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6日,恰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日之间在国际舆论界的争斗。
看中日之争,可以从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角度分析,但如果仅仅就中日实力对比来分析,永远无法看清楚中日关系到会向何处去。中日争锋的背后,实际是中美日“三国演义”。
安倍为何参拜靖国神社?
在从中美日博弈的宏大叙事角度切入之前,需要先弄清楚安倍为什么参拜靖国神社。
在日本,获取支持率的核心在于经济政策(大多数民主国家均如此)。“安倍经济学”的三大支柱为超宽松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以结构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战略,这三板斧短期内奏效,但这种打鸡血式的刺激,难以从根本上带来改变。民众从初期的幻象中走出来之后,安倍的支持率就从70%左右降到50%左右。
于是,安倍通过参拜靖国神社,再打一针,获取了支持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安倍打出参拜靖国神社这张牌,有利于稳固政权。
问题在于,他第一次担任首相时不参拜,为什么这次却参拜了呢?
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后迅速访华,打破了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政冷经热”,此后,便是双方领导人互访的破冰之旅、融冰之旅。
就是说,他不参拜可以缓和中日关系,外交上得分,作为政治家,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中日关系的这段顺畅期,被钓鱼岛争端打破。随后,中日均出现领导层更迭,双方也曾尝试着政治层面回暖,司局级接触不断,中方也曾派遣李小林为特使访日,但日本执拗且不顾事实地坚持钓鱼岛问题无争议,让中方的橄榄枝无法落下,故而高层接触一直停滞。
安倍初期还曾抱有“幻想”,意识到中国领导人的决心之后,他开始改弦更张,通过不断释放对华的强硬信号,来赢得选民支持。参拜靖国神社是这一波信号的高潮。
从他内心深处,从他的价值观和家庭背景看,安倍是右翼无疑,但他的参拜是受政治气候所影响,这也是事实。客观地说,安倍还是有所克制,没有在815参拜,没有在春秋大祭的时候参拜。他不仅参拜了靖国神社本殿,同时也参拜了边上的镇灵社,那里供奉着在过去战争中牺牲的其他国家的国民。
美国到底怎么想?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美国官方罕见地多次以“失望”一词表达自己的态度。
美方先前曾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敦促安倍不要参拜靖国神社,并表达过担忧。但安倍决意参拜,等于不把“老大”的告诫放在眼里。
美国媒体的反应更是强烈,无论自由派媒体还是保守派媒体,大都对此行径予以谴责。美国极富盛名的专业刊物《外交政策》网站引述专家观点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等于向已被美国击杀的前恐怖分子首脑本拉登致敬,美国对此岂能视而不见?
一看美国反应如此激烈,安倍慌了神,赶紧派自己的亲弟弟赴美解释。据日本外务省消息称,岸信夫副大臣于1月13日至17日访问美国,与美国国务院和国会重量级议员举行会谈,就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和东亚局势问题交换意见,并说明日本政府的立场,寻求美国政府的理解。
这种做派显然是小弟对大哥的姿态,也像是主仆关系,这就是美日关系的实质。美国对日本政治的影响,比表面看到的更深远。
研究一下日本“短命”首相下台的原因,不难发现,得罪美国是其间很重要的原因。
2010年6月2日,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执政8个月后,宣布引咎辞职。鸠山辞职,表面原因是因为普天间基地问题处理失当。
普天间问题的实质,则是日美关系问题,也是日本如何在美国和亚洲之间平衡的问题。鸠山上台之初,提出“对等外交”,调子很高。平等与否,让日本民怨沸腾的冲绳美军基地能否搬走是一张试纸。但是,美国不肯买账,奥巴马不愿给鸠山面子,美军基地仍然留在冲绳。
对鸠山首相的辞职,美国《纽约时报》毫不隐晦地说,这个结果是“奥巴马政权的胜利,对于鸠山而言是屈辱的让步”。
这就说明,美国对日本政局的莫大影响力。如果日本的政治人物得不到美国方面的支持,政坛的前途会受到很大影响。美日之间经济上互有倚重,但政治上却是“不对称的”,美国能深刻影响日本政局,而日本却不能影响美国政局,我们常说日本是“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得罪了美国的日本首相,难有好下场。美国曾通过揭发丑闻等方式让日本的政治名流身败名裂,这其中就包括前首相田中角荣、竹下登、桥本龙太郎等。显然,得罪美国的日本首相不好混。
那么,参拜靖国神社是不是一定不受美国待见,一定会下台?
非也。小泉纯一郎便是一例。
究其根源,二战后对日本处置不够彻底,根源在于美国。一是保留了天皇,二是保留了靖国神社,导致日本对战争反省不彻底。因为美国意识到,如果向天皇问罪,毁了靖国神社,可能难于管理日本。
对美国而言,核心不在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在于日本是否听话。
美国如何看待中日矛盾?
要理解中美日关系,必须认清一个出发点,那就是美日是主仆关系,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
当下,一个清晰的判断是,日美同盟很牢固。就美国而言,重返亚洲、遏制中国需要帮手,而经济实力、军事潜力都强大的日本,无疑是最佳伙伴。美国高官访问东亚,通常会安排先到东京访问,商量对策,然后再来北京。
日本对于美国的态度更是鲜明,可以说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石,日本政界最多也是说“美亚并重”,很少有人敢于挑战美国,即便有,也只不过是过过嘴瘾而已,如石原慎太郎。
然而,对于日美同盟的牢固程度,中国有官员、学者心存幻想,认为“日本是可以争取的”。实际上,这几无可能。
中美日的三角关系,不同于三国争霸。三国时期,属于吴国和蜀国两个弱者,联合对抗强大的蜀国,强者可以对弱者予以分化瓦解。而中美日之间,是老大带着小兄弟对付一个崛起的国家。
从日本的民族性来看,它是崇拜强者。白江口之战被大唐击败后,它吸纳中华文明,直到被美国的军舰打开国门;目睹西方的强大后,派人去荷兰学习,毫无保留地都学西方;被美国击败后,又学习美国的制度和文化。
国际关系学者在一起常说,如若让日本放弃美国投向中国,除非中国真正地击败日本。
认同并理解日美同盟的牢固性,并不等于中国无事可做,也不意味着美国可以为日本上战场。
美日两国政府在1960年签署的《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规定,美国对日本有守卫之职,一旦日本遭到他国入侵,并演变为战争,美国有义务“共同应对”。但是,条约也明确规定了美国的出兵条件是“必须根据宪法”。而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政府出兵卷入“战争”,必须事先得到议会的批准。
中日之间,有可能引发美国卷入战争的,非钓鱼岛莫属。美国在外交层面,十分谨慎,一直是在主权上“不持立场”,但认可日本的行政管辖权。实际上,对于美国而言,中日之间略微紧张但不卷入战争的态势,符合它的利益。它可以藉此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他们也清楚,美国人替日本扛枪对付中国的可能性不大,而中国更是希望内部和周边局势的稳定。因此,钓鱼岛问题的态势,可能演化为长期的对峙,长期的“适度紧张”,这个游戏,各方都需要足够的耐心。
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关系,受自身实力的影响而变化。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美国重返亚洲需要和中国更多的合作,如果处置得当,有可能形成中美共治亚洲的格局。日本作为美国的帮手,俄罗斯却可以起到制衡作用,这也是中国努力发展对俄关系的原因之一。
具体到这次参拜,我倒是觉得有点像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战术上成功了,战略上却失败了。如果日本在修宪、推翻雅尔塔体系路上走得太远,10年后,也不排除中美合作制衡日本的可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