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无法忘却的记忆

fengyanfengyu 2013-06-24 21:55:11 秦清运 赵宝城/文 总第208期 放大 缩小

前不久,记者应黑龙江省委邀请,踏上这块广袤的黑土地采访,涉足几十个市地县区、近百个厂矿企业和乡镇村屯,每天都沉浸在激动和感奋之中。这里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探根究源,记者强烈地感到,这里有一大批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干部。在同干部群众的交谈中,人们不时亲切地冒出:“龙江有今天是宋老爷子打下的底。”“法棠书记是龙江人的恩公。”

听得多了,记者内心猛然一顿,似乎感应到一个深情地呼唤,应该为这位已离职8年的老省委书记写一笔。

于是,记者开始了有关宋法棠的采访。

很多龙江人至今仍能清晰地记着8年前吹拂龙江大地的那股强劲春风,好多故事仍然令人赞不绝口!

破题:抓“两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宋法棠接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已经62岁了。但他显然还没有服老,近1.7米的个头,70公斤的体重,敦敦实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踩得地球“咚咚”直响。浓浓的山东乡音,讲话如黄钟大吕,似有感天动地的召唤力。

他裹挟着春的气息,站在脚下这块广袤的黑土地上,陷入深深地沉思……

这块土地是中国每天最早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也许是每天的第一缕阳光交相叠加,汇成了巨大的光源,给黑龙江罩上了多个耀眼夺目的光环,这里是:

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

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中国最大的林产品加工基地;

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中国最大的资源储量省份。

黑龙江省有过辉煌的昨天。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省份,除了为全国各地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各类人才大军,还累计为国家生产石油逾20亿吨,输出商品粮6千多亿公斤,生产加工木材5.6亿立方米,生产煤炭20多亿吨。还有数以亿吨的钢材和能源材料,百万台套大型机械制造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也许,正是如此大量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血”使本来也处于转轨时期、急需输血的老工业基地,错过了80年代后期进行自己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的机会,更加剧地走向衰败。到90年代末,黑龙江国企普遍亏损,加之国家又提出“减员增效”的改革决策,黑龙江这个昔日排头兵,成了今朝落伍者,又创造了数个全国之最:

下岗职工87.8万人,全国第一;

城镇享受最低保障人数146万人,全国第一;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62元,全国倒数第一;

落后就要被动,落后就要受穷,落后亦产生腐败。因韩桂芝惊天大案被查处的各级领导干部达数千人之多。

正是在这个时刻,中央作出了两项决策:一是出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一是果断调整了黑龙江省党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宋法棠出任黑龙江省省委书记。

宋法棠,就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后,就乘上一辆“考斯特”面包车向工厂、田间驶去。之所以乘面包车,为的是利用沿途时间便于听取汇报和讨论开会。面包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办公室,而他就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每时每刻都在高速的高效运转着……

尔后回哈尔滨主持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出人意料的是,宋法棠讲话时,手里拿着的,则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决定》文件,大谈由省政府法制办行程万里暗访揭露出来的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存在的党风不正、作风不实、违法行政、执法不公的种种劣迹,剖析思想观念陈旧根源,寻找经济发展滞后病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讨论热烈而活跃,省里几大班子领导带头发言,各市地及省直各部门主要领导也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查找问题。大家认识到,要扭转经济发展缓慢,干群精神萎靡的严重局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刻不容缓,这是关乎未来黑龙江命运的一场大搏战。

几乎与此同时,宋法棠又主持召开了全省“两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面对近万名各级领导干部,慷慨陈词:……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黑龙江要发展必须真干、实干、苦干。如果不奋力拼搏,加速发展,不仅保不住应有的位置,人民生活不能得到提高,就是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稳定也会成为大问题,我们就愧对党的重托,愧对黑龙江3800万父老乡亲,也愧对我们子孙后代。”

宽大的主会场礼堂和各分会场里,黑压压坐满听众,连门外后台也挤着人。他们是黑龙江3800万人民的带头人。他们一个个神态专注,心里像坠着铅块,沉甸甸的。$nextpage$

宋法棠深知,谋事不易,成事更难。要解决一些多年积重难返的问题,不仅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更要有科学务实的措施。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他紧紧抓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行政上的违法现象、执法上的徇私弊症这三个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突出重点对象,把领导干部特别是掌握人事权、执法权、司法权、审批权、监督权的领导干部作为“两风”建设的重点对象;突出重点领域,把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以及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部门作为“两风”建设重点领域;突出重点环节,把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为“两风”建设的重点环节和任务。扎实有力的推进“两风”建设。

