华大学法学院证据法中心主任易延友在微博上称,他曾给徐景颜这批次学生上过课,其中一位中途未经请假提包就走,有害学风。他还针对读“论文博士”要花很多钱的说法称:“他们都不花钱,因为不收学费。但必须是正局级以上官员”。他还说,希望清华大学对“论文博士”加强管理,真正做到宽进严出,否则将败坏清华学术声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称,清华的文科院系起步较晚,为强化其毕业生在党政系统的数量优势,很多年前清华大学就开始面向副厅级以上干部招收文科“论文博士”。他说,清华“论文博士”,一般都是面向副厅级以上干部,而且都是免试入学,毕业后就能颁发相关学位。这造成权力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侵蚀,而这些就读博士的官员也有权力寻租之嫌。
笔者采访的多位教育学专家,也对清华的“论文博士”颇有微词。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说,他最奇怪的是,为何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可以获得双证,“既能拿到学位证,又能拿到毕业证,我们称之为双证博士,双证博士必须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要全脱产学习,只有专业博士才可以在职学习,而‘论文博士’应该只授予博士学位,俗称单证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也认为,论文博士发的应该只有博士学位(学位证),没有学历(毕业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断言,对“论文博士”发双证“肯定有问题”,对辛辛苦苦读博的全日制学生不公。
别敦荣说,在国外,“论文博士”的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说,在国外,申请‘论文博士’的其学术水平应普遍高于普通博士生。但在国内,读论文博士的往往是官员或者国企人士,他们中很多人不专门从事学术工作,这与国外的‘论文博士’是有区别的”。
他认为,追求博士学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现代反映,“大家都以为,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是优秀的,社会中只有极少数人能获得博士学位,这使得这个学位有象征意义,似乎代表着学识与能力”。
确实,官员追求“博士帽”的风气越来越浓,据《重庆晚报》2009年9月报道,西南大学研究生部相关人士曾透露,重庆区县党政一把手中,大约有一半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
熊丙奇认为,官员读博无可厚非,不能把官员念博士一棍子打死。“但问题就在于很多都是来混文凭的”。他说,对于高校而言,为了谋取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把学位拿来换资源的利益驱动非常常见,“有些高校甚至主动拉官员来读博,这些官员也确实能给学校带来资金和项目,也给以后办其他事情开了门道”。
他认为,要防止“论文博士”成为学历腐败的通道,就应该在公开透明上做文章,“官员读博的信息一定要公开,包括原有学历如何,有哪些学术成果,申请学位时提交了哪些资料,学校的评审结果是什么,招录时都应该向社会公示。录取后,学费从哪里支出,选了哪些课程,毕业论文题目是什么,都应当向社会公开,只有全面公开才能防止腐败。”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春时早已对官员混文凭的现象深恶痛绝,在他看来,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教资源,为自己的前途谋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2010年,他由此提交提案,建议整治这一现象,清理官员读博,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
杨春时告诉笔者,读博的官员,很多都不经过正规考试,即使考试也是走过场。被录取后,动用公费交学费。读博后,基本不上课、不读书、不做作业,有的官员甚至让秘书代劳一切,毕业论文也是请人代写,还有就是“速成型”,如一些省份与名校开展的“省校合作计划”,实际上也就是混个文凭,作为日后晋升的阶梯。“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教育的公平性。”
在杨春时看来,要遏制高校滥发文凭、防止学历腐败,就必须堵塞通道,他直言应取消“论文博士”这种渠道,堵塞为官员批发文凭的通道。“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制止文凭腐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