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向雾霾宣战

tebiebaodao 2014-03-23 14:51:04 李若娟 章 柳/文 总第235期 放大 缩小

 

随着PM2.5指数的屡屡攀高,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对雾霾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升温。日前,有媒体盘点两会期间全国已“出炉”的29个省份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雾霾”成为仅次于“改革”的第二大热词。从3月8日网络新闻搜索提供的数据来看,在“两会语录热搜榜”榜单中,“空气质量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更是高居热搜榜榜首。这次是纸上谈兵闲“话”雾霾?还是真正能重拳出击“化”解雾霾危机?李克强总理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振奋人心的信号,“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大有破釜沉舟之势。

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不是大风天,就是雾霾天。这是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对天气状况的最直观感受。灰霾压城已然变为常态,这更加催生了人们对蓝天白云的渴望。然而,当这种愿望只能靠自然风力来实现时,就略显悲哀了。在雾霾面前,我们需要有所作为,不能“等风来”。

事实上,雾霾天气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时期也曾频繁出现过。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曾经一年之中有1/4的日子都被大雾笼罩。1952年底,持续数日的“烟雾”造成1万多人死亡。20 世纪中期,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光化学烟雾在1952 年和1955 年两次酿成短短数日内几百位老人死亡的惨剧。日本也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些国家没有选择被动地“守株待兔”,而是选择了“亡羊补牢”,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终于走出阴霾。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技术环境和那个时代已有很大不同,已有很大的提升,只要下定决心出重拳,同时着眼于体制层面建立长效机制,标本兼治,把环境问题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雾霾问题就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必须冷静地认识到,与之前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大气污染相比,中国的雾霾成因更具复合性。发达国家的大气污染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煤烟型污染,第二个阶段城市建设的工地扬尘占了上风,第三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汽车尾气的污染。在不同的阶段他们可以针对各个阶段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制定对策。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后发优势效应使得中国经济30年走过了先发展国家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路,粗放型跨越式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问题的时空挤压,使得先发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问题,在中国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集中爆发,这无疑加大了中国治霾工作的难度,也意味着未来的“抗霾攻坚战”必然是一场“硬仗”。

治理雾霾要标本兼治

在这场对抗雾霾的“硬仗”中,中央政府在相继出台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及大气“国十条”以后,各种针对具体环境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也纷纷被制定出来或处在酝酿之中。治霾犹如治病,政策好比药方。药方好不好,先要看是不是对症下药,之后要看能不能标本兼治,最后还要看副作用是否可以承受,会不会导致新的问题。

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成功无不建立在对本国国情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例如,日本是技术大国,凭借先进的环保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德国崇尚规范,主要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约束污染行为;美国标榜自由,主要从各类创新性的环境政策着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民的作用。正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调查显示,燃煤是造成中国雾霾天气的一大“元凶”,为减少雾霾,我们倡导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但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与开发新能源相比,如何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前提下,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单位GDP的能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现有的技术水平同样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政策的制定与现有的技术水平不相匹配,便可能停留于纸上谈兵,难以付诸实施。有学者建议通过推广生物技术来治理雾霾,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这确实为治霾提供了新思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未必将来不可实现。但就目前中国的技术水平而言,落实起来还有相当的难度,也难以迅速发挥作用。

另外,一项政策是否可行,还取决于其配套政策是否完备。比如信息共享机制,按照最初的政策设计,环保部门为银行提供企业的环保信息,银行再把自己的信贷决策反馈给环保部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信息缺乏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甚至无法保证真实性,环境信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这必然会使该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即便是政策可行,也并不意味着雾霾一定能得到有效治理。这还要看可行之策是否得到有力执行?事实上,和政府玩“躲猫猫”的污染企业并不在少数,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污染企业一起玩“躲猫猫”游戏的地方政府也不在少数。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雾霾医学报告发布制度。重点对影响人群健康的成分进行分析,揭示雾霾对民众相关疾病发病患病及对民众产生的急性影响,估算雾霾所导致的民众超额死亡数、死亡率,评估雾霾的健康风险。将“雾霾”和“健康”二者的关联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施加各大的压力,促使他们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除了政府和企业,公众的参与对治霾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说到雾霾,可能所有的人都会表现出厌恶和气愤,但一旦涉及到调整自己的消费和生活行为,触及到自身利益时,常常就表现的不那么坚决了。比如,人们往往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在有公共交通系统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也选择开车出行。重霾之下,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治理雾霾,真的需要打一场人民战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