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南京考察工作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央对江苏的明确要求,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去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
民生优先、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是江苏在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一道温暖的风景。
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江苏正向我们走来……
科学发展,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
“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2011年9月27日下午,江苏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肖泉就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作新闻发布。
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文件形式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率先实施“一个计划”、构建“六大体系”;率先排定民生幸福工程“验收”时间表……江苏在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把增进民生幸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定位为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民生幸福当做一项“工程”来抓,江苏有着现实和长远考量。从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看,人均GDP从4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经济结构加快变动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目前,江苏人均GDP超过7700美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将超过1万美元。专家分析指出,在这一阶段大力推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社会创造活力,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让“幸福”从抽象走向具体?在这份《意见》中,江苏赋予“幸福”明确可以触摸的框架和现实——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基本实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按照《意见》部署,“民生幸福”工程具体化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六大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普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富民为要:
让收入增长“跑赢”经济增速
无锡新区新安街道新安花苑二社区居民朱二南,过去仅有1亩多口粮田,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前两年村里拆迁后,朱二南家分到了新安花苑4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如今他家的住房,2套自住,1套入股富民合作社,每年入股分红收益达2.4万元。小儿子自己创业开了家小店。“月月有进账,年年有分红,看病能报销”,是无锡农民朱二南今天的生活写照。“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1.8%。
要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关键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去年,突出抓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的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34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31元,位列全国第六;农村人口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4:1,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面脱贫。
更让人怦动于心的是,江苏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是剔除了物价因素的实际倍增,是结构优化、惠及大众的倍增,尤其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为此,《意见》特别强化了各种收入分配措施的功能,例如“运用税收手段,强化监管措施,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1左右”、“到2015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其收入的比重分别达63%和56%以上”,体现了对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效果的高度关照。$nextpage$
安民之基:
织就“人人享有社保”的幸福网
2月17日中午,太仓市沙溪镇松南村4组的吕阿妹在敞亮的厨房里忙碌着,虽然中午只有自己一个人吃饭,吕阿妹还是准备了青椒牛肉丝、清蒸鳊鱼和两个蔬菜。
57岁的吕阿妹两年前退休,月退休金770元。和她同龄的老伴现在镇上一家纺织厂当司机,月工资2500元,厂里给缴了企业养老保险。按照中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农民的月退休金一般在几十元到100多元。吕阿妹每月770元的退休金从何而来?这得益于太仓创新制度,在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养老保险之间建立衔接转换机制,让有条件的劳动年龄段农民有机会选择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以吕阿妹为例,退休前她参加了13年的农村养老保险,按照当地政策,她可以将13年的农保按两年折算一年的缴费年限转换为城保,并按城镇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花3.1万元补缴满15年的城镇养老保险规定缴费年限,按城保待遇退休。
此外,该市1000多位低保、重残等贫困人员通过政府帮扶直接转入了城镇养老保障。对于那些因病致贫等低保边缘人员,政府也给予50%的参保补助,帮助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断保。太仓还通过“土地换保障”方式,让7万失地农民直接进入了企业养老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其后顾之忧。
太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表示,在多项助推农民参加更高水平养老保障的政策推动下,如今太仓95%的农民已进入城镇企业养老保障网。
至去年底,江苏有440万城镇无保障居民全部进入养老保障网。不仅如此,全省还将10万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4万失业人员直接进入城镇职工医保,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了97%。无论是参保率还是社会保险待遇,江苏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惠民之举:
良策迭出减缓“看病难”
在镇江,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极大地缓解了百姓看病难。2月17日上午10点,镇江市润州区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70岁的尹仁英老人坐在舒服的椅子上边挂水边看电视,值班护士不时地走过来问她有没有不舒服,滴药的速度要不要放慢。尹仁英说:“每天吃完早饭从红星桃花源小区走过来,也就十几分钟,挂一瓶四五十块的头孢,自己只掏四五块钱。”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在镇江已不是老百姓心中的愿景,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镇江在全省率先组建了以两家三甲综合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将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集团,实行资源共享,畅通管理转诊通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去年实现上转病人9685人次,上级医院下转病人1842人次。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新星说:“我们去年的门诊量近17万人次,平均一天400多人次。”
