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北欧多数国家以“福利国家”著称,为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福利政策的推行极大地刺激了这些国家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也成为这些国家经济陷入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据世界经济年鉴,1992-1995年间,福利国家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国家。除美国以外,英国和瑞典最终消费(政府消费+私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平均达80%以上,德国和法国在75%以上。较高的消费水平决定了福利国家居民储蓄占可支配家庭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在1990-1995年期间,福利国家家庭储蓄占可支配家庭收入的比重大大低于非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高的消费水平与他们实施的高福利政策是分不开的。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这些国家的居民习惯于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而不进行储蓄。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基础与其它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大大高于储蓄增长;
其次,“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以及“普遍福利”的政策主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如德国90%以上的家庭不同程度地都可以得到福利补贴;
再次,庞大的福利开支有效地扩大了消费需求并带动了经济增长。以英国为例,战后英国政府福利费用一直在财政支出中占有较大份额,到70年代社会福利开支约占政府支出的50%左右,此后尽管其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相当大的规模。政府以巨额社会福利津贴的形式,提供人们消费开支,这在客观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2%-4%之间;
最后,社会保障的实施,通过社会再分配形式改善了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条件,扩大了这部分居民的边际消费能力,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福利、高消费也给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埋下了隐患
(1)长期推行高福利、高消费政策,导致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大,造成投资萎缩,最终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2)福利支出增长普遍超过了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不仅造成财政不堪重负,而且还引发通货膨胀。
(3)为了维持庞大的福利支出,福利国家不得不实行高税收政策,不仅造成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能力下降,还导致参加工作所得在扣除税收后,同不参加工作而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各种津贴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助长了公民的懒惰情绪,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