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的时候,他们还被称作“文化工作者”,但现在中国演员开始寻求商业化。
28岁的侯晓(音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比起同样是演员的父亲,两代人的差异很明显。他的父亲那个时代,演员和教师、警察一样,都是国家分配的工作,然后给固定的薪水,不能有任何绯闻,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一辈子。“我父亲那一辈,拍电影是一个国家责任。这是国家给他们的任务,所有人都为了国家利益而工作。”
但侯晓和他的同伴们是中国第一代在“电影明星”这个概念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接受着商业化、可口可乐和好莱坞。侯晓说,“现在演员的思维是,我想挣钱出名。”
这种心态在一部名为《成名之路》的纪录片中得到更为深刻的探讨。该片采访了一些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和他们焦虑的父母,记录他们如何竞争角色、处理家庭压力以及如何面对毕业后的不确定的人生。
“在许多方面,他们都很脆弱而且容易气馁。”导演吴昊(音译)如是说。电影制片人郑俊生(音译)说,“80后的演员往往更加专注自我,相比起老演员他们不能很好地和团队合作。”
但是这些年轻演员比起上一辈人对未来有更大的期望。吴昊说:“他们没有对文革的记忆,他们没有那么多思想包袱和不安全感。所以他们渴望未来,他们愿意坦诚他们的愿望并去追求。”而他们所追求的是长辈们甚至都没有过的想法:成名。
纪录片的主角之一陈磊(音译)说,“我希望成为超级巨星。每个人都想出名,因为出名后就能赚钱。”但在上一代,这种言论基本不存在,年轻人都为集体利益做贡献,没有个人的光环。
爱尔兰科克大学的学者梁荣辉(音译)说,“在70年代末之前,没有所谓的正式的电影明星,只有电影演员,他们被看做是文化工作者。”
三十年后,中国电影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市场。2011年,电影和电视行业加起来共创造155亿美元的收入。3D大片,精美杂志,赞助商等等,都为中国演员提供了机会。
随着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入影视圈的年轻人都希望像章子怡那样:她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大明星,赚很多钱,接很多大广告,去好莱坞。张丰毅的儿子张博宇说,“我父母那一代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份工作。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就抱着一定要做好的信念。现在的人都把灵魂出卖给名利。”
这种“出卖灵魂”可能也是因为现在的年轻演员面临着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就业市场。在以前,国家保障演员有工作,有饭吃,但现在他们只能靠自己,而且演艺行业的竞争非常惨烈。在北京,估计有30万演员。即便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学费是全中国最高的,也无法保障一定能有工作。
2011年毕业的学生张文浩(音译)说他的很多同学已经放弃了表演,而那些坚持着的人正努力找工作。“当你毕业然后真正进入这个社会,你会发现你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然后你会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应该放弃这个行业。”
当然也没有全部都是坏消息。制作人郑俊生说,出生在80年代的演员们在商业方面比年长的演员更加娴熟,这些年轻演员适应现代商业电影更加迅速,他们熟悉网络,也懂得如何宣传自己。
而且,他们自我中心的态度,虽然不利于团队合作,但对拍摄是件好事。“对一个好的表演来说,你需要十分强大的自信。这些年轻演员更加独立,而且有自己的想法。这些能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