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存款利率放开的迫切性及意义

tebiebaodao 2013-08-19 21:20:07 总第213期 放大 缩小

张德勇/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包括了解除贷款利率下限与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这次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后,利率市场指改革的重中之重,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自然就摆上了利率市场化下一步改革的台面上。

存款利率放开的迫切性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已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区间回落到中速增长区间。经济增速的放缓,尽管低于了多年来中国所长期坚守的8%的“红线”,却为我们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契机。如果再像以往年份似的,当经济增速下滑时,就决然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而不考虑经济增长的质量,将不可避免地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断重现,导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失衡。正因为此,中央适时提出了调结构的经济政策取向。

调结构是政府的自我施压之举,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利率作为基本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它的高与低以及投向,都会深刻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利率是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要考虑利率水平。对非金融机构而言,它要扩大投资规模,贷款利率水平是其重要的成本考虑因素之一;对金融机构来说,贷款利率水平是其创造利润的主要手段。

因此,贷款利率水平都能影响到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我们知道,贷款利率水平是受存款利率水平制约的,当存款利率水平被约束在一定限度时,实际上就相应扩大了银行的盈利空间,既使银行在放贷时很容易不恪守谨慎原则,也使企业的求贷需求得以无节制增长,导致重复投资、盲目投资。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逐年增多,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说明,因为从事这些行业的企业,是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由此,存款利率放开,应是切合了当前中国提出的调结构的政策取向。这一政策,固然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对调结构而言,将比行政手段更能实现积极的长效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存款利率管制的主要目标是避免资金价格的恶性竞争威胁到金融安全,这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有助于规范金融秩序,防止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发生剧烈波动。不过,要想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将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根据金融约束理论,政府通过管制政策,将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可以为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进而通过租金效应使信贷规模扩大。这虽有好的一面,使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的福利增加,也能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当这种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帕累托改进的边际收益出现递减、甚至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时,利率管制则会由有效约束变为资金价格的失真,并使资源配置发生扭曲。

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是货币经济,因此,当前经济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追本溯源,都能找到资金的影子,也都能发现利率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表面上看,地方债是一个财政问题,但实质是地方政府利用各种形式的融资平台大量借贷所致,这不仅影响到财政的稳定性,还会使财政风险引发金融风险。

最近引人注目的“钱荒”现象,实际上并非银行真的缺钱,而是银行大量发放贷款、又不能像以前一样靠央行输血造成的。还有,影子银行问题,在僵化的利率管制下,影子银行通过高利率募集到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以外的许多领域,但不管是银行的表外业务,还是非银行的民间金融活动,这些影子银行业务因得不到市场化利率水平的有效制约而埋下不少隐患。当在一个存在利率管制、人为压低利率的金融体系中,地方政府和银行可凭借金融约束带来的租金大量吸贷和放贷,银子影响也凭借管制利率与实际利率所形成的“利率双轨制”近乎无风险地募集资金,由此带来的金融不稳定性、经济不稳定性就需要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来加以消减,即加快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应摆上议事日程。

存款利率放开的意义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整个金融体系市场化走向十分关键的一环,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产生深远的影响。

构建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要求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利率作为重要的市场变量之一,将会透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对资源配置产生导向性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着眼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也应通过强化市场变量的角色,建立起全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安排。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不但是中国金融领域改革的关键步骤,更是充当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手。

对政府来说,有助于完善金融体系。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已初步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体系,框架已有,内容却需要进一步地充实。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大体上是由金融机构、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和监管体制构成。由于存款利率尚未放开,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动员社会资源使而其融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融资模式则因此受到较大限制,其公司治理水平得不到全面深入的评价,而监管体制则因保守性有余、创新性不足而难以应对潜在的各种金融风险。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是完善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把上述三部分构成有机地衔接起来,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与专业化。

对企业而言,有助于提升它们的竞争能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其实是不断打破价格“双轨制”、实现市场机制定价的过程。在贷款利率下限已放开的情况下,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将标志着金融领域资金价格“双轨制”的终结,真正实现银企按市场经济原则将资金价格有效地融入生产经营决策中。银行在高息吸收存款的同时,切实按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成为能够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主体,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在银行业中落实的进程,强化银行竞争意识,促进金融创新,主动灵活地优化存款结构,并将贷款投向更能创造盈利的企业中去。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虽然产品盈利前景被看好,却苦于融资困难而无法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双轨制”的终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部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对于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使中国从整个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低中端走向高端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普通百姓来讲,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可使他们收到一定的实惠。中国的储蓄率居世界前列,普通老百姓都有存款的传统,把辛辛苦苦挣得钱存入银行,以期保值与增值。即使现在有多种投资渠道可供选择,如股市、债市、基金、黄金等,理财方式多样化,但不可能都做到稳赚不赔,有的投资品种风险还非常高。相比之下,银行储蓄是最安全、最有保障的理财方式。不过,当物价上涨水平高于银行利率时,名义利率低于实际利率而出现的“负利率”问题,无形中造成老百姓存款的缩水,这也是人们经常所诟病的烦恼。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各银行很有可能就会为招揽存款而上浮存款利率,一旦如此,将有助于解决“负利率”问题,不仅避免普通百姓银行存款的贬值,甚至还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增值。

总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不过,鉴于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风险最大的环节,是对金融体系的极大考验,国际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所以,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进程,一方面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建立健全配套措施,如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才能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