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林/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主任)
中国是世界上存在众多周边国家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这些周边国家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未来5-10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将发生较大变化,基于此,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也将步入新的转型阶段,中国将从周边环境的主动“调整者”向周边环境的“塑造者”身份转换。
为适应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结构性转型,中国应积极与周边国家谋求建立“共享型经济增长模式”,即通过密切与周边国家的相互贸易、投资关系、促进互联互通以及区内市场整合等路径,彼此相互提供经济增长的机遇,以缓释中国与周边国家同时崛起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未来5-10年中国周边国家仍将保持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是反映一国经济实力变化的增量指标,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快慢。根据部分国际机构的预测以及历史经验,可对周边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做出大体判断。
第一,未来5-10年,周边国家经济增长仍处于中高速水平,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也比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水平高,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第二,在国际环境没有重大变化的前提下,绝大多数的周边国家仍将保持当前经济增长水平。按目前人均收入水平,提速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越老缅柬、印度及其他南亚国家等目前人均收入水平低于5000美元的国家,减速的国家主要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高于5000美元的国家。
第三,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目前人均收入水平划分,高于40000美元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仍将保持目前的低速甚至零增长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在10000美元-40000美元之间的周边国家则维持在大约5%左右的中速水平上,而在5000美元-10000美元的周边国家将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水平,低于5000美元的国家更有可能保持8%-10%,甚至10%以上的增长水平。$nextpage$
未来5-10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将“平分秋色”
未来5-10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平分秋色是亚洲版图变化的主要特征。由于中国占世界GDP比重提升有可能快于周边国家,故而中国与周边国家GDP总和大体相当,也就是说中国将在未来的亚洲版图内占有绝对优势。
未来5-10年,在亚洲版图内,周边国家占世界GDP的比重会有所提升,并有可能分化及形成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三足鼎立”的局面。周边国家(不含日本)占世界GDP比重的绝对提升是周边国家经济实力跃升的主要标志,例如东盟、印度等占世界GDP的比重会有所上升,而周边发达国家如日本则呈下降趋势。
届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也将发生改变。2000年,中国经济实力仅相当于周边国家GDP总和的20%以下,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周边国家所能提供的经济发展机遇。2010年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转折点,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实力相当于周边国家总和的50%以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相应发生调整,中国越来越有能力“参与”地区事务,包括积极主动实施开放的战略。但是由于域外大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实力仍然在中国所处的地区中居于主导地位,故未来5-10年,中国更多地是如何对现有的地区经济关系进行调整。
建立中国与周边国家“共享型经济增长模式”
未来5-10年,与周边国家和域外大国相比,中国经济实力尚不具备“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但中国也越过了被动接受周边环境的“适应者”阶段,而是进入了作为周边环境构造的积极参与者或“调整者”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理想的周边经济环境是周边经济环境继续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以确保中国的顺利崛起,不过,多重复杂的现实因素使得中国现实的周边环境与理想的周边环境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未来的主要应对思路是缩小理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促进客观的周边环境朝向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需要应对几个主要挑战。
第一,如何减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持续性的负面影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一直在复苏、回落、再复苏、再回落的曲折道路上前行。目前人们对金融危机何时结束尚存在争议。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结束主要原因在于此次经济复苏的动力系统尚未完成更换工作,而旧有的动力系统已不足以拉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如果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继续存在的话,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否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是个问题,毕竟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第二,如何避免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利益冲突?未来5-10年,周边国家也将进入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时期,特别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主要的方向是发挥本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在经济增长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中国与周边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资源的争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空间的相互挤压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局面。例如,周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2008年前后产品出口的技术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低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下降,而中技术,甚至高技术的产品出口比例提升,与中国出口结构变化走势相类似。可以预计的是,因周边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而导致与中国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路径竞争、资源竞争、市场竞争等会使得中国比过去面临来自区内外国家在安全领域施加的更大压力,如目前的南海问题等。
第三,如何有效应对域外大国的“干预”?在周边国家经济实力较弱时期,区外大国对亚洲经济、安全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美国极力想控制中国在地区中的影响,目前美国加紧与周边国家商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就是明显的例证。当然,域外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以维系周边国家增长态势为己责,不破坏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随着周边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区外大国看中周边国家这一新兴市场,加紧对周边国家市场的占领,比如美国的出口翻番计划,其出口目的地基本上放在了周边国家,以有利于美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周边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亚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重要一级,进而减弱区外大国对本地区的干预。
上述挑战也不是没有化解的可能,中国应积极谋求与周边国家实现“共享型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共享型经济增长模式”意指中国利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机会的同时,也应向周边国家提供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机会,从而减少上述挑战带来的压力。该“模式”主要基于的理念是处于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时期的周边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对经济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共同愿望是维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稳定的利益基础;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向更复杂、多层面的关系推进,使得相互掣肘变得成本更高,而相互促进则收益更大。
未来5-10年,中国可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相互进口;扩大对周边国家的投资,在助力周边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大中国的经济利益;积极参与区内市场整合的制度构建,促进地区层面“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实现;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支持力度,辅助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