正是在这个问题中,宋法棠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市地和省直厅局的领导班子不够协调,有的甚至还有不廉问题。靠这样的班子打不开工作局面,更别说闯出一条加快发展的路了。经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省委决定,先后对九个市地及部分厅局的主要领进行了调整。据黑龙江省纪委统计:此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部查办的大要案693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7442人。纠正党风政风的力度之大,惩处之严,是黑龙江省建政历史上空前的。

民监其德,国将兴。敞开大门抓“两风”建设是宋法棠正党风、息民怨的杰作。他强调,既要加强党内监督,更要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并建立了民主党派、新闻单位、人民群众建议直通省领导“直通车制度”,要求“凡是写有‘宋法棠’三个字的来信,都请及时送给我,任何同志,不要主动代劳处理,更不能扣押……”

省委书记如此亲力亲为,是黑龙江省委机关很多同志始料未及的。从此,“亲民省委”美名重新大振。仅半年时间就收到人民群众揭露问题和整改建议两万余件。正是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揭露了一些新问题,有效遏制了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私人化的弊症,重树了党政机关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革除弊症,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传统与习惯的挑战和超越。

为了把“两风”建设推向深入,宋法棠决定亲自率队深入基层调研整改。人们记得宋法棠亲临哈尔滨市第61中学倾听教师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场景。依据群众的合理建议,全省取消了教育乱收费159项,仅此减轻中小学生负担4485万元。人们还记得他深入各大医院调研发现诸多医疗单位采购设备和药品的“黑洞”时的愤怒之情,果断决定,全省医疗单位采购大型设备、大宗药品及基本建设项目全部纳入政府招标采购范围,此举让利给患者的份额占利益的70%以上。人们更不会忘记他躬身十县百村同农民兄弟话改革、谋致富的感人故事。每到一地他都深入农户,关切地向农民询问“清不清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粮补有无层层克扣问题?资金、种子、化肥、筹备的怎样……”宋法棠严肃的告诫各级领导:“三农”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政权。谁侵害农民利益谁就是最大的犯罪。自宋法棠主政始,黑龙江省全面实行涉农税收、价格、收费、土地流转、土地征用公示制,让农民评判其政策得失。依据调研情况和农民建议,全省一次就取消了包括机动车在内的27项涉农事业性收费。仅此就减轻农民负担近10亿元。

然而,带有根本性的,是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宋法棠以其智慧、勇气和敢担当的魅力与毅力,不避斧钺,打破樊篱,着手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围绕“民主推荐、群众测评、差额考核、票决产生”的思路,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选人主体上,由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选人标准上,由依靠抽象原则向更加注重实际、实践转变;选人规则上,由应用短期办法向建立长效机构转变。一个由“群众选人、凭能力上台、靠实绩提拔”的用人机制在龙江大地形成,一大批能力强、作风正、真干事的年轻干部陆续走向各级领导岗位,从而为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极大提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2004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的吴官正来黑龙江察视对此给予高度评介,指出:“黑龙江定会迎来一个比较快得发展时期,开创一个政通人和的时代。”一位港商也高兴地对记者说“黑龙江抓‘两风’后,办事勒、卡、要、拖现象减少了,我们的事业好干了。黑龙江发展大有希望。”

还有一个事例更能说明问题。前几年黑龙江的好多人才,包括一些企业家都“雁南飞”。现在不仅雁南飞现象越来越少了,反而出现了很多“南飞雁”回家筑巢的现象。资料显示:2003年下半年就有近百家民营企业和海外学子回黑龙江投资置业。

是的,宋法棠主导并强力推进的“两风”建设,如一股强劲的春风转化为黑龙江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惊天动地的推动力。200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16.5%,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5.9%,地方工业利税增长1.2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3%,农民纯收入增长20%,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化解:确立新的发展思路,破解经济发展困局

