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记什么都要干,还要带头干”
李克强1955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祖籍安徽定远。1974年3月,他下到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当插队知青。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有“帝王之乡”之名。从城市来到这个偏僻贫穷的地方,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由于水土不服,他曾经一度全身皮肤溃烂。但他坚持田间劳动,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渐渐地,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活也大多会做了。那年头劳动强度大,加之缺少油水和蔬菜,他的饭量显得特别大。插队期间,李克强坚持读书,每天收工后就着油灯,读从城里带来的书。
1976年,年仅21岁的李克强入党后不久担任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令当地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身体瘦弱的李克强,身体力行,带头挑泥兴建当地的一个水库。当年李的拍档、党支部副书记及大庙镇镇长张传富忆述:“他很勤劳,常说当书记什么都要干,还要带头干。”他称,最记得当年建叹儿湾大坝,李很瘦,身单力薄,但拼命要挑担,赶工时经常做到凌晨两三点,“他视力不好嘛,有次在晚上挑担时跌倒啦,叫他换人,他也不换。”
1977年文革后的首届高考,李克强以凤阳县第一名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使他的政治生涯发生重大改变。
当年和李搭档任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张传富回忆说:“那时候他爸帮他走关系,领导也想提拔他做县委副书记,他就是不想做,他爸来劝他,他也不肯见。他说要凭自己的本事,不要走关系。”结果,李克强平地一声雷,以500多分考入第一志愿北京大学法律系,翌年三月入读。村民称李克强是当年凤阳县高考的第一名。
网上有称是李克强当年大学同学的网友,发博客回忆学生时代的李克强,认为李嗜书如命、惜时如金、习语如痴。博主说,李克强酷爱读书,在学生时代表露无遗。李克强属老三届,是北京大学法律系77级的学生。在当时的文科学生中,李克强发言较多,且见解尖锐深刻,这得益于他的大量阅读。大学期间,李克强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也有独到见地。他曾经提交一篇论文,试图以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解释法学学科问题,获得著名法学家龚祥瑞的关注和好评。在跨学科小组的讨论中,他也常常妙语连珠,灵感如涌泉。李克强身边的人说他在河南和辽宁任职期间,几乎每次回到北京,都不忘抽空逛一下书店,他的阅读范围也相当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文化都有涉及。对外国书籍的研读也是他的兴趣所在。熟悉李克强的人说,李克强的时间观念强,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乘车、什么时候作息,都严格遵守。
团中央16年
李克强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后从政30年。
这30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2-1998的团中央阶段(16年),1998—2007的地方阶段(9年),2007—2012的中央阶段(5年)。
在团中央的后5年(1993—1998),他是团中央第一书记(相当于国务院部长)。在任期间,他推动了一系列“青年工作”改革,着墨于服务型的组织机制。他呼吁各级团组织要“构建团结联系青年的新纽带”,“服务于改革发展的大局”;在城市要带动青年职工参与国企改革,在农村要带领青年农民“脱贫致富”。在“服务”的理念下,各地的青年培训中心和科技示范推广活动增加了。他又推动以“希望工程”为名的扶贫助学活动。
他在团中央16年,建立了在新一代从政者的政治基础,发展了广泛的人脉。在青联和学联中,也有很多想从政的朋友。
有香港学者统计,在李克强的团中央伙伴中,有4人任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胡锦涛和王兆国、刘延东、李源潮),加上李克强共5人,占25位政治局委员的20%(其中,胡锦涛和李克强为常委)。
在31个中共省委书记中,有7人:安徽的张宝顺、四川的刘奇葆、山西的袁纯清、黑龙江的吉炳轩、湖南的周强、内蒙的胡春华、江苏的罗志军,占22%。
1998年6月,李克强快满43岁时,外放河南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是当时最年轻的省长。
地方党政界
2002年12月中共十六大之后一个月,李氏升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两年后调任辽宁省委书记。
他在河南6年(1998—2004)、辽宁3年(2004—2007),积聚了地方党政工作、发展经济的经验。
河南是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基地”,辽宁则是老牌工业大省。在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的四大板块中,河南是发展中的中部(包括华中的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华北的山西),辽宁则在比中、西部略发达的东北。
在河南,着力于城市的国企体制改革,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古文化旅游”;他也关注农村,尤重视稳定粮食生产和供应,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在辽宁,他配合温家宝振兴东北老王业基地的构想,着力解决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的产业转移、工矿区的民生改善。这类城市,包括煤城阜新、铁城本溪、钢都鞍山等。
他也重视辽宁传统的装备制造工业基础,建立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大连的“两区一带”,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他在辽宁的政绩光环,是“棚户区改造”。所谓棚户区,是指老工矿区残旧的木屋、临时搭建的草棚式简陋住房,大都已是危房。在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他大刀阔斧“拆棚建楼”,在2l个月内,把14个城市5万平方公尺的“连片棚户”清拆,安置120万居民住新楼房。
这件“民生大工程”,缓解了棚户区的民怨,凸显李克强“办实事”的魄力和能力。
常务副总理
2007—2012,是李克强的中央阶段。在2007年10月的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他进入政治局常委会,在9个常委中排名第7位;在2008年3月的国务院换届中,他当上常务副总理。
在9个副总理和国务委员中,李克强分管的工作包括宏观经济、住房保障、食品安全、卫生和人口四大范围。他兼任的国务院高层议事、协调小组职务,多达10个。最重要的小组由温家宝兼任组长,第一或唯一的副组长则是李克强,如国家能源委员会,他是唯一的副主任。
他入国务院后,遇上全球金融危机。他协助温家宝应对,工作重心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升级的规划。
他主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分配,按照温家宝改善民生的施政取向,兴建保障性住房(类似香港公屋)、公共租赁住房(廉租屋)。他特别强调“两房”的建设,是“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并再三告诫官员注重质量,防范出现豆腐渣工程。他也情系“棚户区改造”,大力推动工业城市老工矿区的棚户清拆和住户安置。
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出任总理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挑战,特别是当这个国家曾经出现过文武双全的总理周恩来、勇气十足的总理朱镕基和魅力非凡的总理温家宝。周恩来日理万机时,李克强还是孩子,但是有机会亲眼目睹朱镕基的大刀阔斧,并参与了温家宝的走南闯北。李克强的另一个强项是,“在十七大371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里,有86位(23%)曾经跟他在团中央共事。”(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李成语)这些人在十八大后可能会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为李克强在国务院的领导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