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年中,对中国经济增长何时放缓的猜测已经是老生常谈。如同那些最悲观的人所说,中国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届时将会考验“中国模式”。目前为止,中国的成功,反映了一个威权政府,能够与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共存。纯粹的意识形态主义者,特别是那些对中国崛起依然持怀疑态度的西方人士认为,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不可能长期共存。
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危机中,首先受到显著影响的可能是医保体系。在财政体系收益受到冲击后,将面临不可避免的财政分配问题,事实上,这可能已经发生了。这种境况迫使中央政府重新分配财政资源,并将在医保体系上的投入转移到其它经济部门以刺激银行、工业和消费者。
与之相对的另一观点是这种做法行不通,中国无法承担因此引起的政治压力。这个观点确实有理,但在面对巨大、灾难性的经济危机时,这一点就相对不重要的了,因为此时,国家银行或政府面临的是货币流动性的根本性挑战。
如果因为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政府财政收入来源日益受到限制,那是否可能促使中国向外资开放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是在医院及高级护理方面?答案是肯定的。要知道,中国对以上两方面的资金需求有显著增长,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对外资开放是有必要的。经济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医保体系的投资计划是个引人关注的大话题,不过,医疗领域的商人和投资者更关注这样的时刻会出现什么样的机遇。
不幸的是,跨国公司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在于药品定价压力日趋紧张。今年夏天,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丑闻,使得中国政府在定价问题上占了上风。中国政府有影响力的原因,不仅在于政府掌控了大量机会;也因为对于前途黯淡的国际制药公司来说,中国市场尚存一线生机。在经济危机中,原本计划投入于医保体系的财政资源进行再分配几乎是不可避免,到时,中央政府将必然对制药公司和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施加压力,要求降低其产品价格。
在葛兰史素克案件之后,中国政府在跨国医疗设备企业的价格问题上再次发难,指责这些企业有垄断定价的倾向。国家发展改革和委员会站出来进行调查,并动用中国的反垄断法。
如果在中国市场的机会与在别的市场一样,生产量大利润却低,那么,这些企业会发现最后一个可发展的市场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再加上中国政府施压,迫使跨国生物公司将技术转移到中国——这有可能引发跨国药企与中国国内合作者的矛盾,中国的医药运营环境可能更加恶化。
经济增长放缓所带来的风险确实存在,不过制药、医疗设备生产商和医疗诊断服务机构所感到的压力并不相同。在医疗服务机构方面,中国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目前,国家计划强化私营医疗机构的作用,这已经导致了一些国内资金和外资流入到初级护理和综合医院部门。在中国政府大力兴建公立医院的过程中,压力会倒逼政府减少对私有资本进入中国医疗体系的限制,这对消费者和投资者都是有利的。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令人艳羡。现在,这个国家进行经济再平衡和稳定财政的能力受到考验。而此时,正值国家投资转向国内消费,而医保等重要领域需要再投资。医疗领域的国际投资者和制造业者需要明白他们将面临的压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