许多长期积淀下来的问题,使宋法棠上任伊始,就面临着经济社会复杂的局面。

作为中国国有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过50多年风雨沧桑,黑龙江国有企业自身的许多顽疾,凸显殆尽。时下,黑龙江省8400多户企业,亏损面高达51%,资不抵债近半数。一项调查显示,82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设备多是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因缺资金,无法升级换代,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因国企停产或半停产,岗位少、收入低,大批技术人才和技能工人都南飞另投“明主”。更可怕地是传统计划体制,渗透在当时整个社会中。82家国企共设各种职能机构2040个,平均每家企业25个,亏损额高达2亿多元人民币。过高的国有比重过低的国有效益,是黑龙江工业经济发展不快的病根。

工业不行了,让黑龙江人聊以自慰的还有农业呢?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然而,2000年中国入世后,来自发达国家转基因农产品以质优价廉抢占了中国市场。产自黑龙江的大豆、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一下掉到了1995年的价格的一半以下,农民丰产不丰收,传统农业也陷入了危局。

更为严重的是百万失业大军,200万等着拿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还有更大的一块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兄弟,这一大块弱势群体对社会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

怎样化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性震荡,用新的思路着手改革束缚国有企业的旧体制,调整农业体制的转型,改变经济增长的导向目标,是宋法棠此时此刻思考的大问题。改革出生产力,改革强生命力,但改革需要选择一个突破口。

国企:要改制,不要输血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黑龙江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建国初期的156个重点项目就有23个落户黑龙江,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也绝无有历史上的辉煌。如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摆正位置,确定责任,是宋法棠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思考的首要问题。不能因为计划经济时说得过多,管得太死,就完全放弃对国有企业扶持与帮助的责任,政府无力让国企“回天”,但必须引导它在市场上闯,让优质企业“靓女”先嫁,对停产半停产企业“陪送改嫁”,退出国有。

在庞大的重工业阵营中,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隶属哈飞集团,其汽车年生产能力在中国微型汽车行业中排名第二,作为一个未列入国家主流企业名单的“小字辈”,哈飞在没有国家鼎力扶持的情况下,实现这样的位次,已经堪称奇迹!

然而,奇迹中却潜伏着危机。作为一个微型汽车制造厂,哈飞直到2002年才拿到轿车生产资格证,此时国内汽车市场的兴奋点已经从微型汽车转向普通型汽车,而哈飞还没有完成这样的历史性升级。

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东北的机遇,更是哈飞的机遇。2002年国内中档汽车销售115万辆,比上年增长50%,业内惊呼“出现了井喷”。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国内中档汽车的销售量还将保持这样的旺势。

如果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场世纪“决战”,那么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则是这场“决战”中的首次战役,胜败关乎全局。

企业振兴,哈飞先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进入市场,而资本不进入市场的企业不能算完整的企业。于是在宋法棠主导下,成立了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公司联合组成的协调扶持哈飞改制领导小组,从2003年1月起哈飞开始了斩钉截铁的“改制”。原来的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风趣地把这改制称作是“迟来的爱”。改变形式容易,现实真正地转变却很难,这一次改制颇有些生死成败,命悬一线的味道。过去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度变成了法人负责制。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设立风险机制,开放岗位,定期考核,优胜劣汰。

改制给企业带来了活力。2003年上半年,哈飞推出的两款新车——“哈飞民意”和“哈飞路宝”在汽车领域体现出了强势,很快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热销车型,几乎是下线一台卖一台,根本没有库存。

在中国汽车界,哈飞汽车是航空企业惟一一家荣获全国金质质量殊荣的企业。改制后的哈飞在汽车和航空领域左右开弓,展示了老工业基地积极、主动的振兴姿态。

2003年,代号为“吉祥鸟”的三座动力三角翼飞行器首飞成功,哈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制三座飞行器的厂家。中国、法国、新加坡合作研制的世界最先进的轻型EC120直升机在哈飞开辟了第二条总装生产线。

改制给企业带来了机能的变化,而“输血”却导致企业瘫痪。

与哈飞相同,哈尔滨亚麻集团的名字也分外响亮。它曾是中国亚麻工业的标志。然而,当中国亚麻行业大发展的时候,“哈麻”却陷入了停顿。1998年,“哈麻”净资产3.6亿元,到2000年则负债8000万元;曾经是亚洲同行中排名第一的企业,如今只剩下一个空壳。多年来,政府以各种形式为“哈麻输血”近7亿元,依然没能使其“起死回生”。机制落后是“哈麻”的根本病因。

