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未来15年中将会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物、水和空气。这些与13亿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些问题需要中国以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经济增长那样的热情和决心来对待,因为环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样严重:经济成功的代价是土壤、空气和水污染,以及人民的健康。
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数据,中国的耕地面积不到全球耕地面积的10%,可饮用水只占全球可饮用水的7%,但中国必须养活世界20%的人口。
北京和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已经面临用水紧张。在内陆地区,比如重庆和成都,空气质量简直糟糕透顶。耕地被有毒的河流污染,这些河流污染又是由工业和矿业生产造成的。酸雨在中国华南大部分地区都很普遍。牲畜传染病时有发生,而食品制造商肆无忌惮地生产、销售受污染食品。
当中国发生诸如干旱、洪水、地震和山体滑坡这样的自然灾害时,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看起来相当灰暗。与此同时,新的人口和社会压力涌现:中国人寿命增加,吃得更多了。人口增长和经济繁荣驱动着对水、肉和奶制品的需求更多。反过来,这意味着农民必须种植更多大豆、玉米作为动物饲料,或者直接进口。
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热潮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中国需要采取果断措施尽快重新改变食物和水的供应、使用模式。而且中国需要进行大规模工业景观绿化。中国城市的食品通胀很可能会引发动荡,因为中国有160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
中国目前的五年计划相当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但时间对于新任的领导人已经非常紧迫。
50年前,中国曾经面临着人口生存挑战。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出现了史上最灾难性的饥荒,加之毛泽东在当时推行的“大跃进”农业集体化政策,从1958~1962年,大约有3000~4500万人死亡。多种因素最终让中国从那些可怕的岁月中恢复过来;包括更加务实的指导思想,允许农民自主生产更多粮食。
从那时起,更好的耕作方法、种子改良、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以及更顺畅的供应链都帮助中国获得粮食安全保障。而且中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都有境外食品投资,虽然这些投资管理也有其自身的挑战性。
在一些食品种类上,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包括小麦、大米、肉、鱼、蔬菜和水果。但中国仍缺乏动物饲料。虽然中国每年生产1500万吨大豆,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中国每年必须从美国和巴西进口四倍本国产量的大豆。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15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增至8000万吨/年,玉米则可能达到2000万吨。
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国消费者过去几年被三聚氰胺毒奶粉和被污染的肉类吓到了。他们需要更高的食品质量管理。
在中国诸多问题中,水污染和过度利用也是一个大问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只有印度用的水比中国多。中国人口到2030年左右预计将达到16亿,年人均可用水量将从2195立方米下降到1760立方米。根据粮农组织的定义,1700立方米以下就为用水紧缺,低于1000立方米为长期用水紧缺,而低于500立方米则为严重用水紧缺。
根据全球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数据,2012年全球用水紧缺指数中,北京、江苏、山东和天津已经达到“极度危险”状态。
显然中国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但如果政策正确的话,中国还是有机会加强粮食安全和恢复环境。日本1990年代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何重新让重污染、工业化的大城市重新恢复绿色,如何清洁空气和水。
节能减排、再利用、再循环一直是中国能源利用的口头禅。农民们必须进一步细化耕作来节约水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供应链应当更加高效和低排放。
此外,新任领导人必须进行改革,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腐败和犯罪行为。而且中国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中有更多的创新,建设更多分配和处理系统解决水资源不足,以及积极投资海外食品生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