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央部门再度“晒账本”

shehuiguangjiao 2012-08-16 17:10:01 ■王亦君/文 总第177期 放大 缩小

 

从7月18日下午开始,90多家中央部门在一天多时间里集中动作,截至8月2日下午5点,已经有98家中央部门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部门决算,并单独列出了“三公经费”支出预决算情况。汇总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以下简称“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19.77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公务接待费14.72亿元。

相比于2011年公布时间延续了两个多月、只公布两张表格、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五花八门,进入第二个年头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有了些许进步。

基本做到“格式统一、时间集中”

2011年七八月间,中央各部门在公开2010年部门决算时,大多数只公开了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决算总表和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7月19日晚,笔者浏览多个部门公布的2011年部门决算后发现,今年公布的格式非常一致,绝大多数都分为四部分:部门概况、2011年度部门决算表、2011年度部门决算说明、名词解释。

在第一部分部门概况里,各个部门都详细介绍了部门的主要职责和部门决算单位构成,在第二部分2011年度部门决算表中,增加了公共预算收入决算表、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决算表和“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决算表,共有六张表格。

备受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详细情况在第三部分2011年度部门决算里,中央部门在这部分里以表格或饼状图的形式,公开了“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和分项数额,同时较为详细地公开了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

除了“三公”经费,行政经费也首次向公众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中央部门2011年度行政经费支出统计数说明在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中,中央部门大都列出了“财政拨款”、“其他收入”、“住房保障支出”等十多项专用名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多名财政学者表示,在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布“三公”经费时,不少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公布的格式应当做到统一,时间也要尽可能集中,今年已经达到这一要求,这些进步值得充分肯定,同时,“需要改进的地方依然很多。”

公开“三公经费”,

也要公开部门人数

公众如何判断三公经费花得是否合理?海关总署三公经费超过5个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三公经费379万,单个的数字如何判断?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经多次表示,三公经费应该公布按部门人数计算的平均数。上海财经大学邓淑莲教授表示,目前,考量三公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很难有一个标准,“不能说花得多就一定有问题。各部门职能不同,比如海关总署、国税总局实行垂直管理,下辖的预算单位很多,三公经费必然会远远高于一些职能相对单一的部门。”

很多学者认为今年各个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公开了车辆购置数量和保有量是一大亮点,一些部门还公开了平均每辆公车2011年的花费,比如民政部2011年购置了5辆特殊业务用车和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120万元,部机关、12个部属事业单位保有的143辆公车支出505.26万元,平均每辆支出3.53万元。

“只有公布了部门的总人数,公众才能依据公车消费总额算出平均数,才能判断这个平均数是否合理。因此,各部门公布人数,看看三公经费平摊到每个人头上有多少,再和其他部门比较,是相对科学的考量标准。”邓淑莲表示。

但是,在已经公开2011年部门决算的92家中央部门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只有中国地震局和中国气象局公开了部门人数,中国地震局的47个预算单位里,在职与离退休职工总数超过22500人;全国气象部门3277个预算单位里共有职工103447人。

监督“三公经费”支出,要看使用费用的合理性

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是国务院对于今年“三公经费”公开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要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和保有量,还要公开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

据笔者观察,中央部门大都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审计署2011年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情况说明中表示:2011年全年安排署本级、10个所属单位和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因公出国(境)团组68个、345人次,有的中央部门还列出了去了哪些国家和地区,考察的内容等。

但是笔者注意到,仍有不少网友存在疑惑,有人提出:有的部门买一辆新车花了20多万,有的花了30多万,有的部门出国人均花5万,有的花3万,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对此,邓淑莲认为,监督三公经费支出不能单纯看费用多少,要看使用费用的合理性,必须花费的,1000万元都没问题,不能花、不该花的,一分钱都是问题。

目前的三公经费公开还是不够细,如果能在公开车辆购置数量的保有量的基础上,公开车型,公众就能判断每辆车每年的花费是否合理,同样,能够公开每次因公出国(境)的原因、目的地、考察活动安排等就会消除公众疑惑。

行政费用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分部门的行政经费今年首次亮相。据笔者观察,此次中央部门公布行政经费都非常简单,在2011年部门决算第三部分的最后,大都表述为:关于2011年度行政经费支出统计数,汇总×部门2011年度行政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万元。

从数据看,部门行政经费从数额到所占比例差别非常大,有的部门行政经费支出几百万元,如中国社科院为751.88万元,有的则为数百亿元,比如国家税务总局,达到近393亿元。

和三公经费公开情况一样,鲜有中央部门公开行政经费人均数,笔者查阅后发现,只有中国气象局公布了人均行政经费16.92万元。

行政经费支出占决算总额的比重差别也较大。多数部门行政经费占比在20%以内,但部分部门占比不到1%,个别部门则占50%以上。比如科技部行政经费10502万元,决算总额2967379万元,占比0.35%。而海关总署行政经费869297万元,决算总额2035999万元,占比43.7%。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系主任曾康华教授表示,这种差距跟部门职能不同有关,也可能是统计口径不清楚所致,按照规律,行政经费按照人头费和办公费来算,平均不会有太大差距。

据邓淑莲介绍,中国行政经费不是单独的预算科目,简单来说,行政经费主要包括要从财政拨款中拿出多少钱给公务员发工资、福利,拿出多少钱支付办公大楼的水电费、办公经费等。2007年中国财政预算开始采用新科目体系,行政费支出分散在诸如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功能分类中。若要掌握政府行政费用,需要从这些分类中,分离汇总出政府执行以上职能时自身的花费。

目前公布的行政经费是从支出的维度来汇总,包括: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包括工资、津贴及奖金等,公用经费包括办公及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物业管理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费、一般购置费等。还有一部分就是维持本单位运行的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办公用房租赁及大中修、专用设备购置费、专项培训费、办案费、网络运行专项维护费等。

在邓淑莲看来,由于今年是首次公布,是“最低级、最初步的公开”,缺少统一标准,一个数字无法看出行政经费的具体构成,公众判断每一笔支出是否合理无从谈起。

行政经费应该在决算总额中占多大比例是合适的?多名财政学者表示,官方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但是当前的现实是,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已成为政府自身建设的突出问题。从1978年到2006年,财政支出中用于行政管理的费用规模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9.4%,远高于同期年均10%左右的GDP增速,也超过年均13%左右的财政支出增速,同期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4.71%上升到2006年的18.73%,远高于一般国家的比例。

6月27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年中央决算报告和决算草案时表示,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目前的行政费用还是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应该在目前的水平上削减15%~20%。他建议,可以按不同地区和部门逐项分解,把降低行政成本确定为约束性指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