不仅“哈麻”,在黑龙江工业史上可圈可点的企业也着实不少。佳木斯造纸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桦林集团、黑龙江北方特钢有限公司……这些企业曾在中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却由于自身机制的老化,在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

时任黑龙江省国资委主任的胡相鼎认为,国有企业不改变所有制形式,一味的改造,国家投资再多的钱也是“打水漂”。中央和地方只有携起手来,共同承担改制成本,将来才能共享改革成果。

细心的人们发现,此次黑龙江国企改革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并由出资人决策,2003年上半年,黑龙江国企改革推进小组宣告成立。大刀阔斧地对400多国家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省会哈尔滨立下了这样的军令状:三年完成地方“国企”公司制改造,两年让100%的国有商企退出国有。

2003年10月,黑龙江省拿出逾亿元资金“陪嫁”帮助齐齐哈尔北满特钢这个特大型国企跨区域与辽宁特钢联合重组,建立起国内特钢行业的老大——东北特钢集团。仅仅一年时间,企业产量、利润和上缴国家的税收就翻番。$nextpage$

与此同时,牡丹江桦林橡胶厂引进新加坡佳通轮胎公司,实行股权多元化。新投资者带来了新资金、新项目,更带来了新体制、新机制。现在的桦林橡胶,机器轰鸣,车轮飞转,生机盎然;台湾中悦投资有限公司入注哈尔滨亚麻集团后,对企业改制重组,产品注入新科技,管理注入新理念,不仅很快夺回失手多年的国内市场的份额,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还有黑龙江乳业集团,黑龙江涤纶纺织集团,多年亏损,经营维艰,引进民营企业进行新股份制改造,由此重获新生。

鲜活的事例启示着人们,这些起死回生企业变化的奥秘是,重组改制的企业建立了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经营管理机制。

历时200天的国企改制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有近4000户企业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百多万名国有职工全部转变身份。而且在宋法棠“抓大放小”,“强大活小”的思路指导下,黑龙江省已形成了石化、机械、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的四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铁的事实证明,黑龙江这个老工业基地确实变新了、变优了、变强了,变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国家重要的现代化装备工业基地和石化产业基地。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农业:靠科学注力,促体制转型

黑龙江是中国的农业大省,被誉为中国的粮仓。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原有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成经济优势。这里的农业依然延续传统经验,粮食产品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生产成本太高,市场竞争力更弱。有外国媒体形容:中国下层农民的生活状况,比欧洲的乞丐还要悲惨。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宋法棠都久久不能入睡。走什么样的路,才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呢?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宋法棠分明看到了广袤的黑土地下蕴含的独特优势——930多万公顷耕地多数仍处于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1900多万公顷林地覆盖了黑龙江省40%上的面积,满山遍岭的野生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大部分尚待开发;近800万公顷的草原,使其名列全国拥有大草原的三个省份之一。同时,由于土壤肥沃,种植无需大量施用化肥;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基本不用农药,这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人们在基本解决了温饱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群意识到无公害食品对健康的重要,这又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宋法棠的精辟分析,说得省里几大班子首脑心里豁然开朗。大家议论说,宋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决策层认识的统一,迅速上升为指导黑龙江农业“绿色革命”的战略。

宋法棠深深地懂得,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要改变农民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经营习惯必须靠科技这个“魔棒”引领。发挥好黑龙江省农科院这支庞大的科技力量是最好的选择。

2003年8月,宋法棠率领省委常委会一干人马来到黑龙江省农科院现场办公,研究怎样让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决议:

第一,从省农科院选拔10名技术过硬德才兼备的专家到黑龙江10个农业经济弱县任科技副县长(第二年又增加到25个县,第三年在全省66个县全面铺开),他们作为常驻基层的“科技服务团”的领头人,带着科技项目、资金、良种、科研成果及组装配套的集成技术,负责农业科技与农民实践共建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在全省建立10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各县建立155个标准化农业核心示范区,在乡村建设1085处科技示范园,实施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农业标准化”为内容的:“三主一化”的科技入户工程。让科技人员直接到农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间,技术要领直接面授到人头。实现农业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的接触,“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闯出一条农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新路。

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如春风野火熊熊燎原,形成了星河般繁密的群落,开起了改革开放之后黑龙江第一轮农业经济快发展的涅槃……

