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基层组织关系执政党兴衰

tebiebaodao 2012-09-11 21:40:49 ■张小芳 李兵/文 总第180期 放大 缩小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各项工作中作用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创新局面

十六大以来,在以胡绵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开创了新的局面。这种新局面的开创具体表现在:

一是基层组织建设理论不断升华。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随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以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一系列新论断新任务提出,基层组织建设的视野进一步拓宽、任务更加明确、认识不断提高。十六大作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论断,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活动内容,使基层党组织都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十七大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任务,提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和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是学习教育活动有声有色。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2004年9月,中央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党员的素质,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一些软弱涣散金额不够健全的基层组织得到整顿和加强。2008年9月正式开始,中央在全党分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2010年2月基本结束。共有370多万个党组织、7500多万党员参加。通过这次活动,丰富了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改进了基层党的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2010年4月开始,中央着重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并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把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结合起来,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以创先争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成绩迎接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

三是基层组织的覆盖面持续扩大。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健全组织形式,基层党组织不管从数量,还是从规模,都有大幅度拓展。截止2011年底,基层党组织总数达到402.7万个,其中基层党委19.1万个、支部358.6万个。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要求,中央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写入了党章,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一些地方创造性地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做到成熟一个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近97%建立了党组织,约有98%的新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适应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打破按行政区域和单位部门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扩大农村党组织的覆盖面。在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稳步开展“楼宇党建”、“商贸市场党建”等组织形式,切实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

四是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做到组织建设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与党员干部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与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把党员和广大群众团结到自己的周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广泛开展“双强六好”活动,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社会组织党组织围绕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促进行业发展,把党的活动融入执业活动的全过程,提高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广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国有企业党组织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探索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广泛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四强四优”创建活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关党组织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上,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走在前、作表率,为完成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履行好协助职责,发挥好监督作用。

五是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明显提高。党员是构成党的基石和细胞,党员的数量决定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党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党的水平。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一支数量可观、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党员队伍。近10年来,中国共产党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以提高素质为重点,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抓手,着力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动力。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党员8260.2万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191.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8.6%;35岁以下的党员2062.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女党员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如,在党员教育培训方面,印发《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新党员培训、大学生村官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有效提高党员素质。在服务党员方面,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的利益需求,从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六是基层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拥有一个好书记,就能够做到组织强、发展好。中央一直重视和关心基层干部,强调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事、重品行的要求,建立健全选优配强、教育培训、监督管理、激励保障机制,真正把素质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选拔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能力素质,确保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健康成长,同时提高报酬待遇,解决实际困难,拓宽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先后涌现出沈浩、文建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比如,在教育培训方面,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直接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参训人员达数千人,增强了基层干部的信心和力量。在监督管理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管理基层党组织书记。此外,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选派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至今已选聘30多万人任大学生村官,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了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七是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升。制度管长远、管根本,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权威性。十六大以来,中央积极探索基层党建的客观规律,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体系,努力形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力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决策科学化。先后出台《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等多项规定。此外,还注重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如在全国农村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在全国乡镇推广“文建明工作法”,提高了乡镇党委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

八是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格局基本形成。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助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适应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经济区域化和人员社会化的趋势,按照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扩大工作覆盖面的原则,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完善区域衔接、整体联动的城乡党组织网络体系。如,建立“区域型”党组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对农村和社区组织体系进行调整、充实和巩固,增强党组织的整合和带动能力;建立“产业型”党组织,推行“龙头企业+支部”、“专业合作组织+支部”等方式,在产业链条上建立跨区域的党组织;建立“网络型”党组织,对比较分散、不便于集中统一管理的外出党员,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党建活动。加强了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加大了对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党建的支持力度,改善了落后地区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条件。

基层党的组织建设需更上一个新台阶

十六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基层党委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村党支部的工作思路不清、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如何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面,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党员形势教育,如何增强对基层党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及加大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力度,等等。必须结合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分析情况、查找问题、理清思路,促进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往往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带来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开放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解放思想也是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基层组织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研究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要积极营造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找准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正确方向,注重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二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密不可分。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把握解放思想的正确方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参与、支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使改革赢得全党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用人民满意的标准检验基层组织工作,把加强基层组织工作的过程作为体现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三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是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基层组织建设是否具有成效的检验标准。推进改革创新不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也不是要造成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中共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建设总目标来推进。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民主、公开程度和水平,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选优配好人才,改进干部考核方式,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组织设置、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等等,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努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使基层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富有时代的气息、更富有实际的成效、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通过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工作的各项建设,坚持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实行分类管理与搞好配套改革相结合,使基层组织工作的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相关环节的改革创新相互配套、紧密衔接,实现基层组织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抓住难点、热点,破解基层组织建设深层次问题。做到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结合,鼓励实践创新与及时总结规范结合,突出重点和把握难点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比如,按“三有一化”要求,深入开展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改变零散的局面,形成新的格局。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基层组织基本覆盖,推进重点区域、重点组织和重点人群“三个率先覆盖”目标实现。

五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我们是要切实把握时代要求,努力探索工作规律,研究制定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实用价值的制度体系,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基层组织建设新体制,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体系,使各项制度相互协调、相互衔接,不断提高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合力和综合效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严格按党章、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断健全党委会议制度、党委重大事项研究制度、党委人事研究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党委的办事程序,确保各项工作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建立“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推进基层党建保障机制长效化,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保障,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效和发展后劲。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