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帆
铺开辽宁省地图,让圆规绕着辽宁的边界转上一圈,圆心就是辽中县!再用直尺在沈阳和沿海城市营口之间连条直线,辽中毋庸置疑就是两者相接的“钻石节点”!地图上的比例清晰地表明:沈阳距离辽南海港城市营口仅仅70公里。70公里,意味着什么?按照国际惯例,距离海洋100公里以内的地区统称“近海”。
沈阳近海经济区摘得“四个唯一”
沈阳近海经济区总面积66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核心区20平方公里,起步区10平方公里。初步确定近海经济区空间布局是“一廊”、“两轴”、“三城”:“一廊”,即沈西工业走廊。“两轴”,即城市人居发展轴和蒲河生态景观轴。“三城”,即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的近海工业新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近港商贸新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滨水宜居新城。
目前,已经摘得了“四个唯一”。一是沈阳近海经济区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近海命名的经济开发区,已列入《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规划》;二是沈阳近海经济区被辽宁省政府定位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十大重点扶持项目之一列入《辽宁省服务业五年倍增及十年发展规划》;三是沈阳保税物流中心作为东北内陆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已经国家海关总署等四部委批准落户沈阳近海经济区;四是东北唯一的进口可利用废物再生示范园区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准落户沈阳近海经济区。
沈西工业走廊腾飞的引擎
辽宁省委提出“五点一线”沿海开放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率先崛起两大振兴战略,目的就是通过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打造“海上辽宁”,进而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随着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七城市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为加速沈阳发展,充分发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沈阳市委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沈西工业走廊,打通联结沈阳老工业基地与营口港黄金财富大道的战略举措。
在近海工业新城重点发展:
1、基础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专用设备制造及铸锻造、机加、泵阀、汽车零部件等基础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最终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铸造之都;
2、新型材料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以及新型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集群,最终打造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之城;
3、近港保税物流产业,重点发展保税物流、出口加工等大出大进产业集群,最终打造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之城。
4、国际石化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重化工产业集群。近港商贸新城以服装、建材等大型专业市场集群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滨水宜居新城重点发展政务、商务、商住、教育等现代服务业。沟通沿海与腹地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钻石节点。继上海浦东、广州南沙、天津滨海之后中国新的临海工业经济增长极。
沈西工业走廊,被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确定为全省的重点发展区域,是辽宁省腹地经济与沿海经济互动的重要枢纽,是辽宁省及沈阳市未来30~50年发展的主要空间。由此,处于沈西工业走廊最前端、临近营口港、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的沈阳近海经济区应运而生,成为沟通沿海与腹地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钻石节点。
战略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挥优势,坚持未来的眼光、世界的高度,突出发展特色、科技创新、优化环境,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进经济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在促进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推进沈阳近海战略发展,支撑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目标:沈阳近海经济区秉承工业立区、物流兴区、商贸活区、生态建区的发展战略,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规模以上企业800家,实现产值1000亿元,人口规模发展到50万,建设成中国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聚集区、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之城、中国机泵发展布局:“一廊”、“三城”、“五区”。“一廊”,即沈西工业走廊;“三城”,即近海工业新城、物流商贸新城、滨水文化新城;“五区”,即临港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区、临港出口加工及物流产业区、临港新型材料产业区、临港国际石化产业区、临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区。
