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奇人”王世襄

fengyanfengyu 2013-03-23 23:00:41 总第192期 放大 缩小

  这位老人,人人都称他为“奇人”。

  张中行说,这位老人所治之学是“绝学”,“奇得稀有,高不可攀”;启功说,这位老人是“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董桥说,这位老人的名字“早已经是中国文化艺术精致学问的象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尚刚说,在当代学者中,这位老人是“最通制作、最知材料、最善游艺”的一位,而在通工艺、知材料、善游艺的人物里,他又是“学养最浓厚、最顽强严肃、最富科学精神”的一位。

  究竟这位老人有哪些绝学呢?董桥曾经引用一本杂志的结论,说“他是放鸽家,是斗虫家,是驯鹰家,是养狗家,是摔跤家,是火绘家,是烹饪家,是美食家,是书法家,是诗词家,是美术史家,是文物鉴定家,是民俗学家,是漆器家,是明式家具家,是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是中国第一玩家”。

  这位“中国第一玩家”,就是王世襄。

  2002年2月,我慕名专程来到北京芳草地的一所公寓拜访王世襄。他的客厅约有五六十平方米。虽然很大,但与客厅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文稿相比,仍然显得狭窄。这套公寓是他用收藏的明式家具“换”来的,而这样的交换,远远不孚王世襄的付出。

  王世襄最早住在北京市朝阳门内南小街的芳嘉园。这所房子1914年购入,王世襄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提起这个小院,文艺界许多人都津津乐道,因为这里面有着一段传奇。“反右”时,王世襄被戴了帽子,大概是觉得自己独门独院不太合适,就请美术家黄苗子和郁风一家搬了进来,再后来又有张光宇一家搬进。每日见面,闲时聊天,这个小院给许多艺术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文革”中,这些艺术家有的入狱,有的进干校,小院成了大杂院。“文革”结束后,许多人住进了新式的居民楼,但王世襄仍然坚守在小院里,因为他收藏的明式家具有的形制相当庞大,竟然很难搬进居民楼里。

  当时,王世襄夫妇就住在这个摆满明式家具的旧房里。花梨木长桌上摆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紫檀雕花的榻上,就是主人的居处。就是在这个环境里,王世襄完成了多部明式家具的研究专著。这些世界级水平的专著,也使我国的明式家具享誉世界,同时带动了世界硬木家具价格暴涨。但是,这样的小院,防火、安全都成问题。1998年,王世襄将他花费几十年心血、精心搜集的79件明式家具卖给一位香港人,再由此人捐给上海博物馆,他只象征性地收了一点钱。王世襄用这些钱购买了两套单元房,还余下一点生活费。芳草地小区的公寓,就是这样买来的。

  我去拜访王世襄的时候,老人的爱妻袁荃猷老人还健在。她是王世襄生活中的伴侣、工作中的良助。袁荃猷老人原本学习音乐,但为了配合王世襄的工作,她提笔搞起了美术。王世襄的家具研究,往往需要画出图示,这些立体透视图都贯注了袁荃猷的心力。以家具榫卯结构为例,角度、断面、榫眼、虚实,纤毫毕现。提笔之余,袁荃猷还勤于操刀,刻纸成趣,三联书店专门出版了一本《游刃集:荃猷刻纸》,收集了袁荃猷的600多幅刻纸作品,分为“旧作”、“庆贺”、“乐舞”、“文物”、“花草”、“拾萃”六个部分,翻阅一下,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游刃集:荃猷刻纸》的封面上,是一株古朴浑拙、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幅《大树图》是袁荃猷在王世襄80寿辰之际精心刻制的,树上荟萃了漆器、家具、竹刻、绘画、铜佛、鸽子、蟋蟀、蝈蝈、大鹰、獾狗等,巧妙地反映出王世襄的治学范围和兴趣爱好。王世襄对于《大树图》极为珍爱,专门为《大树图》吟诗一百三十六韵。1999年,在三联出版社出版他的三卷本自选集《锦灰堆》的时候,王世襄专门将这幅《大树图》和他的题诗置于卷首。

  我去拜访王世襄的时候,带去了三卷《锦灰堆》(三联书店,2000年1月第二版)。其中,第一、二卷收集了王世襄80岁以前写的105篇文章,第三卷收集了王世襄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我请王世襄在《锦灰堆》的扉页上,为我签了名。

  2007年夏,我又委托秘书张钊看望93岁高龄的王世襄,并请他为《藏书•记事•忆人》一书题签。他不但精心构思并题写了“广搜宏著,钤印署名;琳琅满架,光耀轩盈”之句,还将新著《锦灰不成堆》(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一版)签名相赠。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