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近年来发生过的有关“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激烈论辩有所不同,围绕着“中国梦”至今尚未发生重大的争论或交锋。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一般认为,“中国梦”只表达了个人对于当今中国的一种解读和评价,基本上是各取所需、自说自话,其多元、朦胧和情感化使之缺乏争论的基础。此种情况表明,如何确切地表述“中国梦”的内涵,是我们谈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更是我们力图对此加以深入探讨的依据,必须首先解决。
“中国梦”与“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今天人们广泛谈论的“中国梦”,表面上看似乎是广义上的、一直作为人类精神生活构成的个人梦想、民族梦想或人类梦想,是人们并不陌生的、一直起着励志和激励作用的、“有梦谁都了不起”意义上的自我追求,而实际上却是在中国和世界全面走向21世纪的特定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之国际格局、变幻莫测之历史趋势,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从根本上说,是今人对于中国的信心和认同。因此,以笔者的观点看,它必然浓缩着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评价、对于当今各种发展模式的比较、对于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考量;必然涵盖了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科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和谐进步的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因而必然要突破其个体性诉求的外壳而显现国家凝聚力和影响力,必然要从道德实践转向政治和社会实践。笔者认为,就此而言,“中国梦”表达的是与当今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另一现代化的追求,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一样,都是对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中国梦”在表述上是情感认同的方式,在内容上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容易作非意识形态的解读,必须看到,美国对于任何有可能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做法肯定要加以反制。西方意识形态对于“中国梦”的颠覆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用恶意诽谤的方式唱衰“中国梦”;另一是用“普世价值”的方式曲解“中国梦”。推出“中国梦”,必须估计到两种可能性:弄好了,可以提升中国的国家影响力,成为展示中国美好形象的橱窗;弄不好,会让“中国梦”成为西方对中国进行价值观渗透的又一缺口。如果应对得当,则能化被动为主动,为我们宣传“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创造出重要的契机。
“中国梦”的内涵
任何梦都是“应然”和“实然”、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是现实越来越向理想接近的过程。因此,“应然”是梦的本质,“实然”是梦的支撑。概括地说,“中国梦”依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是基于“中国发展”、“中国经验”、“中国成就和未来”肯定上对于开创未来的一种信心;“中国梦”依托中华几千年优秀文明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基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突围中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一种选择;“中国梦”依托中国和世界日益密切的互利互惠关系,是基于中国和平发展大趋势下吸引全世界关注中国、参与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难得机遇;“中国梦”依托当前国际间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态势,是基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总结和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而凝练的话语方式。信心(未来)、机遇(当下)、选择(现实)和想象力(可能)是构筑“中国梦”的四大要素,个人的“中国梦”、民族的“中国梦”和世界的“中国梦”是表达“中国梦”的三大主体取向,“共创、共发、共富、共享”是实践“中国梦”的核心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中国梦”的灵魂。
从主体的追梦看:个人层次上的“中国梦”,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凭借良好的创业氛围、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望和理想。这里的个人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所有愿意来中国发展的外籍人士。这一层面的基本价值支撑是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都好这一共识下的“创业有门、成功有道、幸福有望”。它是“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是测量“中国梦”影响力的风向标。民族层次上的“中国梦”,是指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其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这一层面的基本价值支撑是独立、统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中国梦”的主导力量,决定并统领其他层面的价值追求。世界层次的“中国梦”意在阐发“中国梦”的世界性,体现国家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当代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中国梦”承载着中国精神,同时也包含能够与世界分享的精神元素,这些精神元素既包含超越传统思维方式的新思维方式,包含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也包含科学与和平的发展方式,以及制度优势的发展和完善。这一层面的基本价值支撑是“中国的发展、世界的机遇”。它是“中国梦”的未来走向,展示着“中国梦”的美好前景。
从精神内核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造“中国梦”的灵魂。“中国梦”不同于形形色色“西方梦”之处,从核心价值观上说,就在于不是资本主导、而是劳动主导,不是个人至上、而是人民至上,不是自利最大、而是共同富裕,不是形式平等、而是事实平等,不是孤立成功、而是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不断培育和制度化,将为“中国梦”提供永不枯竭的创造之源。不断实现“共创、共发、共富、共享”是实践“中国梦”的核心追求。
“中国梦”的现实支点和力量源泉
首先,民族复兴支撑着“中国梦”。当代中国的魅力,不仅在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超过年均9%的持续高速增长,从2010年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仅在于中国面对接踵而来的亚洲以及全球金融危机表现出来的超强应对能力和化解风险的成效,更在于中国“超强的学习能力”从而走出了确实是和西方不一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而真正形成了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挑战,使之不能再理直气壮地自诩为“普世价值”之路。可见,“中国品牌”是“中国梦”的基础。荷兰媒体曾援引美国品牌价值评估机构的报告称,2012年“中国”这一品牌价值为48470亿美元,排名从去年的全球第三跃至第二位,超过价值39030亿美元的“德国”品牌。该机构说,该国家品牌价值排行榜是基于投资、旅游、产品和人才四个最主要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进行评估而得出的,因为这四个因素“在推动和提高一个国家品牌的价值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如果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全面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下能够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步入又一轮良性高速发展的话,“中国梦”将更为强劲。
其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不断兑现有力催生着“中国梦”。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的不懈追求,也是催生“中国梦”的强大动力。随着共创、共发、共富、共享这一核心价值追求逐步实现,“中国梦”正在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它将不仅促进“中国梦”由理想不断变为现实,而且促使“中国梦”真正成为“世界梦”。秉持“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一追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两亿多的基础上,除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放力度,全面加大了医保、社保和文化教育保障的力度。2012年7月19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并提出要“建立大病保障制度,要把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结合起来,相互衔接、功能互补”。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医保体系覆盖13亿人之后,要从“普惠”迈向“普惠+特惠”,受保人员生大病的个人负担将减轻至20%。不难看出,“中国梦”的实质是“大同梦”,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要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因此,“中国梦”要梦想成真,就不仅要得到中国人的广泛认同,还要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把中国真正建设成令世人向往的圆梦之地,关键在党。因此,要把“中国梦”的构建和对于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再次,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厚实的根基滋养着“中国梦”。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渊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中国人怀有不同的梦想。最早的中国梦是先秦时期的古人先贤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老子的“无为梦”和孔子的“大同梦”。儒道两家的“无为梦”和“大同梦”传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希望过和平、和睦、和谐美好生活的梦想。这种梦想长久地影响着仁人志士对未来中国美好愿景的想象和勾画。但是,老子的“无为梦”和孔子的“大同梦”并没有使中国走向现代意义上的富强之路,以至于当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崛起时,中国却日益贫弱。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才彻底让中国从昔日“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才开始睁眼看世界,直面从未有过的不平等条约、直面战争与赔款、直面“万马齐喑”的局面,他们才开始思索“夷”与“夏”、先进与落后、生存与死亡这些尖锐对立的现实问题。中国遭遇到“二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康有为语),近代的志士仁人放眼环球,又开始勾画新的中国梦。容闳的“留洋梦”、康有为借孔子托古改制的“大同梦”、孙中山的“共和梦”、梁启超的“启蒙梦”,都表达着中国人希望中国国富民强的梦想。这些梦想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中国至今仍在追求的“现代化之梦”,其实质就是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