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大气污染防治法”该修改了
在所有治污措施中,最为纲举目张的措施,应当是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实施12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稿已于2010年1月由环保部报国务院法制办,但其后的两三年间一直被列为“二类立法项目”,至今未报送全国人大审议。近期来势汹汹的灰霾天,能否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法律是督促企业及各方走环保正道的基础手段,《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很多需要修订和细化的地方,比如提升对排污者的处罚力度,明确极端污染天气下政府、企业、市民各方的责任等。
香港中通社:“光盘行动”赢得民众共鸣
在春节到来前夕,正由民间发起一场全国范围的“光盘行动”。其目的是减少人们餐桌上的浪费现象,把盘碗中的食物吃光。“光盘行动”也同时得到了中国餐饮业的响应,一些地方的餐厅,出现了“提议经营半份菜”,服务生手举“光盘”迎客的场面。
四川成都美食文化产业协会向各餐饮业老板提议经营半份菜,以避免客人剩余食物。而安徽合肥某酒店门口,则新添了一景:4位服务生手举“光盘”迎客,高喊“就餐不剩饭,我要吃光光。”
北京日报:人民的福祉是多层次的
人民的福祉,人民的期盼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是具体入微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不同,都有区别。最基本的层次是吃、住、穿、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等,更高一些层级的福祉是文化、娱乐、休闲、旅游、阅读、鉴赏、精神的追求与享受,对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格尊严等等的追求与享受,对人的权利与义务实现的追求与享受。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合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现人民的吃、住、穿、行等物质层面的福祉,还必须全面地满足人民在制度文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文明方面的追求与福祉。
人民日报:正视和平发展的“中国底线”
和平与发展,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合作,也回馈了国际社会,这种双向良性互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利益导向有过错误判断,以为中国把经济发展当作重中之重,为了维护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愿意在自己核心利益上做出迁就、交易、退让。这显然是对中国维权意志的严重误判。中国和平发展有着清晰的底线,不会放弃争取正当权益,更不会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国际社会对此必须正视。
经济参考报:劳动人口下降倒逼结构调整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意味着中国劳动力逐渐进入短缺时代,人口结构中老龄化特征将更加突出。劳动人口减少,实际上有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最直观地看,这意味着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速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如果顺应劳动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主动制订各种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一个看似糟糕的变化就能转化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动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