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汉尼拔的政治战

liaowangzhisheng 2012-06-23 18:19:04 文/李鸿文 总第172期 放大 缩小

 

穿过阿尔卑斯山后,汉尼拔的队伍迫切得到休整,可微妙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们有片刻喘息。在山南高卢的波河流域,虽然印苏布列斯人对迦太基人友好,但陶里尼人不欢迎他们。汉尼拔包围陶里尼人的吐林城,三天后将其攻克,又利诱波河上游的利古里亚和凯尔特部落与其结盟。

汉尼拔仅凭2万6千人马就敢奇袭意大利,直掏罗马人的“核心利益”,无非是打政治战、外交战。他算准了一些不满罗马的高卢部落会跟随他,至于那些犹豫不定的高卢部落,他必须用辉煌的战绩宣示:跟我走,有肉吃。而这一切,则有赖于首战告捷。

汉尼拔首战的对手是罗马执政官普布里乌斯•科尔涅里乌斯•西庇阿,也就是后来在扎马会战中彻底击溃汉尼拔的那个被称为阿非利加努斯的小西庇阿的父亲。为方便起见,称他为老西庇阿。老西庇阿将西班牙的事务交给弟弟,自己率领两个军团赶到波河流域,并向元老院报告了从马赛利亚人那里了解到的严峻局势。元老院赞成老西庇阿全面抗战的计划,命令另一位执政官提比略•显普洛尼乌斯•隆古斯放弃进入非洲的准备而北上帮助同僚。

在与显普洛尼乌斯会师前,老西庇阿与汉尼拔的第一次接触就领教了年轻对手的厉害。他把队伍安扎在波河支流提启姆河的西边,亲自率领骑兵和轻武装步兵侦察敌情,遇到了同样侦察的汉尼拔的骑兵。两支侦察兵发生了残酷的战斗,迦太基人小试牛刀就大获全胜。如果不是年仅17岁的儿子小西庇阿的英勇护驾,受伤的老西庇阿差点成为汉尼拔的俘虏。迦太基人本可乘胜追击,但一则天色已暗,一则这次战斗不在计划之中,迦太基人放过了这支罗马队伍。历史就这样充满了戏剧性,假如汉尼拔预料到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将来会葬送自己,一定会穷追不舍、斩草除根。


这次接触使老西庇阿意识到,在波河以北的宽阔平原与对手的优势骑兵较量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他采取了退却策略,将部队退到波河右方的支流特列比亚河的对岸,指望那里的山地可以给迦太基方面的努米地亚骑兵带来一点麻烦。

此时,显普洛尼乌斯的两万五千人马正悄悄赶来会师。汉尼拔洞悉罗马人的想法,也知道这支增援部队的意图,但他只是作象征性地进行阻击,而故意放过显普洛尼乌斯的部队与老西庇阿会师。用一次打击消灭罗马的两支生力军,重挫罗马人的意志,这想法近乎疯狂,可不这么想就不是汉尼拔。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出于敢冒险的天性,实则是他太了解当时罗马的政治生态,太了解新来的对手显普洛尼乌斯。


在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后,罗马的外部压力得到了缓释,内部斗争又重新开始。权贵派与民主派你争我夺,难解难分。马基雅维里在《李维史论》中说,平民与元老院不和,使共和国更加自由和强大:民主派和权贵派,所有有利于自由而制定的法律,都源于这两派之间的不和……两派不和带来的不是有损公共利益的放逐与暴力,而是有利公共自由的法律和体制。自由人民的欲求,很少对自由有害,因为这些欲求或者源于压迫,或者源于担心就要受压迫。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马基雅维里的评述略显武断。和平时期,双方的博弈有利于增进民主与自由,可战争时期的不和,就会带来致命的恶果。显普洛尼乌斯是民主派领袖,他与稳重的权贵派不同,权贵派生下来就承袭家族的光荣传统,目光长远,不太在意一城一池的眼前利益。而民主派是人民选出来的,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取得胜利回报人民的厚爱。况且,显普洛尼乌斯的执政官任期快满了,在权贵派老西庇阿有伤在身时,他极想夺取胜利的荣耀。汉尼拔正是看透了显普洛尼乌斯的那点急功近利的小心思,才故意让两支部队会师。因为他知道,团结的罗马人,1+1大于2;内斗的罗马人,1+1小于2,甚至可能小于1。

显普洛尼乌斯果然“不负”汉尼拔所望,趁老西庇阿病倒,他一人全权统率联军的机会,否决了老西庇阿把战争拖下去的战略,决定尽快与迦太基人进行决战。汉尼拔早就预见了新对手的动向,命令弟弟玛哥率领一支两千人的步兵与骑兵潜伏在河边的灌木丛中,让其余的部队从晚上起就在篝火旁酣睡,养精蓄锐。天不亮,汉尼拔就派吃饱了早饭的努米地亚骑兵到罗马人阵前挑衅,显普洛尼乌斯不听老西庇阿的劝告,下令全军渡过特列比亚河,好在平原上列队。


此时已是寒冬,大部分罗马士兵来不及吃早饭就渡过刺骨的冰河,虽然双方兵力相等都接近4万人马,但渡河的罗马士兵饥寒交迫,在士气上就先输一筹,这也决定了战争的结局。罗马人刚刚过河,迦太基骑兵和大象迫使罗马骑兵后退,枪兵更进攻罗马的两翼,而埋伏在灌木丛中的玛哥的部队则进攻后方,罗马人慌乱地向后退却时,大部分士兵死在迦太基人的骑兵和大象的打击之下了。显普洛尼乌斯率一万名步兵冲出包围,老西庇阿不得不帮他收拾残局,集结那些被击溃的残部。此战罗马人损失惨重,而迦太基方面只有少数人阵亡,其中多为后来加盟的凯尔特人。

这一战不仅展现了汉尼拔的杰出军事才能,更展现了他作为统帅擅打政治战的特质。此战的胜利具有战略意义,汉尼拔将那些还在徘徊观望的高卢部队拉到了自己一边,并通过区分俘虏的政策,分化罗马人与拉丁及意大利民社的关系。

但罗马人短期内并没有吸取教训。从特拉西门湖的弗拉米尼乌斯,到康奈一役时的瓦罗,深受平民爱戴的民主派领袖个个心浮气躁,急于建功立业,以此证明自己比元老派的权贵更善于作战,而他们的结局都和显普洛尼乌斯一样。只有在康奈战役惨败,罗马损失了七万人之后,罗马人才开始精诚团结、协调一致,才开始恢复共和初期那种罗马人的精确的组织架构,同仇敌忾抗击汉尼拔。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