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习近平)握手了,就这么简单”
在香港媒体里,英文版的《南华早报》一贯言辞独立,对大陆保持善意的批评态度。该报记者与习近平见面握手后写下的文章,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画面。
在这篇题为《近距离目睹习近平的魅力》的文章里,记者何慧峰记录了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与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意外的”近距离接触:
习近平用五天时间考察了珠三角,其间,十几位深圳市民在莲花山公园与他握了手,其中包括我。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培养了与人民打成一片的形象,安保低调,笑容亲切,不时地展示魅力。很多珠三角的居民,包括党员干部、白领甚至出租车司机,都在兴奋地谈论着他从12月7日至11日的广东之行。
在莲花山,习近平走到了人群中,这最好地体现了他平易近人的风格。市民当天早些时候可以在那里随意行走。警察穿着休闲的便装,有些甚至带着家人。
香港记者和媒体摄影师获准采访现场人员并照相,直至上午8点。8点后,现场人员被有礼貌但坚决地疏导。
我藏在人群中,另一位香港女记者也在其中。上午9点左右,习近平快来了,留在山顶上的大约200名深圳市民越来越激动。
习近平在上午10点左右到达,在向邓小平致敬的简短仪式以及对老干部发表五分钟讲话后,习近平走向欢呼的人群。一位50多岁的男子试了试运气,结果成功地和习近平握了手。其他人也向前挤,试图接近这位新领导人。
现场没有戴墨镜、全副武装的警察。习近平和每个接近的人握手。为什么不试试呢?这是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我和他之间的唯一障碍就是一群挤来挤去的老年人。尽力伸出手臂起了作用——我跟他握手了。就这么简单。
便衣警察开始不安,试图阻止积聚的人群追逐习近平。但他仍然很放松,乐意跟人们互动。受到习近平的鼓舞,随行高官示意警察不要阻止两名香港记者拍照。他说:“她拍照而已,你们不要拉她。”
这种客气的态度鼓励了我们,我们跑到习近平前面喊:“总书记,有什么话想对香港同胞讲?”习近平仍然微笑着,停顿了片刻,向我们这边望过来说:“香港一定会繁荣昌盛的!”
自从我与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有了意外的近距离接触之后,老有媒体界的朋友问我:“你还打算洗手吗?”
这篇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便衣警察开始不安,试图阻止人群追逐习近平。这告诉所有人,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社会,最高领导想真正和普通民众接触,其实很难,需要领导不断地排除来自不同层级下属的干扰。
除了直接接触民众,习近平不封路、低调出行等行为也获得媒体赞誉。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说,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次地方考察中突出亲民形象。他既没有大范围封路,也没有让接待人员准备欢迎横幅和红地毯。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说,习近平等7名政治局常委11月29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没有像往常那样清道封路,而是和普通车辆一样开到目的地。报道援引参与这次接待工作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的话说:“这虽是一次具体安排,一个小细节,但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良好的亲民作风。”日本《读卖新闻》12月9日的报道说,习近平日前视察广东期间轻车简从,这正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体现。
日本《外交学者》则注意到,展览后对媒体的讲话,是在一个平常的环境中发表的,习近平周围的政治局常委们穿着便服。
《外交学者》杂志指出,这些报道似乎正确阐释了习近平的目标: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感召力的国家,让人们因身为中国人而振奋。唯恐官员们没有领会这一点,政治局随后出台了一套谦虚为官的准则:在官员视察时,将“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铺设红地毯、不摆花、不宴请”。
BBC(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11日援引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的观点认为,习近平视察广东,实践了中共中央最近所决定的领导人出访要少扰民、轻车简从的规定,塑造他亲民的形象。
他会沿着邓小平的路走下去
习近平访问广东,亲民的细节只是表象,这背后,外媒热议的是他真正的目的——倡导改革。
BBC认为,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之后首次视察,就是到广东,行经路线也和当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路线大致相同,就是要强调他未来会坚持邓的改革开放。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关注到,习近平在深圳也种了一棵榕树,与邓小平南方视察时在深圳另一个公园种的是同一种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深圳期间不仅选择视察了国有企业,还视察了私营企业。习近平的视察在中国引发了关注,主流官方媒体都抓住了改革的精神。
