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日本会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吗?

liaowangzhisheng 2013-03-21 17:00:44 ■邓聿文/文 总第197期 放大 缩小

 

在中日围绕钓鱼岛争端是否会引发两国兵戎相见的猜测之际,中国思想界也开始讨论,假如钓鱼岛战争打响,日本是否会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之所以说是第三次,乃因为在中国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本曾两次打断过中国的现代化。一次是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这在中国史学界已成常识。

在这方面,有两篇文章反响较大,一为刘梦溪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会被日本人打断吗?》,另一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的《不要让日本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刘没有明确回答日本会否再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只是提醒国人注意日本的企图,他认为“日人的狡蛮、阴狠,谋远虑深”一如旧,“且有美国为之站台”。但他亦认为,今日“中国一方的主动权、选择权相当之大,转圜余地无处不有”,然“如何终极去取,不仅在国力军力,更主要在智慧”。

马则明确指出,“假如中国因钓鱼岛进入战争状态,中国即便赢得了战争,但第三次现代化进程必将就此打断,中国社会内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不可能顺势解决,而且必定会无限期延误”。

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无论治学还是治国,都非常必要。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历史积淀深厚的国家,历史中蕴涵着丰富的正反经验和信息。然而,我们也要防止简单化地比附历史的倾向,以过去的历史来简单化地评判和指导今天的现实。

具体到日本是否会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问题,除非有严密的事理逻辑论证,否则,还是不要得出肯定结论。

首先,今日世界形势和格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中日两国力量也已经今非昔比。尽管目前世界本质上还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国际秩序还由大国和强国主导,但人类毕竟接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和平始终是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所以,现在即使有战争,也不是以土地、人口和资源的直接占有为形式。换言之,一国现代化的过程不大可能因战争而转向,除非发生大规模核战。

再从中日力量对比来看,虽然晚清末年的洋务运动引入了近代工业包括军工,军队也有一定革新,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社会已进入晚期,现代化还刚刚萌芽,社会制度和治理机制还停留在过去。而在国民党主政的“黄金十年”,虽然中国的近代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现代化程度比甲午战争时有一定提高,但整个社会结构和治理机制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何况,在这半个多世纪里,除日本侵华外,中国的外患一直不断。所以,可以说,在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中国的总趋势是走下坡路。

日本则恰恰相反,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前,它的国力是冉冉上升,走上坡路的,跻身于当时的世界强国之林。尽管日本的现代化也很不彻底,但无论从工业、经济、社会组织结构、领导体制还是国民教育和民族精神面貌等各方面来看,日本都要好于中国,用日本人的话说,一个是“日出之国”的欣欣向荣,一个是守旧帝国的日薄西山。当两个民族“相遇”之时,中国的败亡似乎也就注定了。

然而,现在是时移世位。虽然中国还在很多方面落后日本,内部也有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毕竟就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民族精神等来说,中国已经接近甚至赶上日本。至于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中日两国也有很大逆转。这种情况下,简单地讲“不论内政,还是外交,甚至简单的对日交涉,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形势与前两次相比,并没有根本性变化”,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合乎实情。

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国力和意志的较量,尤其是现代战争,根本取决于国力和技术。中国的国力和军事技术,无疑比前两次时期要强大得多。而日本经过美国民主化改造半个多世纪后,其内部是一个多元社会,国民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战争意志,所以,在没有美国的支持下,纵使日本右翼有打断中国现代化乃至瓦解中国的念想,仅凭日本一国之力,要战胜中国,严重点说,有些自不量力,除非中国自己犯很大错误。

我不清楚马为何断言中国即使打赢钓鱼岛战争,也会被日本打断第三次现代化进程,其依据来自何方?如果只是因为参照历史经验,就得出这一结论,应该说很草率。

判断日本是否会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需要我们对日本的前两次侵华行为尤其是第二次侵华战争有一客观评估。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日本两次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点毋庸置疑。但对“打断”应该做这样的理解,即日本打断的是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又以另一种形式开启。与马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的荣维木先生就认为,抗日战争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却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日过程中悄然开启,并从政治、经济、国家主权等层面进行了论证。

