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科学家的归国与出国

liaowangzhisheng 2013-03-29 17:06:45 丁东/文 总第190期 放大 缩小

 

高锴先生今年83岁。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曾在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工作。他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仍然对方毅等领导同志拨乱反正的气魄和决心表示由衷的钦佩。其中,批准几位50年代归国的科学家再度出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名吴锡九,1932年出生于上海,40年代后期和高锴同在南洋模范中学读书。1949年,吴锡九留学美国,到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电子电信,以电子系第一名毕业,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成为第一批参加晶体管设计和制造的科技人员,并获得技术专利。因为父亲曾叮咛他学成回归,报效祖国,又受到钱学森影响,他在1956年辞谢美国公司的挽留,和妻子朱丽中一起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与其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晶体管,1959年至1960年,参与研制成功当时亚洲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1965年又投入到中国第一台微机的研制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代晶体管、晶体管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奠基人。文革中,他的海外求学经历受到怀疑和冲击。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来华访问人员渐多,其中有他的妻弟朱道淳。他们在北京相见,朱道淳提出父母年事已高,思女心切,希望朱丽中出国探亲。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是毛纺厂的学徒工,一个即将高中毕业,也希望出国深造。几经申请,让吴锡九向半导体所签下不申请出国的保证书,才允许朱丽中先携一女,于1977年9月经香港抵达美国探亲。

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这时高锴调到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工作。他看到南洋模范的老同学吴锡九和妻子隔海相望的窘境,同时了解到,所里另一位科学家成众志的情况也很相似。成众志比吴锡九年长,生于1921年,1945年赴美留学,1947年在哈佛大学电信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绕道欧洲,回到中国效力。他是中国半导体电子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无论在人才培养、学科奠基还是科研成果的应用上,包括卫星上天,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也面临着妻子到香港定居,夫妻不能团聚的难题。于是,高锴决定从这里入手,寻找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突破点。他找了十几位科学家、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进行调研,让他们对是否准许吴锡九、成众志出国与妻子团聚,各抒己见。

被称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的科学家林兰英说:“两位当年都是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告别亲人,回到祖国。他们的科学成果为国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在文革中却遭到了不公正待遇。现在他们家庭有困难,如果不让他们回去和家人团聚,这是不合情理的!现在有种说法,说是对一般成就不大的科研人员要求去海外的,尚可以考虑批复,但对成就较大、水平较高的科学家则绝不能放;说是放出去会损害国家利益,会泄露国家的机密。按照这种逻辑,成就越大、水平越高的,就越值得怀疑,越不能信任,这不是和四人帮提出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一脉相承吗?”

还有人说,海外科学家回国潮到1957年后基本上就停止了。为什么?这跟1957年后政治运动不断有关系,也跟只许进、不许出的做法有关系。从海外告别亲人,回国的科学家连探亲都不被允许,二十多年都没能回去看看,以后谁家老人让自己的子弟回国工作呢?

又有人提出,科学是超国界的,中国的科学技术经过文革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几十年,而西方对中国公派人员限制极严,封锁要害技术,隔绝关键要素,而私人出去的科学家倒是有可能接触和学习到这些技术。我们很多在海外入了外国籍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极有益的贡献。总之,无论以什么方式出国,中国科学家越多地和外国科技界进行自由交流,归根结底将有利于中国科学的发展。

高锴将调研的情况向政策研究室负责人王汉斌作了汇报,写成《情况反映》,送交中国科学院领导。副院长胡克实、严济慈先批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后院长方毅批示:“礼送出境。”方毅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是中央主管科学工作的最高领导人,他的批示一锤定音。方毅还让秘书通知院领导,为两位科学家饯行。

1978年10月,由钱三强副院长出面,在北海御膳房设宴为吴锡九、成众志送行,王汉斌、高锴等作陪。1978年圣诞节前,吴锡九终于和妻子、女儿在美国相聚,成为文革后国家批准有成就的科学家“因私出国”的第一例。

吴锡九到美国时46岁,正值盛年,凭他雄厚的学术功底、管理经验和人脉关系,很快在惠普研究院一展身手,不但成功领导了新型微机的研制,还促成了中国惠普公司,为中美之间科学、技术合作铺路搭桥,奔波至今,成就了许多互利共赢的美谈。成众志到香港后,应王安计算机公司董事长王安的聘请,转到美国担任高级网络顾问。他也曾几度回国,继续关心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历史证明,方毅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万事开头难。继吴锡九、成众志出国探亲以后,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其他各界人士,公民自愿出国的口子越开越大,国家对公民出入境的管理,从约束公民的自由,向着保护公民的权利,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今,夫妻二人分别在国内外工作的情况不再稀奇,只要有经济条件,团聚不再成为难事。引起诟议的反而是一些官员,悄悄把家庭成员和财产转移海外,自己单独留在国内做“裸官”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