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民富”时代
实现“两个翻番”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唯一量化指标,也是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它表明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实现“国强”之后,正致力于开启“民富”新时代,这对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为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而真正落实“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的要求,还必须针对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真正原因,在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解决由国家决定的那部分收入分配中存在问题的同时,重视通过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解决由市场决定的那部分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坚决取缔“黑色收入”、规范“灰色收入”。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两个翻番”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唯一量化指标,也是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表明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实现“国强”之后,正致力于开启“民富”新时代,这对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两个翻番”中国经济仍然需要保持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国实力的增长。在步入现代社会后,各国的经济就像在赛跑一样,停滞不前自然不行,跑得比别人慢也不行。追求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已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两个翻番”,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国经济只有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才有相应的基础。稳增长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从中国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出发,为满足每年新增加1400多万人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持稳定地经济增长。考虑到2011年中国新生人口1604万人,农民工总量高达25278万人,城镇化率刚超过50%,中国经济还是需要一个较快地增长速度。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成为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仍然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稳定地经济增长速度。从1979年到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7.4%,超过了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所需要的7.2%~7.3%的速度,实现居民收入翻番具备物质基础。然而,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本轮经济周期的顶峰,2008年经济增长开始进入回落期,经济增速已连续七个季度放缓,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已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但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现在仍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这“四化”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能量,支撑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地域发展差距比较大,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比较明显,中西部地区发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以及后发优势都非常大。中国仍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正在以吃穿为主的消费结构向以住、行、娱乐这种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过渡,这种过渡将持续若干年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进行技术创新,也会极大地提升中国发展的能力。中国经济需要稳中求进,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实现“两个翻番”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实现“两个翻番”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很有必要。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只有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保持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环境保护、教育与研究等公共开支;改善社会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宏观环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牢固的物质基础。
实现“两个翻番”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求,更多地促进社会领域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合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应该把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样的经济增长就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包容性增长”,即经济增长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领域的发展。只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上实现“两个翻番”,突出科学发展,才能提高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实现“两个翻番”既要国强更要民富
根据邓小平关于中国分步骤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口素质和居民文化生活、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中国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又成为中国人民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战略目标。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两个翻番”,第一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拿到了一把开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钥匙。实现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意味着到2020年将有7亿中国人步入中等收入阶层,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达2.3万美元,这不仅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治国理念。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之初,中共之所以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要达到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同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的创新、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活动会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先富起来的人通过税收机制依法纳税会增进社会福利,使政府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再分配得以实施;先富起来的人所具有的巨大社会示范效应,会激发起全社会的勤劳、拼搏,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大部分地区、大部分人共同致富是加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告别了贫穷实现了温饱,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更多的人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迈进。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实现共同富裕。
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世界各国普遍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收入阶层。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一般都占到在业人数半数以上。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虽然还相当低,但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会随之提高,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其比重至少要达到在业人口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正是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的过程。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不是劫富济贫,不是要降低高收入者阶层合法的税后收入,把高收入者阶层拉回到中等收入阶层的行列,而是要提高大多数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行列,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富裕之路。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新阶段。
既要国强更要民富,只有民富才能国富,只有民富才能国强。只有让大部分人中产起来,才能消除贫富不均,真正藏富于民,让广大民众真正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对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实现“两个翻番”人民群众既是发展主体也是发展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两个翻番”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经济管理的基本主体、基本动力;一切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主经济活动。广大民众正当、清白、千方百计发财致富,不断追求更富裕、更文明的生活,并因此而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的活动,是中国经济繁荣和现代化建设最深厚的源泉,赋予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从发展经济学来看,广大民众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自主参与经济发展的广泛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尺度之一。
实现“两个翻番”,不仅要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式,而且还要转变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理念。这种转变的主要一点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把过去的群众积极性“被调动”,变为让群众能有内在的自发的积极性;把过去的“要群众干”变为“群众自己要干”,“要群众怎么干”变为“群众自己知道怎么干”,把过去的普遍存在的“等靠要”,变为人民群众“自主干、积极干”,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伟大实践。
实现“两个翻番”,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靠辛勤劳动创造的。只有鼓励和支持广大民众创业,激发全社会人民的创业活力,才能让人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有恒产者有恒心”,当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业将自己的利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一个社会长久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就形成了,随之而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昂首阔步迈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生活。
开启“民富”时代,实现民富国强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中央常委见面会上所说,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中国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者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