荣认为,从政治层面看,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抗战期间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也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经济层面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被称作是工业化传动的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对战后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从国家主权层面看,中国在抗战后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而独立的主权,是任何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除这些外,中国在抗战时期积累起来的现代化因素,也表现在中国社会在战争期间发生的其他重大变迁如人民觉悟的提高,文化的传播,妇女的解放,中外交往的加强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最后成为了开启中国新的现代化进程的动力。

作为一家之言,荣的看法当然可以争论,但也值得我们参考。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而言,现代化并非只有一条道路,晚清开启的中国现代化(近代化),是一味适应西方通商(前期)和殖民(后期)要求而被迫进行的现代化,从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来看,基本没有现代化的因子,即使有,也只处于非常弱小的萌芽状态。

换言之,没有中西两种文明的对撞,指望中国社会内部孵化从现代化来,会是一个很长过程,或许我们现在还处于男人拖长辫子、女人裹小脚的时代。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日本第二次全面侵华后有了改变。一方面,是原有的现代化进程随着日本侵略的全面深入而无法按既有路径走下去;另一方面,当西方列强把现代化因子带入中国后,随着接受现代知识和文明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社会内部的自主因素也在增强。

这样,对中国的现代化而言,就提出了一个从被动向主动转换的要求,即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自主地探索现代化之路。这一起点是在抗战时期,目前还在进行和探索。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看作中国力图在西方的现代化外,自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现代化道路。也许这条现代化之路比被日本前两次打断的原初现代化道路要更艰难和曲折,也许最后都不能取得成功,但不应从理论上否定其价值。事实上,提出日本可能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命题本身,就承认中国目前正走在现代化之路上,否则,无所谓第三次打断。

指出这一点很重要,按照马文的观点,中国即使在钓鱼岛战争中打胜了,日本也会中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国内矛盾也不能顺势解决。他担忧,中国若在钓鱼岛之战中取胜,则证明现有的制度和做法是成功的,统治者和认可这一套制度的人,就会认为无须更改,从而,目前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也就不可能得到解决。这样,第三次现代化进程事实上就被打断了。

不能认为无此可能性,但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因为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战争胜利给意欲改革的统治者更大权威,从而使他更有力量去推进改革,打破过去不曾打破的既得利益的阻扰。我认为后一种种可能性更大。因为国内的问题和矛盾不会因战争胜利了就自动消失,这些问题和矛盾在战争期间会被拖延解决,但一旦战争结束后,它还照样存在甚至以一种更激烈的方式显示出来。

另外,在民智和民权开启的社会,人们也不大可能因战争胜利就不向政府提此要求了,这些都会给统治者以压力,即便统治者挟战胜余威而有意放慢改革步伐,民众也可能不答应。所以,在战争胜利后,出现问题和矛盾被无限拖延的概率不是很大。

日本侵华打断的只是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是现代化本身,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能被打断或中止的。

假如中国战败,日本会不会中止中国的现代化?即便中国战败,极可能的结果是现有的现代化进程再次被转向,也许又回到抗战前的那条现代化道路上。

前面讲了,单凭日本自身之力难以在和中国的战争中取胜,美日同盟则有可能。但是,从美国的历史和目的出发,决不会允许日本肢解中国,让中国永远站不起来。因为一个繁荣自由的中国远比一个贫弱仇恨的中国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利益。因此,美国会像它在其他地方推行颜色革命一样,将战败的中国纳入其主导的体系,用民主自由来改造中国。事实上,日本自身战败的历史就说明了这点。军国主义时期的日本虽然国力很强大,但远谈不上是个民主、自由国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日本走向民主自由之路,是美国对日本再造之结果。

因此,无论中日发生战争与否,日本都不可能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没有这样的力量。我们需要对日本通过发动战争来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图,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揭露。中国要敲打日本的右倾化,却没必要害怕被日本打断现代化进程而“绥靖”日本。历史从来都证明,敢战方能言和,和的基础是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