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到基层调研工作
栗战书
(接上期)
开展“三个建设”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栗战书是位最不安于坐办公室的高级领导干部。他到任贵州不足两年,先后跑遍了贵州的9个地市、88个县区。他的足迹遍及穷乡僻壤、山区工矿,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农户田间、工厂车间、建筑工地上。
他来到红军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看望老红军和红军烈士家属,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他爬山涉水,进入深山老林,走进一家家援建“三线”老职工的家中访贫问苦。在开阳县一个村落他亲眼目睹了穷得令人心寒的农民生活,亲耳听到了群众对党的工作作风不满。
“我也不知道你是哪级的领导,既然来了,我有三个问题请你回答。”一位中年男子挤到栗战书面前。“请问,我们这里干旱这么严重,怎么没见一个干部来看看,这是不是对群众负责?请问,听说政府下拨了救济粮,但至今没有看见粮食,有没有这回事?请问,有干部在选举时说,你投我票,我就为你服务,分一袋160块钱化肥,不投的就没有。他这是为自己当家还是为老百姓当家?”三个“请问”之后,这位村民越说越激动,最后说了一句话:“得民心昌,失民心亡。”
栗战书对他说:“你这三问问得好!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讲得更好!不用加‘请’字,都是我该回答、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确实存在,一定解决。共产党的干部,不管是乡村干部还是省里干部,都应忠实为老百姓办事。”
告别这个山寨的村民,栗战书的身影又出现在另一个村庄农户家的炕头。当问及对党和政府特别是各级干部有什么意见要求时,这位姓熊的村民说,“这次村里干部选得不错,原先那个村干部可横着呢,有时候还抓人,我儿子就被抓过。”栗战书问为什么,主人说,“原来自家宅基地借给村委会办公,村委会搬走后,不还宅基地,我儿子去讨要,就被抓起来关了好几天。”
走出这户农家,心情沉重的栗战书脑际间突然涌现出杜甫《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词句。他向同行的人说,《石壕吏》讲的是抓壮丁,那是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而刚才农妇讲的事情,却发生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一些地方干部违法行政的做法,怎能不伤老百姓的感情呢。
在省委常委会上,栗战书激愤地高声说道:“如果我们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存在的党风不正、作风不实、违法行政、执法不公的种种劣迹不铲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种种敷衍了事、和尚撞钟、抱残守缺、照抄照搬、脱离群众的‘不作为’作风不肃清,不仅‘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稳定也会成大问题,我们就愧对党的重托,愧对贵州4000万父老乡亲,也愧对我们的子孙后代。”
参加会议的省里几大班子领导们一个个神态专注,心里沉甸甸的。经过讨论,大家形成共识:要扭转贵州经济社会落后的被动局面,加强各级干部作风建设,营造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几乎与此同时,栗战书又主持召开了在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的省委扩大会议。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栗战书慷慨陈词:“……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长期以来,许多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下基层、不进企业、不跑农村、不进百姓家门,变成耳不聪、目不明、身子不灵、头脑麻木的官僚。尤其是大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掌握着不小、不少的权力,却不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感受不到下面的实际困难、急切甚至无奈,权力在握,不作为还我说了算。这种传统落后而又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一大悲哀。”省委书记火了,他不能容忍“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作风成为阻挡贵州发展的路障。
栗战书深知谋事不易,成事更难。要解决一些多年积重难返的问题,不仅要有敢踩逆流不避斧钺的勇气,更要有科学务实的举措。
一个全新的决策在栗战书心中形成:在全省开展“创先争优”、“四帮四促”、“五个带头”活动。这一举措深得人心。这对千百万群众无疑于雪中送炭,更似平地春雷,神奇般地诱发了一场数万干部下基层解群众之忧、帮群众致富、暖群众之心的菲菲春雨。
省委书记栗战书任职不足两年,数十次到他的联系点——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吃住在农民家里,与基层群众唠家常、谈发展,问需问计访寒苦,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科学发展。
省长赵克志在贵州遭遇百年不遇的凝冻期间,轻车简从,迎风踏冰多次到遭受重灾的丹寨县、长顺县和全省最贫困的望谟县,他走东家、窜西家,翻米缸、观灶台,实地考察当地扶贫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现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和省委书记、省长一样,贵州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所有省级领导也纷纷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每月到最基层蹲点,广泛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指导解决困难。
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犹如一块小小的铀,经过原子裂变,立刻放射出无尽的光热。影响带动省直和市县机关2万多名各级领导干部组成8261支工作队与1.36个基层单位、1.76万个行政村屯、31万户困难家庭结成帮促对子,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稳定。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践行了“忠诚于党我带头、服务人民我带头、加快发展我带头、优良作风我带头、廉洁自律我带头”的承诺。
据初步统计,近两年来,全省共有103.8万党员干部下到基层共走访基层群众336.7万多人次,联系帮助18900企业单位排查矛盾31875件,解决实际困难问题15.52万个,提供项目支持36178个,落实帮扶资金80多亿元。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温暖着百姓的心。当地群众激动地说:“老红军的作风又回来了!”
