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经济改革到金融改革

liaowangzhisheng 2012-06-13 12:47:13 作者:Dan Steinbock (来源:chinausfocus.com) 编译:吕宇珺 总第171期 放大 缩小

 

近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因国际政治、欧元区挑战的快速升级和关于亚洲经济减缓的辩论而蒙受阴影。

虽然如此,依今日全球经济和中美双边关系面临的挑战的幅度而言,该对话的效果惊人地有效。最重要的是,该对话促成了中国一项从经济改革到金融改革的重大转变。

商品的离心压力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另一项成果是:允许外国集团为中国商品期货建立联合风险投资经纪。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和铜进口国之一,同时也是黄金市场的主力。但是,现状并不是那么可持续的。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消费国。另一方面,关于全球商品价格,中国很大程度上正处于局外人的角色,这些价格依然是由伦敦、纽约和芝加哥决定的。

在未来,随着人民币将有望成为核心商贸货币,此种局面或许将会改变。一些分析人士预期这将“在未来10至20年内”发生。但是变化也许会来得更快。

随着中国不断地城市化、全球化对商品的高需求和不断升级的通货膨胀,中国将对商品价格制定有着话语权,不再是局外者了。

是的,定价时对西方市场的持续依赖是建立在可自由转换的货币、以及对定价合约已建立的合法系统和安全性的信任上。但是哪怕是美元也无法无限期地统治这个已被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影响着的市场。

不断增速的人民币国际化

几年前,一些国家就2018年时石油价格不再由美元决定的问题达成了一致。中国或许在快速发展资本账户可兑换,宣称人民币更加地国家化了。人民币目前还是具有些不可兑换性。同时,中国的调控者可能保有在混乱时期降低自由度的权力。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上对这样的政策有着更多的理解了。

反过来说,从国际货币市场获得更高的外汇收入和资产管理活动会进一步增强中国各银行的权力、获益和状况。这些银行也有望向资产管理、商贸金融和项目金融这些原本被视作西方银行专有的领域挺进。

近来,香港-伦敦人民币论坛举行了第一次会议,该论坛旨在促进外贸交易中人民币的使用。会议许诺将共同致力于加快发展外贸领域中的人民币使用。这两个全球金融枢纽的统一立场在欧洲为中方提供了一个金融中心,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出了贡献。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正在提升,而中方对美元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少中。

私有化之年?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西方大大小小的观察者都在打赌说中国将会遭遇经济“硬着陆”。当然,中国对这股席卷西方各国的经济疲软之风并不是那么免疫的。

然而,或许我们回顾一下2008年秋天全球经济的那次“自由落体”会有所帮助。还是这些西方观察者都信誓旦旦说中国将面临快速的崩塌、大幅下跌的增速、分裂的暴乱和社会动荡。

中国正走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但是萧条或者毁灭都不大可能出现。2月份,国务院明确了在来年所有计划的改革中,新一轮私有化的执行将被视作首要任务。“36条”是项审慎但可行的计划,以敦促在垄断领域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进程,包括铁路领域、能源领域、金融领域、电信领域、教育领域和卫生保健领域。

在世界经济还处在快速增长的那些年,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几乎没有动力去私有化。可是今非昔比。

巨大变迁

尽管经历了30年的经济改革成功和10年金融改革带来的快速成就,中国的金融体系依然有着很长的道路要走。是的,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银行业、经纪业、保险业和资产管理业取得了大力发展,收获了不错的收益。

中国新生的债券市场还太小,无法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商业银行因不断上升的资金压力而疲于应对。借贷投资组合的证券化也许是缓解这些压力的一种方法。

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大部分的外国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而言依然是相对封闭的。逐渐降低门槛、并同时促进系统内的竞争或可支持中国金融市场获得可靠和渐进的国际化进程。

逐渐放宽金融领域的调控

在4月份中国的经济减缓加剧了,而不是反弹。2011年10月开始的宽松政策并未遏制住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未来的几个月中,需要引入更多的政策支持来阻止更加急剧的下降趋势。

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持续减弱,中国可以开启更加有力的宽松政策,人们期待着新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其他类似手段。同时,政府也有可能放宽在基础建设和财产投资领域的政策。

中国正在果断地、渐渐地走向金融改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