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与周边:走向亲诚惠容

tebiebaodao 2014-02-13 12:11:40 总第231期 放大 缩小

李 文/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周边地区在全球范围内汇集和聚焦多种重大关系,是世界主要大国谋求自身利益的重要场所。

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从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走向大国之路的“战略依托带”。

2013年,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外交理念和政策的变化与调整,中国政府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的开展,明显增强了中国在周边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美国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更加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与俄罗斯建立最具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新的历史水平提升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多层面、全方位地快速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对印度关系出现明显转暖,日本则由中国的恶邻蜕化变质为世界公敌。

未来5-10年,中国将以更加动态的方式平衡周边和全球利益的变化,积极推进落实四种战略目标。在全球层面寻求与美国的合作,但在东亚地区与美国的竞争将加剧。与中美政经实力转换相比,中日权力转移来得更早,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是美日关系的走向。

中国周边地区在全球范围内汇集和聚焦多种重大关系,是世界主要大国谋求自身利益的重要场所。

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从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走向大国之路的“战略依托带”。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积极有为”,“争取良好外部条件”取得良好成效。

中国周边环境出现诸多变化,表明中国与周边开始进入新良性互动。

中升美降、中进美退

2013年,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欧洲等西方强国群体性衰败势头丝毫不见减缓,在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式微;俄罗斯的对外政策趋于坚定和强硬,在斯诺登问题、叙利亚问题和伊朗问题上与美国针锋相对,势头猛劲;中国对外关系上“更加积极有为”。

周边地区国际关系架构与形势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美国的战略重点由改变中国,转向应对中国的崛起与挑战,维护自身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和利益;通过“亚洲再平衡战略”,加大对中国周边的投入,主动构建应对中国的网络;日本、菲律宾等国家为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积极响应美国的号召,形成对付中国的“准共识”,催生复杂的“准结盟”势力。

2013年,是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历史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国家安全置于和改革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公开航空母舰、战略核潜艇等国家战略军备,在西太平洋实施远海实兵对抗战略演习;明显加大对朝鲜半岛的实际影响力,对钓鱼岛海域实现常态化巡航,对黄岩岛形成实际控制;设立东海航空识别区;倡议建立东亚安全架构,在周边地区打造“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中美博弈更加激烈,双方势均力敌,甚至中国略处下风”的历史表象背后,掩盖了双方之间只是“软对立”而非“硬对硬”,以及“中升美降、中进美退”的本质和趋势。美国对中国“再平衡”的调子虽高,但即使不是虚张声势,也是在深感力不从心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做出的“必要姿态”,其用意无非在于证明自己还是当今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的“老大”,给自己寻个心理安慰,给国内民众一个体面的交代,也给国际盟友撑腰打气仗胆。谁都心知肚明,美国不会找茬与中国发生战争,甚至不会实行经济制裁;所谓的威慑,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名义上的。

中国周边国家的心理和外交的天平开始向应有的、正确的方向发生倾斜,已经是大势所趋。$nextpage$

北热南暖,西温东冷

2013年,中俄关系发展亮点纷呈。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就选择俄罗斯,两国元首年内5次会晤,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对两国关系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双方各部门不折不扣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各项共识,进一步密切了交往,深化了互信,加强了合作。双方在朝鲜半岛局势、叙利亚、伊朗核等重大问题上密切协调配合,发挥了关键作用。中俄关系已成为当前中国层次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最具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伙伴关系。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提升到新的历史水平。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多层面、全方位地获得快速发展。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这也是李克强在文莱提出的中国-东盟未来十年合作框架的七点建议之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体现在新理念和新共识,包括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加强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基础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海上互联互通等。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是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就加强中国-东盟合作的又一重要表态。202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有望提升到1万亿美元。

2013年,中印关系出现明显转暖,双方领导人都实现了互访,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强反恐合作,举行反恐军演。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辛格时表示,中方始终视印度为战略合作伙伴,真心希望同印度一道,抓住机遇,排除干扰,携手合作,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和共同发展,推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以达卡、昆明、加尔各答、曼德勒4个经济城市为主要节点,覆盖孟加拉、中国云南省、缅甸以及印度东部和东北部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2013年,安倍政府采取的主流政策是努力迎合日本作为传统亚太强国,不能失去原有的区域领导和影响力之独特心理,在国内大力刺激经济和政治民粹主义,国外政策则强硬应对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加快修改和平宪法的步伐,扩充军备,屡屡发表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不负责任的、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言论,导致中日关系跌倒1972年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日本:走上与国际社会对抗之路

东北亚某些国家以二战结束以来之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错误甚至邪恶的方向前行,鬼使神差地挑战人类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底线,肆意践踏国际社会的和平、民主原则,由中国的恶邻蜕化变质为世界公敌。

在中日关系处在严重对立和紧张的历史时刻,安倍政权的荒诞不经,从相反的方面增大了中国对日斗争的正义性和道德优势,也彰显出中国在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国际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真正坚守者和捍卫者。

在中国采取实现钓鱼岛巡视常态化,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等捍卫国家主权的政党举措后,日本有关“中国成为亚太地区威胁”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不明真相的国家也为日本摇旗助威,但2013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不顾中方坚决反对,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公然挑战国际社会、历史正义、人类良知和战后国际秩序,把日本右翼政客企图借法西斯军国主义之尸,还军事强国之魂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这一可耻行径遭到包括其美国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和唾弃。中国官方公开宣布安倍是不受欢迎的人,韩国国会则通过谴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决议案,朴槿惠总统不点名批评安倍是在反复做“有悖于国际社会普遍价值观和标准、人类良心的行为” 。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断然处死在其政权稳定过程中曾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二把手”——亲姑父张成泽,举世为之错愕,为中国有关政策的继续调整提供了道义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地区合作:新博弈展示新前景

 2013年,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有了新内涵:不仅在安全方面继续精心打造同盟体系,而且在经济方面,也“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国新领导集体遵循“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不仅继续保持在经贸关系方面的优势地位,在安全方面也开始有所作为,变一根筷子为一双筷子。中美两国的上述举措,使以往周边国家在经济上靠拢中国,在安全上靠拢美国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

在缔造合作机制获得构建新国际规则方面,各种势力在亚太地区展开激烈拼争。中国在加入WTO后,恪守规则,迅猛发展,成为世界许多重要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为了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势头,美国力图重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贸易机制,加大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的力度,并得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积极响应;而东盟10国则与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则在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由于日本和中国、日本与韩国、中国与印度、中国与澳大利亚尚未达成双边自贸协定,不难预见,在短期内,RCEP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在安全方面,地区秩序重建和国际规则的竞争明显加剧。美国在军事方面明显加大了对其盟友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支持力度;中国也善意释放积极承担地区安全责任的强烈愿望,在地区安全问题上设置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其突出表现是倡导建立东亚安全架构,推动与东盟整体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中亚和东盟建立命运共同体。中国的这些有利于地区和平发展的重大举措,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