在强力推进作风建设的同时,栗战书又率领省里五大班子成员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环境治理这副重担。
为此,栗战书在多个会议上大声呼吁:“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乎发展环境”的理念。为此,贵州省出台了一系列奖惩硬措施,意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营造发展环境的责任意识。
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使贵州大地迅速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投资的热点。据来自贵州省商务厅的信息:这两年包括世界和中国500强在内的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亿元以上的500多个大项目在黔落地生根。
云南力帆骏马集团在贵州原来只有9个多亿投资,现在已追加超过50亿元。集团决策者慨叹:在这里,尽管企业发展所需的硬件还不尽如人意,但全省上下打造“软环境”的气魄,激发着我们的创业激情。
武汉凯迪投资公司董事长陈义龙说,我们最终选择投资贵州,取决于他们多个不一般:循环工业项目的选择显示贵州坚定绿色工业发展理念不一般;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选择显示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思路不一般;以工业促农业,以企业带动地区发展的定位显示贵州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不一般;以党风政风促进社会风气转变的举措显示贵州的政治生态建设的水平不一般。
伴随着一大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入黔投资,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年1-6月,全省经济发展速度同比增长近一倍。
然而,带有根本性的,是如何从源头上建立一支作风过硬、勤政廉洁、高度务实、用心想事、扎实干事、激情成事、能干大事的干部队伍和怀珠抱玉、技领前沿的高科技干部队伍,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水平。
栗战书以其智慧、勇气和敢担当的魅力与毅力,打破樊篱,着手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意在强化考核,营造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的用人制度。
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贵州省这两年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坚持德才兼备,着眼发展需求,先后从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公开招聘12名县委书记到12个贫困落后县任职。他们依靠积蓄的人脉关系,不仅带来了项目、资金,更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提高了执政水平。同时,从全国范围内招聘引进各类急需特殊人才49名,这些高端人才的入黔,成了全省经济科技领域的领军人。还聘请188位知名院士和专家为贵州工业强省十大产业的知库,从而保证了实施的各项举措始终在正确轨道上跃进。
一花引来万花香。多渠道引进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党政干部和高端人才的示范效应,带动了贵州整体干部队伍水平的提档晋级。一个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科学发展的新思维在贵州蔚然成风。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贵州省亦加大了干部双向交流和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力度。选派25名优秀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又请求中央机关选派28名领导干部到贵州挂职帮助工作。同时从省和市地机关及高校选拔100名40岁以下干部到县区任职,意在加强他们的基层实践经验;又从县区选拔100名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到省直和市地机关作为处级干部培养。$nextpage$
着眼于提升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经济建设能力的需要,贵州省实施了“4515”大培训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有针对性地采用实地培训、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等形式,对全省相关领导干部上一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培训课。对象包括4000名地市县的党政负责人、5000名省直综合厅局负责人及中层干部、10000名市县区乡分管工农业及城镇建设工作的负责人,5000名国有企业、产业园区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负责人。在对这一大批干部重点加强发展中急需紧缺知识培训的同时,贵州省还采取走出去“取经”的办法,300多名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3000多名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负责人集体出省到经济发达地区“充电”。这两项举措成为贵州干部培训史上的“第一次”。
如今,一个由“群众选人、凭能力上台、靠实绩提拔”的用人机制在贵州大地形成,一大批能力强、作风正、真干事、干大事的年轻干部陆续走向各级领导岗位,从而为贵州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极大提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2011年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专门听取贵州省的工作汇报,并对贵州省一年多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也是这一年,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六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几十位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密度来到贵州,他们在调研后得出的结论竟是如此的一致:贵州定会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开创一个政通人和的时代。
