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发生至今已一个多月,菲律宾态度强硬,动作不断。一开始不断向黄岩岛海域增派舰船,甚至委派一艘考古船进入黄岩岛泻湖内开展“考古打捞作业”。随后,菲律宾拟将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诉诸国际法庭,试图寻求国际仲裁,同时不断呼吁各国对中菲对峙事件表态。此后,菲律宾正式将黄岩岛改名为“帕纳塔格礁”(Panatag Shoal),并下令清除黄岩岛上与菲律宾无关的标示与建筑。更甚者,菲律宾政府鼓动海内外菲律宾侨民在全球举行反华游行,使得事态不断恶化。
中国外交部已就黄岩岛事件多次阐明立场,并希望菲方与中方共同努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目前局势,而不是不断发表言论或者采取小动作使事态扩大化、复杂化、国际化。然而,在笔者看来,南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复杂化与国际化。美国的高调介入和日本的间接渗透都意味着南海问题将不再是区域问题,而是国际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菲律宾才不断采取边缘政策,不断恶化局势,试图让中国知难而退。
此次黄岩岛对峙事件,是中国发展现代海权的一次考验。这一事态如何收场事关中国海权的未来发展。
所谓现代海权,它是与传统海权相较而言的。传统海权主要是指一国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待海洋。海权的最终目的就是制海,特别是对海上交通要道的控制,因此强大的舰队不可或缺。现代海权汲取传统海权观中某些合理的内核,但又有所超越。
在一些学者看来,它是以海权资源、海洋战略与海洋能力为一体的海权。海权资源是国家海权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必不可少。它不仅包括地理资源和物质资源,也包括观念资源。其中,地理资源包括海岸条件、出海通道、海岸间的地理联系、岛屿半岛和陆地对边缘海的封闭情况、基地或战略据点以及战略纵深等。在物质资源中,海军构成国家海权的支柱,而海上非武装力量的任务则是获取和积累财富,并为发展海上武装力量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海权观念资源即海洋观。它包含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权益观。郑和曾为说服明皇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一针见血地点明,“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郑和继续指出,“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显然,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海洋观。
一种正确的海洋观对于中国建设现代海权而言至关重要。回顾中国历史,中国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陆上,而海洋则处在战略布局中的次要位置。陆权往往胜于海权。
郑和的远见和劝说也无法挽回宝船队最终被解散的结局,而后续的历史发展也告诉我们,中国也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1940年的一百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84次,入侵舰船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50多个,中国由此蒙受了百年耻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这样的教训应该说殷鉴不远,时至今日,中国依旧在寻求陆权和海权的平衡,力图在国家战略中赋予海权应有的地位。
显然,海权资源需要有效的海洋战略加以整合,并在整合的结果中体现出国家的海洋能力。海洋战略包含海军战略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海军战略有四个目的,即掌握制海权、战略威慑、力量投送和展示威力。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涉及海洋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措施的长远规划。前者重视军事手段,后者关注经济。自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不同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直接导致海洋争端逐渐露出水面。这便是今日南海问题复杂化的大背景。不管如何,海权资源和海权战略都是为了促成现实有效的海权能力。这种能力能够通过对各种海权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在不断的战略实施中得以检验与更新。它必须能够让一国形成控制海洋的能力,同时利用海洋汲取财富。
与以往处理南海争端不同,这次中国政府可谓一反常态。以往处理类似危机时,中国政府往往比较低调克制,多说少做,甚至在某些专家学者和军方官员看来,中国的表现有些“软弱”。再者,民众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经常无法了解事态的进展,这使得国民海洋观的形塑受到一定的束缚和限制。尽管我们在海洋权益争端中明确主张“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这个原则并没有得到其他声索国的认可。因此,中国在面对其它声索国咄咄逼人的行动时往往显得被动。这种被动的姿态其实反映出中国奉行“消极的威望政策”,因为相对这些国家而言,中国拥有更好的资本、实力和道义立场,但最终我们并没有获得与中国的威望相一致的结果。
事实上,在这次中菲对峙中,菲方的一些言行和举措归根结底源于他们对中国态度和立场的误判。这种误判其来有自。诚然,在中国全球利益不断扩展的背景下,中国需要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策略,但这绝非如某些专家学者所言中国应该放弃“不结盟”的外交原则。在这些学者看来,一旦中国放弃不结盟政策,就不会在这些争端中孤掌难鸣,相反,中国同样能够获得盟友的支持。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但同时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中国需要在更多的互动当中深刻分析结盟与不结盟的各自利弊,而非轻易调整这种政策,否则矫枉过正。
此次中国政府在黄岩岛对峙事件中的举措不同以往,这或许与当前的国内政治密切相关。然而不管事出何因,此次中国政府的外交举措可圈可点。中国政府积极迅速地应对这场危机,运筹帷幄。各项对策纷纷出台,各个部门密切协调,中国国民也能够及时得到最新消息并配合国家的行动,这一切都展现出中国对海权的高度重视。其初步体现出中国的海权能力。总之,在南海问题已经复杂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加快海权建设的步伐,而此次黄岩岛事件将给中国提供某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作者系澳洲西澳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候选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