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公共外交政策挑战

liaowangzhisheng 2014-01-13 14:44:29 总第228期 放大 缩小

 

近年来,中国几乎每隔两年都会有一个提升其知名度的大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2年鄂尔多斯世界小姐比赛。2014年,中国准备在南京举办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全球旅游业峰会。此外,每年都举办一些相对小型的比赛,比如F-1方程式赛车或者WTA中国公开赛。过去五年,亚洲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投入这么多的资源,来提高和改善其国家形象。那么这种战略有效吗?

中国公共外交政策近些年传达给世界的基本信息是中国价值,比如不干预别国内政;并且中国也希望这些价值获得认同。为此,中国在2004年成立了孔子学院,在93个国家推动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中国中央电视台成立许多外国语频道,新华社在2010年成立了24小时的英语频道,其他一些报社也试图和西方媒体展开竞争。但是,大量的外语频道并不能保证有听众会收听,特别是大部分的报道都只有统一、正面的对中国政策的报道。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中国这种建立大量外语频道的做法显得过时,且目光短浅。宣传的政策和现实的差距,也一次次影响中国的形象。

中国公共外交政策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西方国家的核心观众和共产党提供的信息产品不匹配。这群核心观众是受过教育的、16岁~35岁的城市人口,他们在政府或商业组织中有一定作用。这些观众是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但是,中国政府严格控制网络,屏蔽“脸书”、推特等信息交流网站。而且,中国古代历史或者孔子文化不大可能吸引年轻人,他们更关心的是中国现在发生了什么。中国政府只是宣传文化或者文明,却忽略了当前的重要问题,比如,政策制定或者污染问题。中国有能力传播信息,但缺乏自由言论。

中央对于公共外交的垄断,让社会其他力量没有机会参与进来,创造出一个类似日本漫画文化的外交模式。没有空间可供创造,因此也就没有像“鸟叔”那样的人出现,可以和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会面,在纽约时代广场表演。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确实有潜在的“领袖”,但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人,也没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吸引外国观众。结果就是,原本是提升形象的片子,却像政治宣传一样僵硬。尽管中国有王家卫、张艺谋和莫言,中国政府却没有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变成软实力增长战略。《建国大业》这样的片子在国外以失败告终。讽刺的是,美国人制作的《功夫熊猫》却引起很多人对中国的兴趣。

实际上,“熊猫外交”是中国唯一一个雄心勃勃且成功的输出中国软实力的例子。中国向各个国家赠送或者租赁大熊猫。中国政府甚至更换了国家象征——把龙换成了熊猫。在西方国家,龙往往和中国的威胁相联系,即便龙在中国代表着明智、积极的性格。

随着中国领导换届,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全新亮点也显现出来了:第一夫人彭丽媛。每次彭丽媛随同出访都引起西方媒体关注。她的风范和无可挑剔的服饰设计,暗示出中国内在的创造力和活力。公共外交政策中的人性化对提升国家形象至关重要。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背双肩背包、手拿星巴克咖啡的照片在中国社交网络上疯传,这有助于骆家辉达到宣传积极形象的目的。而《中国日报》则付费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中国新闻故事。

当然,尽管在西方世界并不算成功,中国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的努力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虽说中国在这些国家行动并不完全能归入公共外交,但不管怎样,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受欢迎程度是很高的。而且,中国公共外交在国内层面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大型的项目,比如奥运会、世博会,都显示出中国的实力。这些事件激发起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虽然中国的公共外交政策因太官僚化和控制性过强,效果大打折扣。但是,它在中国国内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鉴于中国吸收西方经验的能力,可以肯定,目前中国中央政府说服西方人接受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起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