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改革作出了总动员和总部署。
惟有改革,别无他途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
当代中国面临什么问题?或者说,是什么问题在倒逼我们改革?
中国在创造35年连续增长的奇迹的同时,要进一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了。世界上许多经济体的发展在多年连续增长后,往往出现拐点。盛极而衰,似乎是在劫难逃。纵观一部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连续保持十年、二十年增长的国家有若干,但“三十而立”者寥寥,“四十而惑者”多多,能继续走好“第四个十年”的经济体,当代几乎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相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高处不胜寒”。中国经济能否迈过这个坎,走好“第四个十年”?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已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增大。
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他们的发展路子是“国强必霸”。但“霸极必衰”,历史规律无情,衰败端倪已现。中国当然不会、也不可能再走这种大国崛起之路。当前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中国不迎头赶上去,就会再次错失发展机遇。
但是,外部环境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仍将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占优的压力,面对“西化”、“分化”战略的冲击。有人希望中国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有人则希望中国改旗易帜,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改革必须有原则,有定力。不能改的,怎么说也是不改。一旦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化解矛盾之法、解决问题之策、战胜挑战之方,惟有改革,别无他途!
全面深化,六个围绕
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如何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这次改革,一是全面。这次改革是历次改革中范围最广的,体现了改革顶层设计的综合性、统筹性和协调性。二是深入。这次改革内容涉及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各个层次,涉及到改革进程各个阶段,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理论突破,有改革探索实践的政策确认,有成功改革经验的制度化完善,有解决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攻关性创新。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是“六个紧紧围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六个紧紧围绕”,是要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是集中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是集中反映人民群众基本的要求和期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
市场与民主,改革的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和推进,就像在下一盘头绪繁多、错综复杂、厮杀激烈的围棋,形势的驾驭、棋形的死活、力量的消长、最后的胜算,关键在是否做出两个“眼”,而且必须是“真眼”,不能是“假眼”。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的“眼”,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5年前,中国的改革始于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行政干预过多、市场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三个突出矛盾,最突出的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的矛盾。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要大力推进市场准入和竞争方面的改革。除了个别特殊行业外,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可以进入,平等进入,公平竞争,同时也就需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资源配置指的是生产要素配置,包括劳动、资本、土地,还有技术管理,为此必然导出财税体制改革、土地改革、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决定机制等改革。市场经济强调消费者主权,又必然推动着金融改革。要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之,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尽管是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必然选择,却带来一场更全面、更深刻、更剧烈的变革。
三十多年前的改革,一个“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今天的改革,一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将有利于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市场的作用发挥出来了,群众求发展的积极性更高了,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就有可能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就有可能充分涌流。
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另一个关键的“眼”,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有一种误解,认为当前只是在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则搁置不动、滞后不前。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明确部署了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如何实现民主,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探索,主动或被动地充当西方民主制度“实验品”的都有,结果政治动荡、经济停滞、民不聊生。一系列严酷现实告诉人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新路,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的民主之路,要和平、稳定的民主政治,不要暴力连连、社会动荡;要统一、和谐的民主发展,不要国家分裂、一盘散沙;要繁荣发展的民主建设,不要经济停滞、生活倒退;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民主政治,不要官员腐败、政府变质;要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建设共同文明成果,又与本国实际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避免封闭保守、简单照搬。
民主之路,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创新。2006年,中共中央就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努力改进、逐步完善选举民主的同时,将协商民主作为民主形式之一,在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增强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动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宽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社会发展需要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涌动也不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必将有序地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当然,强调“两个眼”,决不是只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进行单项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例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相应地,民主党派就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凝聚改革共识,才能形成合力
过去的改革,是重在提高效率;这次的改革,是既要提高效率,也要、甚至是更要促进公平。
过去的改革,是让一部分群众、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次的改革,是要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共享改革成果。
过去的改革,是侧重于利益杠杆的驱动;这次的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过去的改革,许多在体制外进行;这次的改革,更多要克服体制内产生的障碍。
过去的改革,可以在一个方面率先突破,干起来再说;这次的改革,要求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过去的改革,是在万马齐喑中启动;现在的改革,却必须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众说纷纭中出发。
当年张之洞欲推进其洋务运动,却长叹不能形成共识,“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时代不同了,今天在需要改革这个重大问题上全党全社会是有广泛认知的。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当代中国的改革总纲领。它深刻剖析了中国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