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习吴会”新格局:建构合情合理两岸关系

shehuiguangjiao 2013-07-09 21:47:45 总第210期 放大 缩小

自从国民党前主席连战于2005年4月,前往中国大陆从事“和平之旅”,并与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五项共同愿景》后,国共两党之间即建立了高层对话的管道。国民党于2008年重新取得“执政”地位,两党高层对话持续进行,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日前落幕的“习吴会”,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却有可能为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首先,“习吴会”紧接着美中“习奥会”登场,说明国共两党领导人都已清楚认识,国际环境因素,特别是美国扮演的角色,对两岸关系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奥巴马和习近平在论及“台湾问题”时,内容仍属旧调重弹,并且是各持己见;但奥巴马高度肯定两岸关系的进展,显示两岸和解的“扩散效应”,不但可以创造“双赢”,并且可以产生“三赢”。展望未来,两岸关系除了继续循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外,已无其他道路可以选择。

其次,“习吴会”针对两岸政策的优先秩序,提供两岸双方“再认识”的机会。在对台政策方面,虽然多数认为短期内“胡规习随”的可能性居多;但“新人新作风”,也有人担心习会加促两岸政治谈判的压力;相形之下,在马英九进入执政的最后任期,所谓“跛鸭”之说,也随之甚嚣尘上,认为马当局在大陆政策上已缺乏积极有所作为的旺盛企图心。习近平主席坦承他和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会谈后,改变了原先对马英九的一些想法。我们认为,“习吴会”至少消除了两岸未来因错估对方,而造成诸多误判的可能。

最后,“习吴会”是站在民族大义的战略高度上思考问题。例如,习近平特别强调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吴伯雄则强调“民族认同”,认为“祖先无从选择”。既然都是一家人,则只要考量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两岸就不必斤斤计较,没有所谓“谁让利给谁”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两岸关系要向前发展,大家不能光说不练,而必须认真思考一些属于操作面的问题。针对这点,中共十八大提出两岸合情合理安排双方关系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想法,意味着两岸互动有可能从双方的“求同存异”,一步登上“存同化异”的台阶。“情”字带有感性的色彩,主观意识很浓。“合情”指的是合乎人之常情。例如,台湾制定两岸政策时,是否曾考虑大陆和平崛起后,随之而来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众对于民主化的需求;大陆在制定对台政策时,是否思考台湾要求扩大对外活动空间和免于受到武力威胁的恐惧。如果双方一意孤行,甚至采取背道而驰的政策,结果势必因此伤了两岸民众的感情。“理”字带有理性的色彩,有其客观判断的标准。“理”包含普世的价值,即文明之理。理也包含特定的法律规范,也就是所谓的法理。“合理”讲求的是正不正当,即合不合乎道理。有理走遍天下,合理的政策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两岸互设办事机构对两岸民众有利,如果双方协商卡在“人道探视”这个节骨眼的问题上,就是没有道理。马英九一再重申是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处理两岸关系,制定大陆政策。因此,质疑吴伯雄在“习吴会”的主张“违宪”,也是没有道理。

总之,由于吴伯雄此行获有马英九的充分授权,因此这次“习吴会”己充分展现了双方处理两岸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双方的交集不仅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实事求是地把维护两岸人民的利益,视为眼前两岸面临的当务之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期待双方行政部门能采取具体行动,尽速针对两岸关系的制度化问题和两岸在国际社会的相处之道,进行合情合理的安排。

(台湾《中国时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