对于普通百姓,到哪里看病,在看得好的基础上首先算的是“经济账”。家住镇江市润州区溪园新村的张辉身患糖尿病、高血压,一个月吃药最少花300多元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要吃的‘拜糖平’,社区医院65块一盒,自付10%;而在大医院,不仅要72元,还要自付40%,在社区医院看病,一个月光药钱就省好几百。”
记者了解到,镇江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价格平均降低40.76%,用经济杠杆,引导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向基层转移。在政策引导的同时,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的软硬件也在提档升级。记者注意到,以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B超、数字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都已配备到位,镇江第一、第四人民医院派来的外科、消化内科专家定期坐诊。
据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介绍,目前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已占全市的55.2%,居全省第一。
在《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现代化30项指标体系中,医疗卫生领域主要有三项事关民生幸福的硬指标:到2020年,江苏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省卫生系统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增强功能、提升水平;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进一步落实便民惠民措施,优化服务、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包容为怀:
佑助弱势群体实现“安居梦”
徐州通过“棚改”,实现了矿工安居梦。2月18日下午,记者随物业人员随机敲开了徐州市徐矿城金桂园3单元102室的大门,74岁的邵泽堂老人简单询问来意后,即热情邀请记者进屋。
室内窗明几净,阳光肆意泼洒进阳台。邵老告诉记者,他1960年就来到徐矿工作,在搬到徐矿城之前,一直住在矿上的两间小平房里,儿女们成家时,一家五口都挤在里面。房子阴暗窄小,没有卫生间,几百户合用一个公共厕所……而提起如今的新房,邵老的满意劲溢于言表:“你看,这个环境多好,房屋质量也好,墙是空心砖,窗户玻璃都是双层的,以前外面多少度家里就是多少度,现在家里比外面高4、5摄氏度呢。”
邵老的生活改观,得益于徐州市2009年开始实施的“棚改”。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唯一的资源性城市,徐州在历史上形成了大批简易职工住房和矿工住宅衍生出的棚户区。这些房屋不仅破损严重,而且基础设施条件极差,更棘手的是,这些棚户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商业化运作难度较大。面对此情此景,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解决民生困难放在“重中之重”,想方设法推进“棚改”。
徐矿集团领到的“棚改”任务最重,全集团拆迁面积达58.31万平方米,涉及29个棚户区、13248户、人口近4万人。徐矿集团棚改办主任范者道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拆迁选房已全面完成,其中5180户领到了新房,今年底所有新房就能全部竣工。
“棚改”何以能顺利推进?范者道认为,“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完善的制度设计”是其中的关键。棚户区职工支付能力较弱,为让职工买得起新房,徐州采取了“政府出一点、职工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帮助矿工圆梦。据统计,“棚改”中,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徐矿集团1.19亿元,省财政补贴1.5亿元,集团兜底10亿元。
与此同时,制度设计以公平为先,拆迁安置的每一步都采取阳光操作,邀请拆迁户、纪委全程参与。比如选房,采用电脑摇号,60岁以上老人优先。邵老告诉记者,他通过摇号,选到了这套102平方米的新房,自己只花了17.3万元,“真是睡着了也要笑醒”!$nextpage$
链接
新进展新要求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与江苏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指出,“希望江苏在坚持科学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迈出新步伐,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迈出新步伐。”这是继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作出“六个注重”的重要指示后,总书记又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这六个方面与去年全国“两会”时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注重”一以贯之,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内容。全省上下尤其是各级党政组织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继续按照我们确定的“八项工程”,咬定发展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去年成绩
2011年,江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34.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超过90%。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新建477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成保障房建设超过45万套(户),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定的年度目标任务。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8%。
美好愿景
★江苏在全国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到2015年具体实现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以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1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比例达75%以上。切实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到2015年实现江苏高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的占比达10%以上,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十二五”时期,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2011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全部脱贫基础上,继续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农村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0.39和0.35以内。
★“十二五”时期,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0张左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39万套,改造危旧房3500万平方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