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东方元素:好莱坞在中国掷骰子

shehuiguangjiao 2012-07-11 14:48:23 吴晓东/文 总第174期 放大 缩小

 

在一家名叫“吴园酒家”的古香古色的中国餐馆,身穿唐装的老板满脸惊恐地目睹了一场黑衣人探员和入侵地球的外星人之间的枪战。接着,篮球巨星姚明也被拉上去打了两秒钟的酱油,尽管只在黑衣人监控外星人中心的屏幕上一闪而过,但还是不难看出影片极力讨好中国观众的良苦用心。

一老一少、一白一黑、一冷一热,J、K这对科幻影史上的探员搭档,虽说在1997和2002年推出的《黑衣人》前两集里无缘和中国观众见面,但这次依然由他们领衔的《黑衣人3》显然是有备而来。而大肆贩卖“中国元素”,正是他们占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利器。

中国元素遍地开花

性格沉稳的K时不时说出“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K吃路边摊时,J会坏坏地说:“说不定里面就有瘦肉精、地沟油”;时下流行的网络词汇“Hold住全场”、“伤不起”、“坑爹”也扎堆出现在片中……

除了在拍摄地点和剧情上努力营造中国特色,《黑衣人3》的翻译也猛刮“中国风”,影院阵阵爆发的笑声里,有恶搞,也有认同。

事实上,近两年“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潮。从《功夫熊猫》到《木乃伊3》,从《碟中谍3》到《变形金刚3》,从《2012》到《阿凡达》,再从近期的《复仇者联盟》、3D《泰坦尼克号》到《黑衣人3》……这些或多或少运用了“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大片,无一不在中国捞了个盆满钵满。

在2小时06分钟的《碟中谍3》里,涉及中国的部分长达40分钟之久,现代化的上海首次亮相好莱坞大片,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中国银行大楼、黄浦江尽收眼底,而阿汤哥更是在古朴闲适的浙江西塘上演了一场“生死狂奔”;《星球大战前传3》、《神奇四侠》、《面纱》里都有大量的桂林山水;《蝙蝠侠》里,香港维多利亚港向全世界展现了它美丽的夜景;《古墓丽影3》干脆将故事背景放在了中国;横扫全球票房的《功夫熊猫》中,“功夫”和“熊猫”两个主要元素更是全部来自于中国文化;而《阿凡达》作为一部开创新一代科幻影片的大作,也融入了中国最引以为傲的自然风光……

但这些远不是好莱坞电影人讨好中国观众的终点,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制作瞄准了更加多元化的中国:不仅是美丽的山水风景,不仅是旧上海的异域风情,不仅是现代化的香港、上海,不仅是大漠风光……

当听到“让我先喝一杯伊利舒化奶再说”这句台词,当联想笔记本变形为机器人,当男主角萨姆穿着美特斯邦威T恤登场,当大黄蜂看起TCL3D电视的时候……你是否觉得一切近在身边?在《变形金刚3》里,通过伊利、联想、TCL、美特斯邦威等中国品牌的全面介入,好莱坞再一次大胆地和中国商家中国观众套了一回磁。

最让人惊讶的还得算2009年上映的《2012》,除了不少中国观众熟悉的画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喇嘛庙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片中,一向自负的美国人居然将拯救全人类的功劳拱手让给了中国。一句“解放军救了全世界”以及“诺亚方舟在拉萨建造”已经足够肉麻,到最后还拉出美国总统表态:“幸亏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只有他们才能准时完成。”而这样的讨好,第一时间就化作了真金白银,《2012》在中国内地的总票房近4.6亿元人民币,一举刷新了《变形金刚2》当年夏天创造的4.3亿元票房的纪录,成为2009年中国内地最卖座影片。

讨好战术坐地收金

对商业嗅觉极其敏感的“世界电影工场”好莱坞来说,世界各地的异域风情一向都是他们的“摇钱树”。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更是让美国人充满了好奇。早在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影片对于“中国元素”就有所涉及,不过多是些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留长辫子的男人、老旧的阁楼、黑暗脏乱的街道,治安环境差的唐人街,是好莱坞最典型的中国印象。

敲开好莱坞大门的,是中国功夫。李小龙之后,功夫成了“中国元素”的另一个代名词,中国人也不再是被丑化被调侃的对象,而是更多地以正面或中立的形象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被边缘化的“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第一次唱起了主角:美国人先是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搬上银幕,火遍了全球特别是从中国卷走超高票房;接着,007系列影片中,杨紫琼成了第一个来自中国的“邦女郎”;在《2012》中让中国人挽救世界之后,《爱丽丝梦游仙境》在片尾让爱丽丝的手游走在地图上,在英国和中国之间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可以将生意版图扩展到中国,可以以香港作为我们的贸易根据地。”爱丽丝的奇幻“梦游”,在一艘开往中国的货轮上落下帷幕,但传达的却是另一个开始。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如此之大的转变?

