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破解人民币内贬外升困境

tebiebaodao 2013-11-13 18:43:16 ■何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孙丽燕(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文 总第222期 放大 缩小

 

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425。预计人民币汇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与此相对的是,2005年以来国内物价持续上涨,人民币对内一再贬值。人民币内贬外升的表现明显与经典的一价定律相违背: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经过汇率换算后应该一致。对于这一悖论,可从“五化”之策来破解困境。

经济结构优化

人民币对内贬值,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出现了通货膨胀,即人民币相对于国内各种商品“不值钱”了,具体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和资产价格的上涨。按照产生原因,通货膨胀可分为成本拉动型,需求拉动型,混合型,结构型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避免经济下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国出台了四万亿的救市计划,各种投资项目纷纷上马,生产性原材料价格一路攀升,盲目性的投资推动了一轮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出现,随后带动消费性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因此伴随而来的还有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以及市场不能及时消化的过剩产能问题。

由此可见,刨根究源,对症下药,对付通货膨胀或者说人民币对内贬值,首要任务便是优化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问题。2013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时,也特别强调要“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和消费看,未来重点应当放在积极扩大内需,稳定价格总水平,减轻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对于投资虽仍需保持合理增长,但要更注重质量和效益。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看,需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努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平衡。

利率市场化

利率乃资金的价格,理论上讲由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金融市场不均衡,人民币怎可能内外均衡?金融市场的基本均衡需要依靠利率的市场化才能实现。应当承认,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仍然不能够按照资金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更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效益最大化,资金错配现象比比皆是。央行投入市场的流动性,很大部分被转向了房地产市场,以及短期逐利型的非实体经济层面,甚至是资金在金融证券业内空转。结果呈现给大家的一方面是金融行业巨额利润和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中小企业的举步维艰。为促使资金价格更加市场化,资金配置更加高效化,从金融领域解决人民币内升外贬的现实性悖论,必须着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首先,相对于货币总量控制,利率市场化更符合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逻辑,因为利率市场化旨在资金要素价格的优化配置。可喜的是,央行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2012年6月宣布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和贷款利率下浮空间后央行的又一重要举措。其次,利率市场化将降低借贷成本,减少金融行业恶性竞争,提高融资效率,减少中小微企业借贷困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后,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金融市场人民币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调节,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汇率弹性化

汇率是两国之间货币的价格之比,人民币对外升值意味着相对于外国货币,人民币更“值钱”,人民币升值并非朝夕形成。首先,经常项目和金融资本项目多年来的双顺差,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激增,中国在2006年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目前外汇储备规模占全球近三成,高额的外汇储备造就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之后美元可谓是“一贬到底”,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全面消退,日本前两季度的经济虽有所回升,但日元长期疲软的总态势未有根本改观,全球几大主要货币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也就不难理解人民币的相对升值;最后,全球热钱的不断涌入,人民币跨境结算范围的扩大,以及与更多国家和地区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都意味着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了人民币升值。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被高估或低估的货币汇率在回归到均衡汇率的过程中,越接近均衡汇率,双向波动会越明显。根据统计,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至2012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将近32%。由于全球经济存在较长时期的调整过程,各主要经济体都将面临如何解决全球化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同时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也需要相当长时间去优化,人民币汇率仍将处于上升阶段。与此同时,汇率改革8年以来,通过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加大汇率波动幅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币升值预期。2012年4月,央行为应对国内物价形势将人民币浮动汇率区间扩大到1%,表明央行更加自主地调整汇率水平,增强了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汇率弹性化,可以有效遏制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抑制国内总需求过热,也有助于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理论和现实均表明,汇率弹性化是化解人民币单边升值的一剂良药。

对外贸易升级化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根据世贸财经网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曾经高达72.27%。改革开放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换回了巨额外汇储备。但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换取的,是以环境污染、资源耗费为代价的。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不仅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使中国成为遭受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在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现实情况下,出口型外贸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2013年6月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一项对10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的平均出口利润率不足3%,约三成的企业出现出口亏损,多达73.4%的企业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原因。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个机遇,内贬外升可以促成倒逼机制,迫使外贸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贸易结构,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二是要拓宽出口渠道,有效增加进口,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三是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四是要提高产品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努力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五是要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升“中国制造”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

提及人民币国际化,便无法回避资本项目开放的问题。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仍未放开,一个国内外统一的、联动的金融市场尚未形成,相对割裂的金融市场无法正常及时地反映人民币供求关系,加之人民币利率没有完全的市场化,有效需求的增加不足以促使本币升值,反而会通过增加进口促使本币贬值。2013年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本年度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若能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扩展资本流入流出的渠道,放宽居民企业海外投资限制,通过有效减少资本项目顺差来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规模,可大幅度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从货币占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人民币目前排名世界第九,其重要性仍可以进一步提高,以减少对美元等外汇的依赖。而且,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可以通过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来逐步推进,刚刚宣布成立的上海自贸区可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突破口。笔者同意人民币从周边化到区域化再到国际化的路径演进,以及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职能转化的观点。人民币国际化后,外贸与投资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不仅可以减少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也能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促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