记者在采访中与种粮大户陈建国谈起当年宋法棠发起的农业“绿色革命”,其激动之情仍难以抑制。

陈建国是种田能手,在位于黑龙江东北部的三江平原经营着20公顷水稻田,他并不喜欢实验新品种。但听这家农技公司说,他们提供的稻种是农科院新研制的高科技产品,用来做健康食品的。用他们的种子,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按照他们要求的操作规范种植,每公斤售价要高出0.5元。陈建国一发狠,“试试吧”,反正还有他们请的保险公司给担保。他拿出5公顷试种。秋后一算账,这5公顷地的收益比他按照常规种植的15公顷还高。农民是最相信眼见为实这个理的。转年陈建国的乡亲,乃至周边县市的农民都种了这种水稻。

一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很快在黑龙江大地普遍推广开来。据国家农业部年鉴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认证数量、种植面积、产量和销售额,均居全国第一。

在这基础上,又引发了宋法棠“主辅换位”的思考,就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引导农民从依粮为主向畜牧为主转变,拉长种植业链条,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换位的结果是,畜牧业强劲增长,奶牛数量、牛奶产量跻身全国三强之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四成。

这一年,黑龙江省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壮大、牵动绿色食品发展的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措施。截止2005年,黑龙江区域内的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已经超过了800多家。正是这些处于发展绿色食品链条首瑞的农业公司或是企业集团推出了富有创意的销售策略,大事宣传绿色食品对健康的益处和时尚,改变产品粗劣包装,统一产品品牌,注重广告宣传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大城市的超市和知名连锁店合作,建立起直销、代理、专卖关系。庆安县的“七河源”、五常的“长粒香”大米, 大庆的“古龙贡米”小米,牡丹江的“响水”大米,将原来的大袋改成0.5-5公斤的礼品精包装,不仅销售到全国大中城市8000多家超市,产品最高价卖到每公斤10-15元钱。

黑龙江省现在已有完达山、绿山川、天盈北奇神、黑森、北大荒等几十个知名品牌产品深受商家和消费者的信赖,其绿色食品系列产品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区和1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9.6%。正是靠这些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支撑起绿色食品大省形象。

历史已经证明,这些龙头企业是牵动黑龙江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开路先锋。而成就这些先锋们的正是宋法棠!

宋法棠在农业发展上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为传统的黑龙江农业带来了活力、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方向。极大促进了农业体制的转型,推动了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迈进。

据2005年农业部和中央党校课题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出现五大变化:农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51%;农业大幅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500亿公斤提高到700亿公斤,而且优质品率占75%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425元提高到2005年的3221元,年平均增长15%以上;农业增长方式大变。标准化程度由2003年的35%提高到2005年的73%;农民素质普遍提高。自2003年始,三年间到“专家大院”咨询、到科技园区观摩、到科技夜校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近三千万人次,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千万之众的新型农民队伍初步建成。这是一支推动黑龙江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生力军。

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在视察黑龙江时赞叹地说:“如果全国都能像黑龙江这样做,‘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有希望了。”

关注:千方百计救助弱势群体,让民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宋法棠为班长的这届省委班子在施政上有两大突出点:一是殚精竭虑把经济搞上去;一是千方百计救助弱势群体,让所有民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而现实是,在2003年初,黑龙江的下岗职工达87.8万人之多,生活在国家规定的最低保障线之下的人员为146.9万,名列全国之最。

一种紧迫感,一种焦虑感,日夜萦绕在宋法棠的心头……单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衰退产业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

于是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黑龙江设立了上千家技能培训机构 ,对40余万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24万人因此而重新捧起了“饭碗”。继而又组织黑龙江省直机关和中直单位八万名党员与全省八万名特困下岗职工家庭结成“一帮一”帮扶解困对子。帮资金、帮技术、帮项目,引导扶持他们转换观念,走上创业自救新舞台。

宋法棠要求,黑龙江省的各级党政班子必须把就业和失业作为与经济增长具有同等价值的考核指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都是黑龙江省建政以来所没有的。

显然,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必须尽快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政府财政还不富裕,但宋法棠认为,这是历史失缺的,这种“成本补偿”必须到位。很快,一个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黑龙江省城乡全面贯彻实施。截止2005年6月,全省8484户国有企业和城镇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体劳动者养老保险全部实行省级统筹。“三险”参保人数,实现应保尽保。失业再就业和为失业者提供安全的保障已取得初步成效。

