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 4月29日
4月20日中国四川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破坏力远不及5年前的汶川地震,官方的应对也比5年前迅速有效。但是网上由芦山地震而起的话题、公共议题辩论以及口水战,与汶川地震相比却不遑多让。中共芦山县委书记手腕上临时摘下的手表疑云,记者蜂拥飞赴灾区采访是否添乱,穿婚纱采访的“记者秀”,富商陈光标带30万现款直接上前线赈灾被质疑是“名人秀”……网民议论的热点此起彼伏,因当事人主动或被动生产的花边新闻颇有喧宾夺主的味道——虽然它们与灾民处境或灾区信息,未必有直接的关系。
主角中的主角是“郭美美缠身”的中国红十字会。这个拥有11万个团体会员、2658万名会员的庞大官方慈善机构,还在继续它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以来遭千夫所指的日子。其中,《新京报》记者和红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灾区一起吃方便面,结果记者腕上的手表顿成焦点,一条“红会工作人员疑似戴名表”的微博被转发16万次。
恰如中国学者已指出的,民众对红十字会的怒火,如今已不单只是针对这个慈善机构本身的官僚化与不透明。“郭美美”成了一个符号,一般民众通过抵制向红十字会捐款来表达对体制的不信任,网民通过攻击红会来宣泄对官场腐败、贫富悬殊的不满。这种民意的表达在芦山地震后的一个星期发展成了恶搞、造谣,以及一种破罐破摔的戏谑娱乐心理。
面对网民中的情绪激烈者,红会正在努力修复其公信力,甚至体制外知识分子呼吁给它改革的机会,似乎也没有明显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红会的遭遇又是面镜子,它折射了中国官方机构陷入的窘境——怎么做都有人骂,不做也被骂——谁叫你占着公共资源呢?
在微博流行起来的3年后,越来越多人在反思网络的作用,包括网络活跃分子也尖酸刻薄地讽刺说“道德pose和煽情pose,是微博的两大必杀技”。在经历过几千年的信息不对等、不透明后,互联网让普通中国民众第一次享受到信息流通的便利,还隐隐地掌握到话语权。但是很快人们发现,这个让人备加珍惜的网络世界,正陷入丛林法则的主导。
围绕芦山地震而起的这一轮网络争议,让人们隐然感觉,中国的社会氛围与改革开放时候的出发点相比,并未走出多远,上世纪80年代末的社会气氛隐然再现。也许,网上的一切,只是虚拟的现实。无论如何,它刺眼地警告说,公民理性的培育还有漫长的路;要实现民主和平的转型,大众的思想启蒙,才是真正绕不开的一道坎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