据一些电影从业者分析,好莱坞有着极强的商业化性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看到了中国广阔的电影市场。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步入世界电影大国之列。如何在这日益壮大的电影市场中分一杯羹?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用“中国元素”贴近中国观众从而引起共鸣。

只要什么题材有商业价值,好莱坞都会拿来为我所用,这是他们的一个传统。拿中国功夫来说,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最大的卖点之一,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用美国文化去阐释,用高科技去包装,让中国人看了新鲜,美国人看了热闹,很容易叫好又叫座。

而“中国元素”的加入,使得美国影片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更具有了竞争力。近几年,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上大行其道。据《银皮书:201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调查显示:2011年共有17部引进片票房过亿,其中《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哈利·波特7(下)》的票房均超过4亿元,创下引进片在中国市场的最高票房纪录。全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获得超过38亿元的收入,占据中国国内票房总数的29.06%。“银皮书”发起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会林认为,中国市场正在逐步取代日本成为好莱坞的全球第一大海外市场,也可以说,中国大陆逐渐变成了好莱坞电影的倾销地。

据悉,在《阿凡达》全球票房中,中国的票房市场占到三成以上。迪斯尼公司亚洲区负责人甚至表示,在个别影片上,中国票房甚至能排到第一位。急速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让好莱坞电影人看到“钱途”无限,好莱坞片商越来越迫切地渴望在这块巨大的蛋糕上切到更多份额,于是“中国元素”像芝麻盐一样开始撒向更多的好莱坞大片。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美国大片普遍使用“中国元素”,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说,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密不可分,这股“中国风”还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但是,虽然“中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成功刺激票房一路飙升,但是没有人敢说这是决定性因素,更多的观众还是冲着好莱坞先进的制作技术、流畅精美的画面和刺激的情节进影院的。

文化安全令人堪忧

一方面,为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好莱坞向中国观众频频示好,通过大量的“中国元素”,包括台词、音乐、背景、服装,甚至人物动作满足中国观众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取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另一方面,已经习惯了在超级大片中看到越来越多“中国元素”的中国观众们,早已经从最初的受宠若惊,跑步进入“坦然视之”的阶段了。

《碟中谍3》在古镇西塘的拍摄中,老旧屋顶上晾晒的衣服以及残破墙上的“办证”字样曾让一些中国人着实不爽;因为张家界“南天一柱”与海报主山头相差无几,《阿凡达》片中出现的不过数秒钟的悬浮山更是在网络上引起了“黄山”与“张家界”两地网友的一场口水战……事实上,好莱坞大片里的“中国元素”带来的不全都是惊喜,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能让中国观众眼前一亮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人拿来说自己的事儿。

一个女孩儿坐在溪边,看着自己的水中倒影。这个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少女,就是迪斯尼版的中国古代替父从军的女中豪杰花木兰。在中国,花木兰是孝道、爱国、有责任感、有勇有谋的象征。然而,在迪斯尼版《花木兰》中,这个中国文化中“勇敢、刚毅”的女子,摇身一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拥有少女敏感的神经,有对爱情的渴望。

“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好感,好莱坞大片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其背景就是越来越被重视的中国电影市场。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对此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崛起,使得好莱坞为了“钱途”而日益重视“中国元素”,也波及中国的文化安全。

“我们国家缺少相关法规限制,好莱坞可以任意采用‘中国元素’,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感兴趣的素材,来冲击我们的市场和观众。其实,这已经关乎国家文化安全,政府需要加以重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忧心忡忡地表示,要是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对国产电影会带来更大冲击。

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如今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到美国GDP的25%左右。反观中国的文化产业,显得犹如舢板面对航母般弱小,做大做强中国产业文化,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时代所需。

对于好莱坞大片里的“中国元素”,尽管有观点认为中国观众不要过于敏感,尽可能把它作为一种类型片中的元素,抱着一种纯粹的欣赏的态度去看,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却有了这样的共识:“中国元素”不过是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并非想借此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最终还得靠我们自己。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