信赖、关怀和支持,犹如阵阵春风,温暖了全省人民的心。栗战书心里发热,头脑却很清醒。他认为,改革这个伟大的杠杆,仅仅是摆了摆,抖落了我们庞大体质肌肤上的一些尘埃,而身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苔藓,必须要大力抖。丢掉沉荷,才能轻装前进,实现跨跃发展。
十大民生工程济千万黎民
人世间最有力量的,都和“真”有关系,真实、真诚、真情、真理......记者在贵州采访,所有认识战书同志或同他共过事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对记者说,栗书记对事业、对百姓、对同事的真情是最让他们感动的。他每到一地,所以能够迅速改变那里的面貌,创造非凡的业绩,最重要的就是他感动了大家,也感召了大家。他犹如磁石,以自己的真情和激情构成强大的磁场,亲密无间地吸引、团结和带动起周围各民族兄弟和他一道共同奋斗。
是的,栗战书从来不拿官腔,摆官架子,做官场文章。又是一次不打招呼下乡调研,车行至息烽县幸福村时,栗战书看到有老两口在地里收割稻子,立即下车上前攀谈,老人叫蔡少金,年届70,栗战书立即从老人手中接过镰刀帮着收割,镰刀勾住几把稻子中部,往左手一揽,紧紧抓住,再用右手持镰刀从根部斜上一割,一把稻子就割下来,整整齐齐地堆放在一旁,蔡少金老人看着这麻利的动作说:“领导,你是老把式啊。”
附近村民听说村里来了大官,又看到这个人拿起镰刀和老百姓一起干庄稼活,情感的共融立即消除了官民的隔阂,纷纷围拢过来和栗战书唠起了家常。
蔡少金老人说,他是60年代参军,后来退伍回乡务农,现在没有任何补助。栗战书马上让随行工作人员同民政厅负责人联系,询问相关政策,立即予以答复。
聊着聊着,乡亲们的话题又转到村里饮水困难上。栗战书说,“我让政府帮助你们解决点资金,买些设备和管子、水泥,你们能不能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个蓄水池,让每户都用上自来水。”大伙儿说,“能这样就太好了。石料和人工我们自己来。”
这时,村民蔡显恩提出请栗战书到他家看看。烈日炎炎,栗战书随同村民爬坡到山腰,查看蔡显恩家已有30年的土房子,土墙歪歪斜斜,几乎一推就倒,屋里的家什用一根棒棒就能挑走。蔡显恩家因为穷,儿子已38岁了还没娶上婆娘。栗战书表示,要求有关部门立即帮助他建新房,并现场凑出500元钱交给蔡老买点生活急用品。随后,栗战书又查看了数十家村民的危房,栗战书对村上干部说,“你们村寨有多少危房,赶快统计,回头我让县里来看看,请政府帮助下,老百姓自己少拿点钱,把房子改造下。你们的村子叫幸福村,安居乐业才叫幸福,老百姓住危房破房,不能叫幸福”。
离开这个村子后,栗战书的身影又出现在一些厂矿社区。城里的居民虽然住房不像农村那样困难,但由于企业经济不景气,大批职工下岗待业,多数职工又缺乏自谋职业的技能和物质条件,居民温饱问题依然严峻。
栗战书是带着一肚子愁绪回到省城的。
这一夜,栗战书几乎整夜未眠,耳际间始终回响着来贵州赴任前胡锦涛总书记同他谈话的情景:“贵州是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现在那里的老百姓还很贫困。你一定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把涉及民生的几个重要问题解决好,做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要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实惠。”你概然作答“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一重要职位,但我会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可是现在还有这么多的城乡百姓身陷困境,这使他非常心痛。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不然,就枉为共产党人了。
经过多次调研,栗战书感悟到,贵州的贫穷落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既有自身条件、地理环境、历史影响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的思想观念、发展基础、政策配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栗战书更深知,只靠救济,只靠领导者的应急办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的贫困问题的。只有把民生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真帮实扶,解决千万黎民的脱贫致富才能大有希望。
于是,一个全新的扶贫解困思路在栗战书心中渐渐酝酿成熟。
2010年末,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在全省范围以重点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一场扶贫致富保民生的攻坚战,就这样从庙堂到民间同时展开。
栗战书要求,必须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下大力调整农村传统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突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走科技化武装、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新路。根据贵州的省情和优势,确定把茶、烟、酒、药、菜、果、畜、农家游作为本省特色农业的八张名片,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采取“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走“小单元、多群体、大基地”的路子,着力打造一批上规模的生产基地,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色。同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向乡村延伸,大力推进水、电、气、路、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着力解决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乡村,则实施整村、整乡易地扶贫搬迁。
在此基础上,又拨出近数十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在贫困农村地区实施社会发展项目7000多个,意在把开发式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力推进农村的城镇化步伐。
栗战书率领他的党政一干人马以其智慧和敢担当的壮举,终于开创出一条符合省情、具有贵州特点的农村扶贫开发新路。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72.4万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大幅攀升。村公路、农村低保、新农合医疗、“普九”教育、安全饮水等基本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城镇就业和创业工程也如火如荼。