宋法棠深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根本上说政府是管不了就业和失业的。最终解决就业还是要靠市场。因为,从总体上看中国已进入了一个迅速资本深化阶段,人均资本量在迅速增加,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客观 上排斥了劳动力的吸纳,所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根本途径。

——做大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异地就业。

1998年,伊春和大兴安岭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采伐量逐年下调,富余职工大量涌现,达职工总数的50%以上。与这两个地区同处一省的边贸口岸绥芬河市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相当于这两个地区木材产量的数倍,在政府协调下,数千名下岗林业工人到绥芬河实现了再就业。与黑龙江比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煤炭、石油、森林资源丰富,耕地博大,但劳动力匮乏。于是数十万拥有采煤、石油勘探,木材加工的技能工人和种地能手在异域他乡找到了实现价值的舞台。有些还靠“以劳动积资本”创建了自己的企业。

——强壮民营企业,创造更广泛的就业市场。

宋法棠说,民营企业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之后又一个新生事物, 是目前中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最大市场。强壮民营企业,不仅有利于吸引其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更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广泛市场。为此,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促进民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尤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特别是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尖端领域进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民营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因为,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是:第一,风险大;第二,需要有稳定的创新机制。民营科技具备这两个条件。知识分子闯市场,大部分是自筹资金发展事业,这就有了风险和压力,所以很珍惜创业的机会。而且,事业本身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创新意识都很高。更重要的是有了自主权。风险后面是利益,而且自主权则是创新机制的核心内容。目前,黑龙江省民营科技示范区的众多企业,在信息业领域,生物制药和大豆,玉米精加工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力量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生力军。目前,在黑龙江省各类民营企业就业的人员近50万之众。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末,黑龙江省的失业再就业率达到95.9%,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国家控制目标1.9个百分点。这个成果对于黑龙江这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实属不易。

但,宋法棠还有隐忧。有些人是非正规的就业,也就是灵活就业;有些人就业的岗位虽然较为稳定,但由于收入不高,也仅仅是解决温饱,从这个意义上讲,为社会稳定所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有短期性。只有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才能让所有的人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社会稳定才是建立在牢靠的基础上。

宋法棠在黑龙江省委书记任上,竭尽全力,敢踩逆流,不避斧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龙江开太平,尽到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能尽到的几乎全部天职。2005年末宋法棠离任时,黑龙江的经济增长已排名全国第六位,实现利润跃居全国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两番。龙江大地已全面发酵,物阜民丰,山河壮美,社会宁和。眺望着松花江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宋法棠笑了,笑容一如这星河般灿烂。他要告别这片灿烂的星河了。

2005年12月25日哈尔滨和平礼堂正在举行一次平静而隆重的“权力”交接仪式,会场坐满了省级在职和离职的领导,各市地党政主要领导,省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大专院校主要领导,在哈中直单位和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同志代表中央宣读了宋法棠离任和钱运录接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决定后,代表中央对宋法棠在黑龙江的工作给予全面肯定,高度赞誉。

宋法棠也发表了离职感言:“我到龙江工作后,在第一次干部大会上说过,我到黑龙江工作,喝黑龙江的水,就是黑龙江人,一定全身心地为黑龙江人民服务。六年来,我始终努力地实践着这个诺言。工作中,有和同志们共同奋斗取得胜利带来的喜悦;也有因为受多种因素制约,好些事想做而未能做成产生的遗憾。但我坚信,黑龙江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奋斗中送走岁月,离任后留下感情。我虽然从黑龙江省委书记的岗位上卸任了,但我将尽我所能继续为黑龙江的发展振兴做出努力……”

这时候,整个会场鸦雀无声,随即掌声雷动,泪飞如雨。宋法棠三次起身鞠躬,掌声还是不能停止……这些肩负着黑龙江3800万人民重托的领导们的掌声和泪雨是对宋法棠过去工作的尊敬,更是对他离去的惋惜。“如果宋书记早来五年,黑龙江决不会发生‘田韩’这样惊天的腐败大案,黑龙江经济会更早地跃入发达省份的行列……”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由宋法棠主导并实施的“两风”建设以及从黑龙江实际出发构建确立的发展思路已深入人心,并凝结成戮力同心,共谋大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无穷力量。

显然,国人已在倾听黑龙江3800万人前行的步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