产业定位:立足临港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区,重点发展专用设备制造及铸锻造、机加、泵阀等配套产业集群;立足临港出口加工及物流产业区,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市场交易及与之配套的中介服务产业集群;立足临港新型材料产业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以及新型建材、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集群;立足临港国际石化产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等精细化工、专用化工产业集群;立足临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区,重点发展重型汽车制造及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电子装置等产业集群。
十大优势
区位优势:沈阳近海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沈阳近海经济区位于沈西工业走廊——沈阳和营口港的中心点,距离沈阳市中心45公里,距营口港70公里。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海港——营口港和空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从而使得沈阳近海经济区成为大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节点。
交通优势:沈阳近海经济区交通便捷。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沈西工业通海开发大道和已规划建设的沈—辽轻轨构筑了沈阳近海经济区最密集的陆路交通网;海路方面,距年货物吞吐量1.2亿吨的营口港70公里,免收过路费;航空方面,距拥有100余条国内和国际航线、东北最大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65公里。优越的交通优势为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资源优势:沈阳近海经济区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一是境内地势平坦,工业用地充足,土地成本较低。二是水资源丰富,辽河、浑河、蒲河等五条河流流经境内,可利用地下水8亿立方米。三是能源供应充足。沈阳近海经济区隶属东北电网覆盖范围,总供电能力5亿KVA,电价低廉。同时,地处辽河油田主采区,年供气量达5亿立方米。四是毗邻鞍山、抚顺、辽阳等工业原料资源主产区。另外,区内农副产品丰富,年出栏肉牛50万头、貂貉狐100万只等。
产业优势:沈阳近海经济区工业基础雄厚。业已形成以世界第四、亚洲最大的银丰铸造为龙头的铸造机加产业,以全国知名企业九星集团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以沈阳恒屹为龙头的机泵阀产业,以沈阳航空汽配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沈阳深远建材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以禾丰牧业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营口港——沈阳近海物流港及香港富莱美花卉为龙头的大型物流商贸产业,以美国其仕皮草为龙头的皮草及服装加工产业,为经济区内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政策优势:沈阳近海经济区享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相关政策,享受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开发政策以及沈阳市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为加快沈阳近海经济区发展,其致力于打造最优良的投资洼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金融优势:各类金融机构20余家,民间资本近100亿元,具有宽松、便捷的融资环境。
人才优势:现有专业技术、管理、科研人才5000余人,省级职教中心年培训技术工人3000余人,是沈阳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技工人才。
劳动力成本优势: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每名劳动力每月成本800元人民币。
服务优势:时刻牢记“企业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综合服务局和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高效、创新、增值的全程序、跟踪式、一站式服务。
体制优势:经济区实行开放式管理、封闭式运行。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致力于打造一支想事、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年轻化干部队伍。
“蓝色特质”圆得百年振兴梦
近海,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但从没有人把它与沈阳或辽中联系在一起。让一个实力雄厚的老工业基地与另一个具备港口功能的海滨城市相连接,让腹地经济与海洋经济共生共荣,这就是辽中人给自己的定位。
2007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横空出世。急切寻找机遇的辽中人,迅速把握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找到了仅属于他们自己的区位优势。近海经济理念催生了“沈阳近海经济区”。
沈阳市委、市政府给予近海经济区极大的支持: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市财政每年拨付1亿元的城建资金……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对发展中的近海经济区提出了具体要求:“辽中县建设近海经济区,要把自身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坐标系下,放在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格局下来定位。”
华丽转身的辽中人,面向大海,要实现的是一个百年振兴梦。
“近海经济”不是一块招牌,近海产业才是支撑的基石。
“一城、两带、三区”的规划让近海产业的布局已初具规模:以辽中镇老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商贸新城四片区为载体,把辽中建设成为集沈阳经济区黄金枢纽城市、沟通沈阳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带钻石节点城市于一体的现代化“近海新城”;开发建设出海通道产业发展带、蒲河生态廊道景观带;做强沈阳综合保税区、近海经济区和农业经济区。
