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澳大利亚 《外交家》
翻译:杨丽娅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2013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10万个,创下历史新高。虽然GDP增长相对放缓,但总体失业率相对较低,为4.1%。这使得政府发言人李中断言:“中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与日俱增”。这一评估有待商榷,不仅因为多年来一直恒定的4.1%的城镇人口失业率值得怀疑,而且,有很多原因将使中国经济不能像过去一样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自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提高就业被视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就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现任总理李克强也表示就业对于人民是最大的福祉,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就是为了维护就业。但他们依然可能在这方面遇到困难,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去年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哪怕以经济增长减缓为代价”。本届领导人将创造就业机会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目前尚不发达的服务业上。理论上来讲,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业生产率低于制造业,因此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政府还寄望于人口减少来减轻就业压力。
然而,这个假设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将对工资收入和就业产生巨大影响。零售、研究、教育、医疗、法律和会计等服务行业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将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显然,这种现象将波及全球,但对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这种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中国工人缺乏劳动技能。尤其是现有的2.6亿农民工以及数以亿计的农村待转移人口,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中国政府能否寄望于这些城市新移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呢?
毋庸置疑,很多过去的农民工所拥有的机会,对新一代的农民工而言已经不复存在。以富士康为例,2011年,该公司宣布订购100万个机器人来组成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春节过后,富士康没有像往年一样再招新员工。显然,中国政府在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可能会大规模裁员,而如果新兴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不能够吸收这些失业人员,中国将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一项关于中国民众心态分析的报告指出,失业率骤升可能对中国民众情绪带来的巨大影响。据调查,2013年85%的民众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表示满意,然而与之矛盾的是近五年来人民关于污染、不平等、腐败、教育和医疗问题的担忧急剧上升。对于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式,88%的受访者表示对现状满意,并且80%的人对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由此得知,对于经济增长的乐观心态,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中国人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
因此,中国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失业,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期望将日渐消退,还会对整个国家的整体形势保持原先的乐观态度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所幸,因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其视为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中国的领导人会竭尽所能避免大规模的失业。然而,如果共产党不得不这么做的话,会因为保证就业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还可能进一步阻碍其它必要的社会经济变革。
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失业,进一步促进城市化、修改农村土地所有权和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等预想中的变革,将会被长期搁置。毕竟,如果没有充足的就业机会,中共不会愿意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到城市中。较高的城市人口失业率通常是政治变革的导火索。
因此,未来几年里中国领导人需要小心谨慎的推行改革,同时保证较高的就业率。如同别的所有国家一样,中国也将面临技术革新、就业及工资的问题。然而,如果中国想安然度过这场风暴,就需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提高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以确保未来他们能够在技术行业中发挥自身作用。否则,快速上升的失业率和直线下降的满意度,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