埃菲社12月7日的报道认为,习近平此行令人回忆起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当时中国尚不知道未来将何去何从,而邓小平通过此次视察为中国人指明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使“致富光荣”深入人心。
分析家认为,习近平成为总书记后首次地方视察选择了与邓小平相同的目的地,表明习近平将带领中国继续沿着改革开放道路走下去。
美国之音的报道称,习近平选择深圳作为首次地方视察地点的做法引起广泛关注与解读。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被誉为深圳特区的开荒牛。习仲勋于1978年到1980年向邓小平索要先走一步的“尚方宝剑”,请求建立经济特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杀出一条血路”。
习近平此次前往深圳,被视为是向邓小平致敬,同时肯定父亲的功勋,继承父辈的遗志,表明坚持改革大业的决心。
香港浸会大学专家高敬文表示,此行“显然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表明未来会继续走改革开放之路”。香港时事评论员对BBC表示,在民营企业仍在寻求获得更多官方支持之时,习近平选择到深圳民营企业视察是个相当重要的举动。
十八大后中国政坛有新风
十八大之后的中国政坛,吹出一股新风,这可以说是外媒对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中国政坛变化的整体评价。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俄罗斯《观点报》认为,这些新规定要求简化对领导的接待,不搞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领导干部要厉行勤俭节约。
《日本经济新闻》刊登题为《废除虚礼体现清新》的文章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提出反对形式主义和废除虚礼的方针,要求领导干部“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他在讨论经济工作之前,首先要求大力废止民众批评的种种恶习,“体现了清新风气”。
西班牙《阿贝赛报》7日报道说,在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完成领导层更新之后,最高领导层决心严于律己,改善因腐败和官僚作风而受损的形象。“中国新领导人没有忘记领导干部一贯坚持的公平正直口号,承诺更加清廉节俭,结束政府活动浮夸讲排场的现象”。
除习近平外,外媒也对其他新上任的中共领导人展现出来的亲民、务实作风进行了报道。香港《星岛日报》12月5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与防治艾滋病民间组织座谈,要求代表脱稿发言,只谈问题,令人“耳目一新”。法国《费加罗报》6日报道说,另一位政治局常委王岐山也在会议上要求发言者“不准念稿子,要讲实在话”。
他赋予中共全新形象
对于改革的难度,改革所需要的勇气和智慧,外媒也予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了习近平关于改革的讲话。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而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针对中国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习近平表示,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联合早报》认为,分析人士指出,习近平提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其实就是要打破各种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这种局面已经严重阻碍了改革的推进和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同时,习近平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不应只是“自上而下”,民众与基层智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意味着官方也将允许“自下而上”的改革创造和实践,以进一步推动改革。
改革之路如何走?如何治党?对于这两个核心问题,资深媒体人西尧在纽约时报中文网撰文予以解读。
文章认为,在中共新晋总书记习近平众多亮相中,有三次明显可以感受到是其表露施政决心的精心安排:一是11月17日中共十八大闭幕新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高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二是11月29日带领新常委班子参观四代中共领导人开创新中国的《复兴之路》展览,首讲 中共的“中国梦”;三是12月8日亲赴深圳重走邓小平再启改革开放的南方视察之路,祭访莲花山伟人雕像。
文章认为,习近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判断,点出了当下中国前途的命脉,也点中了中共生死成败的命门,更点出了其下一步施政的第一重心。
对中国的改革事业,香港《大公报》认为,中国改革新政有望陆续推出。改革虽有风险,不改革则有更大的危险。习近平在深圳考察时特别强调“要有新开拓”,显示他意欲唤醒改革之初“杀出一条血路”的胆略和锐气,呼吁全国突破束缚,更新观念,增进科学发展的政治自觉。这也让外界相信,中国未来会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新政,以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费加罗报》的报道,对习近平的评价是这样的:习近平已经体现出了个人风格,赋予了中共一个全新的形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