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改革上,香港有人建议参照西方“民主”程序,指出十万名的公民提名便可成为特首候选人。提出者没有进一步释疑,反指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士即是未能坚守“道德”原则,在“公共领域”动员其他人士占据政府总部、军营、商业市中心等等。从更广阔的“公共领域”来看,香港大众心底里蕴存的文化价值取向及道德基础更为重要。
香港回归中国已经超过十六年,国家社会结构确实起了巨大变化,香港的“公共领域”是否有所变化?回归以来,香港人在公共议题上很少谈及文化的根源。在公共层面上,政府官员在新春文宣中,很少向传媒展现拜访亲属年长一辈,同时又探访香港的独居老年人,从而体现儒家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关怀精神;在制定公共政策上也很少包含文化元素。例如,提高增加长者医疗券时,政府几乎没有想到增设儿女陪伴覆诊的优惠,虽然整体公共开支有所增加,但能从中提醒子女关怀家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