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徐州:深化各项改革 奋力推进转型发展

zhuantibaodao 2014-03-10 20:28:39 本刊记者 王云伟/文 总第234期 放大 缩小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全国较大的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江苏省重点规划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之一。全市下辖五县(市)五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999万,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是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市、面积第二大市。

近年来,徐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突破“三重一大”,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城市功能由弱到强、生态环境由灰到绿、人民生活由安居到宜居“五个转变”,开创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黄金发展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连续8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35.82亿元、增长11.8%左右;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2.8亿元、增长15.3%。经济总量跃居江苏省第5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2位。

2014年,徐州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徐州市情特点,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升级、促民生改善。具体工作中,着力在“五项改革”、“四个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

深入推进“五项改革”,

大力建设“五个徐州”

坚持问题导向,大胆实践探索,积极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为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效率徐州”。在行政审批制度上取得突破,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减、转、放、免”力度,争取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在政务公开上取得突破,扩大“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行风热线的覆盖面,尽快延伸到乡镇。在提高行政效率上取得突破,推进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全覆盖,增强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探索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活力徐州”。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清理和废除阻碍公平竞争的障碍。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分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规范化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凡是社会能够提供的服务,如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交由社会力量承担,政府以“购买”方式提供必要的补助。

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文化徐州”。加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引导支持民间力量生产公共文化产品、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投资建设文化设施。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民办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和社会领域改革,努力建设“幸福徐州”。在办好民生实事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三大教育体系,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优质教育学校的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学校带动更多的薄弱学校。抓好公立医院改革,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础上,探索市级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美丽徐州”。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加大差别化资源价格和惩罚性价格实施力度,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和排污权交易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项目化管理,将生态治理修复建设列入“三重一大”总盘子,着力构建项目化操作、常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突出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徐州经济“升级版”。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徐工重型汽车、升华电梯制造、雨润物流中心等产业项目推进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拉长增粗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等服务业态,推进50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区创建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徐州工程学院科技园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建设,积极构建“1530”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以徐州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龙头、5个中等城市为骨干、30个重点中心镇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成为东陇海城市群的核心地带。继续实施乡镇分类考核,推进城乡在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发展。

精心建设生态文明,使之成为徐州发展的靓丽名片。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污染排放标准和环保问责制度,深入推进“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城更靓”五大行动计划。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体系,加快推进企业退城入园,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园林城市步伐。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增进群众福祉。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办好11大类100件民生实事。健全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机制,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年内建成保障性住房7000套,推进市区1000万平方米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建设800万平方米以上的保障房,促进人民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