几年来,近海经济区完成了空间布局规划,即“一区、两轴、三城”。“一区”,即沈阳近海经济区;“两轴”即东西城市发展轴和南北工业发展轴;“三城”,即近海工业新城、近海商贸新城和生态水城。
四年多时间,近海经济区无论是签约落户项目个数,还是项目投资总额,都成几何数字增长。
“辽中精神”力创更优投资环境
近海经济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从无到有,创新了“近海模式”,实现井喷式发展。究其原因,振兴大势所驱动,省、市领导高度关注、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动力”,那就是在重压之下迸发、在奋进中形成的“辽中精神”。
“敢为人先,勇于超越,只争朝夕,高效成事,不事张扬,埋头苦干。”就是辽中精神最“实”的特质,这24个字,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认定和倡导,并在近海经济发展中逐步完善与充实,升华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率先崛起的强劲态势。在近海经济、社会、政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中精神萌生于重压,成长于奋起,成熟于发展。如今,已成为辽中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内核。如果说,近海经济的建设成就改变了百年辽中;那么,辽中精神的恒久魅力将影响几代人的将来。
在谋划全局发展战略时,站位高低,决定了视野的远近,更关乎长远发展的定位与空间。
近海经济的定位,让辽中具备了世界的目光。在辽中精神的内核中,“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区在创新行政审批和服务方面,与沈阳综合保税区共享驻区一站式服务和一口制收费平台,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方面,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行“全员聘任、档案封存、竞争上岗、绩效考评、末位淘汰”的选人用人机制。选人上坚持五湖四海,打破地域、身份、资历界限,全部实行公开选拔、择优录用。与此同时,近海经济区还积极推行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等机制创新。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全面构筑起与近海经济新区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近海经济,首先需要的是“出海口”。而沈阳这座腹地工业重地,缺乏的也正是这个“口”。
2009年2月11日,沈阳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获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设立。这是国内23家保税物流中心扩大试点单位之一,同时也是东北三省内陆地区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辽中人正是恪守辽中精神,脚踏实地,不惧困难,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审批、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通关的“奇迹”。今年,保税物流中心又开始了沈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这个沈阳经济的又一重要引擎已呼之欲出。目前,辽宁大田物流、中深物流、沈阳近海鑫捷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分别在中心注册。
沿着出海通道产业带、蒲河生态廊道景观带,做强沈阳综合保税区、近海经济区和农业经济区,以“工业副城”、“腹地港城”、“北方水城”为支撑建设近海新城和“两带、三区”的发展格局使辽中——沈阳经济区的黄金枢纽城市、沟通沈阳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带两大板块的钻石节点城市成为可能。同时,提升县域竞争实力,工作项目化融入全县各部门的每个工作细节中,以项目为支撑,迅速做大经济总量。亮出沈阳综合保税区和国家环保产业基地两张含金量十足的名片,投资洼地已然形成。
“近海人”扬帆共创发展奇迹
近海大潮涌起,引无数弄潮儿傲立潮头。
无论是“近海模式”、“近海速度”,还是“近海精神”,说到底需要人来付诸实现。建设近海,人的要素列在首位,干部又是首中之首。
在辽中,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果,不仅仅是选对几个干部。近年来,辽中县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在规范任用提名、竞争性公开选拔、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已经形成一整套体制机制,其经验已多次在国家、省、市交流。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辽中县委从创建“初始提名制度”入手,扩大选人用人公开化、民主化,实现了由“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同时,加大公开选拔力度,建立“竞争择优”机制。在公选领导干部工作中,辽中县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严密的程序、严格的纪律,选准用好领导干部,有效地遏制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2010年,共组织了3批29名县管干部的公选工作,占同期提拔干部的39%。与此同时,加强县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由148名干部组成的后备干部库,后备干部中提拔为县管干部占同期新提拔干部总数的60%。
公开选拔、先审后任,加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同一道“防火墙”,阻挡住不正之风的侵入;完善的用人制度更像一部功能强大的过滤器,净化了干部队伍,滤掉了干部选聘中的沉渣与糟粕。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也把源源不断的清水、活水,注入近海潮之中。
发展近海经济,造就了近海人特有的善于创新的智慧,勇于创新的魄力;也激发了近海人的事业“潜能”。
近海人,不是个体的某个人,是近海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有了近海人,就凝聚了近海精神,创造了近海模式。如今,这三者合一,正在向全国百强县全力冲刺。
我们有理由相信,沈阳近海经济区一定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