栗战书深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根本上说政府是管不了就业和失业的,最终解决就业还是要靠市场。所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市场,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根本途径。为此,贵州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民营企业特别是劳动者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同时,把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作为根本动力,全面实施了“组建一批职业培训机构、建立一批再就业实习基地、开办一批解困贸易市场、壮大一批扶贫解困基金、发展一批职工互助互济组织”的工作,不仅使下岗职工及家属基本掌握了一两门技术专长,为再就业或自谋职业创造条件,也极大推进了就业和创业工程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据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末,贵州省城镇新增再就业107.6万人,80%的下岗待业人员找到了适合本人特长的就业岗位,这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下岗职工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栗战书说,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他要求,全省的各级党政班子必须把就业和失业作为与经济增长具有同等价值的考核指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健全社会保障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很快,一个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及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贵州城乡全面贯彻实施。
显然,这两年对贵州人来说是一个吞吐天下的激情改革年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年代。
请读者浏览这样一组数字——就实际意义来说,数字远比文字性的描述更有说服力。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5702亿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固定资产投资5102亿元,增长一倍多;财政收入1330亿元,同比增长70%;城镇居民收入16495元,同比增长30%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40%,已有377万人实现脱贫;新建乡镇卫生院515所,全省行政村均设立卫生室、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成效明显,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68岁提高到73.5岁;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人均受教育水平实现“两基”攻坚目标;新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20万套,完成农村房屋改造102.5万户,1300万人告别了饮水难历史,99%的乡镇通了油板路,建制村全部通了公路;与周边省份相连的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快速高铁和航空运力也成倍增加。另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全面建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追寻幸福生活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日俱增!
所有这些数字都渗透了栗战书和全省干部群众的心血汗水,所有百分比都是栗战书团结省五大班子殚精竭虑、奋斗拼搏攀登的一步步台阶。
实践已经证明,栗战书是一个走到哪里就把巨变带到哪里、敢于创造又善于创新的开拓者!贵州省一位领导同志说了一句极为形象又极具概括力的话:“栗书记工作就像救火——奋不顾身,永往直前。”
是的,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作为一省之书记,栗战书总是把思想、目光和激情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他牢牢盯住、念念不忘的绝不仅仅是脚下,更重要的是关系未来的战略构思,是被分解成具体规划出无数项目的明年、明年、又一个明年......在贵州风云际会的时代的舞台上,栗战书以高昂的激情、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团结省里五大班子各有所长的战友们一道——记者注意到,在栗战书施政的理念里,总是把团结省里五大班子成员“一道”工作强调的特别重——率领全省各族人民举重若轻的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化困难为希望、化责任为伟业、化一穷二白为人间美景。正是在前不久召开的贵州省第11届党代会上,他郑重向全省人民承诺:
......奋斗五年,贵州将实现“三高于、一达到、五翻番”目标。既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地区,高于贵州以往水平,到201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届时贵州将告别“经济洼地”,3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500个贫困乡摘掉“贫困帽”,人均受教育年限、养老、医疗、失业保障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不再是贵州人民难圆的梦想!
栗战书动情地告诉记者,实践证明:贫困,不是贵州永久的标签;无奈,更不是贵州人的本质常态,贵州是一片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热土,贵州人将在不甘落后、顽强奋斗中实现崛起。
记者对此深信不疑。也相信,五年后,人们一定能够在贵州高原上看到更加繁荣昌盛、富饶文明、活力四射的新景象。
就在记者完成这篇拙作的时候——2012年7月16日,栗战书又接到了党中央的新的任命,走上中央更重要的岗位。我们相信,栗战书在新的岗位上定能为党和国家的宏伟大业做出更辉煌的业绩!(全文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