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实话实说(207期)

fengyanfengyu 2013-06-15 22:39:46 总第207期 放大 缩小

食品安全问题年年都在讨论,各个部门也都在想办法加强监管,但似乎在食品安全领域总是“问题要比对策多”,食品安全的问题一直没有大的改善。贵刊第206期的《私权最大才能保卫普通人的餐桌》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要在食品安全的领域引入对“私权”的保护。在美国,真正让食品企业感到畏惧的并不是政府的罚金或是行政罚款,美国企业最怕的是顾客吃坏了肚子和他打官司。一方面官司旷日持久,诉讼费、律师费高昂,另一方面则是一旦败诉(基本都会败诉)后面临的天价赔偿金。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对于食品安全倡导惩罚性赔偿,这属于民事罚款而不是行政罚款。反观中国,一家企业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怕顾客告他(反正也很难告的赢),企业真正怕的是行政处罚,怕被吊销营业执照、怕被取消许可。在目前,行政处罚难以改善食品安全状况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改变思路呢?

——青岛读者  沈师琦

贵刊上一期的《走出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这篇文章,对于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分析颇为独到。所谓“塔西佗陷阱”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名词,指当政府的可信度长期受到民众质疑后,民众所产生的对政府政策、行为和形象的情绪“负能量”,特别是在遇到与政府相关的公众事件后,民众会都认为是政府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当,就是说不管什么事都一股脑认为是政府的“错”。这正是当下中国现状的一个写照,尤其是在网络上,无论任何社会问题,都会招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作者对于这一现象也给出了一个药方,那就是——协商民主。其实,所谓“协商民主”并不是多么复杂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其实就是“大家商量着办”。政府想干什么事,先和群众说一声,听听大家的意见,看同不同意。不同意,那好,听取意见,修改一下方案,再把群众找来商量一下。民主协商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最后的实施方案,而是政府和群众沟通的过程,让群众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知道政府的难处。说白了就是“理解万岁!”

——北京读者  方芳

《维稳旧思维损耗政府公信力》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前几天听一位同行朋友说的“维稳,维稳,越维越不稳”这句话。多年从事记者工作,我很了解基层政府的“维稳手段”,不外乎三板斧:非法拘禁、封锁消息、花钱安抚。基层政府的“维稳”维的其实主要是当事人,所谓“做工作”也就是反复劝说当事人,再加上给点钱,承诺一些好处,甚至实在不行就造小黑狱、搞非法拘禁。但这种维稳的方式却直接损害了群众的知情权和政府的公信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但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果还继续采用这种封锁消息、隐瞒真相甚至可以说是“愚民”的政策,只会加快社会上流言的传播速度。而流言从来都是政府公信力的敌人。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而在现代社会则可以是“谣言止于公开透明”。

——湖南读者  李静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