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文坛的女性作家中,丁玲的影响可谓无出其右。原因固然不能脱离文学本身,更重要的却是文学与政治的纠葛。
丁玲生于1904年,23岁以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举成名。1930年加入“左联”,1932年加入中共,任左联党团书记、“北斗”主编。1936年11月到保安,成为最早进入革命根据地的著名文学家。当时毛泽东十分高兴,赋词一首:“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后丁玲在延安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等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任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文坛要职,创办了有文学界“黄埔军校”之称的文学研究所,培养和提携了一大批革命作家和文化界领导骨干。她还获得了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最高文学荣誉“斯大林文学奖”。如此辉煌的履历,并不能保证丁玲的安全。1955年,她被打成反党集团的首领,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1979年右派普遍改正后,她还背了几年历史问题的包袱。直到1984年,她的心病才得以医治。
事情要从丁玲的婚姻说起。丁玲的第一个丈夫是胡也频,革命作家、中共党员,1931年2月蒙难,左联五烈士之一。第二个丈夫冯达,本来也是中共党员。胡也频去世9个月后,丁玲与冯同居。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逮捕,在舆论声援下,警方将丁玲软禁在南京。其间她与冯达生一女。这时冯达已背叛中共,丁玲仍心向中共,终于在1936年9月逃离南京,前往陕北。丁玲到根据地之初,受到很高礼遇。后来延安出现丁玲被捕自首的说法。1940年,她向毛泽东要求审查这段历史,经任弼时、陈云、李富春等人过问,中央组织部作出了“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的”结论。1943年延安审干,中央党校再次审查丁玲。当时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已经引起党内军内某些高级干部的反感。对她的历史结论也改变为“丁玲1933年5月被捕以后,写了悔过书的字条。并在南京期间与冯达同居,表现了政治上的消极,失了气节,同国民党表示了屈服;其后在新的革命高潮影响下,于36年又回到革命阵营中来的经过情形,有材料可以证明没有国民党派遣的嫌疑。但在这时期思想上的严重毛病是否受到国民党逮捕后软化的影响,丁玲同志应自己深刻反省。”这个结论不如1940年的结论有利,但尚未影响丁玲在党内担任要职,在文化上施展才能。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度挨整,历史问题又被再度提出。周扬在讲话中说:“丁玲在南京被捕后,始终和她那叛徒丈夫同居,而且在敌人面前自首变节。”上纲就更高了。
1979年初,在胡耀邦推动下,右派改正已成大势。胡耀邦也表达了丁玲的历史结论应该坚持1940年中组部结论的意思。但中国作家协会丁玲落实政策却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右派改正了,党籍恢复了,行政七级待遇回来了,但历史问题仍然维持1956年中宣部作的“在敌人面前犯有政治上的错误”的结论,并由中央机发(1980)30号文批复。当时文艺界领导人周扬的态度是:“疑点可以排除,污点不能去掉。”丁玲感到头上还戴着紧箍咒。于是继续向中央申诉。
这时,她得到了李锐的帮助。李锐和她是湖南同乡,岳云中学先后校友,延安《解放日报》同事。他1959年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北大荒,与丁玲都经历过那里饥寒交迫的磨难。平反后,住进复兴门外22号楼,又和丁玲成了邻居。80年代初,李锐出任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审查干部正好是本职工作。
1983年8月,丁玲和丈夫陈明到李锐家登门拜访,述说自己的心病。李锐挨整二十多年,十分理解丁玲的心情。他支持丁玲申诉,但也看到解决问题的难度。一是文艺界的宗派之争。丁玲周扬之间的积怨,可以远溯到三十年代,要化解非一日之功;二是中组部有些老大姐对丁玲有看法。她们也曾被国民党逮捕,刑讯逼供,坚贞不屈。相比之下,丁玲受软禁似乎是优待。与冯达生女儿也被视为不守妇道。但李锐认为,丁玲对党一往深情,绝无二心,观念上还有些左。继续让她背着历史问题包袱是不公道的。
经中组部干审局何载、张冀等人认真核实,最后形成了新的结论,肯定“丁玲当时身陷囹圄,有身不由己的实际情况,同时与冯原来就是夫妻,因而与冯同居,但最后还是断然抛弃了冯,回到革命队伍。丁玲同志写申明书,没有以共产党员身份发表自首悔过的言词,说‘出去后,不活动,愿家居养母读书’,是属于为了应付敌人,一般性表示对革命消沉的态度,另一方面从丁玲同志整个被捕情况看,她被捕后拒绝为敌人做事,写文章,曾想逃跑、自杀未成,最后她终于想方设法找到组织,并在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南京,转赴陕北,被捕中并没有危害党组织和同志安全的行为。事实表明,她并不是‘消沉下去’,相反是积极逃脱牢笼,继续革命。据此,可以认定丁玲同志写‘申明书’问题,既不属于自首性质,更不是变节性质。”
由于1980年的结论是中央文件,这个新的结论也必须经中央决定。李锐深知,需要中央书记会议上讨论决定的大事太多,如果等着上会,万一有什么不同意见,就可能搁置,再想提上议事日程就不知到什么时候了。于是,他把拟定的结论送到每一位中央书记处成员的手上,一一个别征求意见,直到所书记处成员都签名同意,这样就完成了中央批准手续。
1984年8月1日,中组部发出(1984)9号文件《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李锐给丁玲家打电话报告喜讯。电话是陈明接的。陈明赶到协和医院,向正在住院的丁玲转达。丁玲听了长出一口大气,说:“这下我可以死了!”两年后,丁玲与世长辞,享年82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