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倒U型: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变化

tebiebaodao 2014-02-13 15:02:18 总第231期 放大 缩小

■许利平/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

未来5-10年周边国家对中国认知将发生什么变化,对中国决策层制订周边战略和政策至关重要。无论以何种理论或方法来研究,相互认知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意义都在增加,特别是在构建国家间“信任机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标意义。

绝大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近而不亲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的调查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在全球的好感度提供了参考数据。“皮尤全球态度项目”从2006年开始,以20多个国家的普通民众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6个中国周边国家。英国广播公司主管的Global Scan自2005年也对全球的十多个国家进行了类似调查,其中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菲律宾7个中国周边国家。

在所有受访国中,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好感度年度平均在80%以上,而且这一比例很少出现波动。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好感度在周边国家中也相对较高,其对中国持好感的人群都高于50%,也就是说对中国的积极评价高于消极评价。皮尤中心和BBC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在中国周边中,连续几年来对中国评价最差的国家是日本、印度和韩国,在全球范围内,这三个国家的中国好感度也是最低的。这三个国家对中国的积极看法平均在40%以下,日本基本都在20%以下。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内阁府每年都要实施一项“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其中一项涉及对中国好感度的调查。2010年中日之间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本国民对华感情进一步恶化,2012年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降到16%,在调查中回答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日本人高达80.6%。2013年,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骤降到历史最低点5%,而不喜欢程度为93%。

皮尤中心和BBC的调查显示,韩国连续几年对中国消极评价都超过积极评价。2009年针对韩国民众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将对日好感度确定为50分的前提下,韩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平均分为46.4分,对美国的好感度平均分为63.7分,也就是说韩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不仅低于对美好感度,而且还低于对其宿敌日本的好感度。具体来看,43.9%的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低于对日本的好感度,26.7%的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与对日本的好感度相同,29.3%的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高于对日本的好感度。皮尤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印度民众对华态度总体上倾向于负面。印度对中国持好感的仅23%,而没有好感的占31%,认为中印是合作关系的占23%,敌对关系占24%。24%的印度被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是好事情,认为是坏事情的占35%。

随着岛礁争端的升温,部分传统对华友好的周边国家的国内民意对中国的好感度出现了尖锐对立。比如,2013年菲律宾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为48%,而对中国没有好感的人为48%。

相互认知存在巨大落差

周边国家对中国综合国力的认知与中国人对自身国力的认知,存在明显的落差,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强国

中国政府对自己的定位已经开始调整。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三种对国家身份的定位:“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负责任大国”。而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仍然是中国目前在国际场合对自己的基本定位。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标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本、韩国都以自身经验证明,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意味着国力的巨大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强国。$nextpage$

文明古国与文化落后国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周边国家中也备受尊重。但是今天的亚洲以欧美文化为时尚,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化以及文化产业,那些经济发展领先于中国、更多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国家都认为中国是今天的文化落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认为自己有着西方文化血统,因而具有优越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虽然属于儒家文化圈,但更早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且文化产业发达,以本国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为骄傲,认为自己是今天亚洲流行文化的引领者,而中国则是模仿者。不仅如此,很多国家都认为当前的中国社会只追逐经济利益,没有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体而言,周边国家对中国当代文化仍然缺乏了解,似乎中国就是重视经济贸易,中国人只是想赚钱发财,极少展现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礼貌。“中国在价值观上长期失语,也对周边国家的官员和精英失去吸引力。”

政治文明国家与政治专制国家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现在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属于现代政治文明国家。

周边大部分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被视为是“另类的”和“落后的”。周边国家的国民尤其知识精英们普遍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有偏见,认为中国“专制”、“不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压制宗教信仰”、“压制少数民族”。

未来5-10年周边国家对中国认知变化三种趋势

未来10年是中国保证战略机遇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八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因此,发展仍然是中国未来5-10年所必须坚持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周边国家对中国认知变化将可能呈现三种趋势。

正面认知上升

中国经济发展的张力和政治发展模式的拉力,促使周边国家对中国正面认知上升,即经贸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正面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即多党合作、协商民主,有效地制约权力的分配,保障人民的发展权,成功地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差距日益缩小,这对周边一些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造成了冲击。这些国家的民众开始反思本国的政治发展道路或经济发展模式。由于这些国家盲目引进西方民主制度,“过度”发展所谓议会民主,造成民粹主义、街头政治盛行,干扰了国家的发展主题。最后,这些国家的政府或人民迫切需要同中国发展关系,学习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共同探讨发展问题,比如政府效能与发展问题、民主与反腐败等问题。周边国家政治越动荡,这些国家的人民就越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或模式,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就会越来越上升。

负面认知上升

这主要是经贸因素的负面作用。中国越发展,越接近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对资源、能源等需求量就越大。而大部分的资源和能源是不可再生,这就意味许多周边国家对资源和能源的开采、开发与出口管理将越来越严格,这对中国这样一个资源和能源需求大国来说,将是一大挑战。但对于那些周边欠发达国家来说,也许只有靠出口资源和能源才能赢得生存的空间。这就吸引了大批的中国企业涌入这些国家大量开采资源和开发能源。对资源的开采和对能源的开发,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管理,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这样一来,周边国家的民众会对中国企业产生负面的认知,进而影响到中国形象。

正面和负面认知交替上升

这是政治因素、经贸因素和热点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未来5-10年,中国的发展绝不是经济单方面的发展,而是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推进。由于中国发展的多角度、多方位,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将可能会呈现出正面和负面认知交替上升的局面。比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周边国家大都持正面认知,而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则持负面的认知。对于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其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疑虑很重,中国军事现代化进展越大,他们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上升就越快。他们通过当地的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在当地军人中激发“危机意识”或“忧患意识”,随时与中国军队作战。同时,这些国家经济上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希望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发展,因此商界精英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在上升。

总体而言,未来5-10年,周边国家对中国负面认知将会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周边大多数国家对中国负面认知急剧上升,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负面认知的峰值。而2021年,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成、中国经济模式的彻底改变,以及中国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中国向周边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越来越多,周边国家将越来越受益于中国的发展,那么周边国家对中国正面认知将可能在下一个10年后出现整体上升的趋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