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tebiebaodao 2014-03-23 14:52:07 吴林海/文 总第235期 放大 缩小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四次强调“食品安全”。这可能是建国以来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食品安全最多的一次。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但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加速传递、扩散的背景下,人们甚至发出了还能吃什么的呐喊!怎么看待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确保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不安全

虽然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海内外各种媒体也有着不同的声音,但“总体稳定,正在向好”确实是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面。这一基本面并非因为不同看法、不同声音而改变。

用几个数据能够很好地证实这一个基本结论。一是在主要食用农产品中,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150个大中城市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果品、茶叶等5大类产品开展了4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检测102个品种,抽样近4万个,监测参数87项,检测结果表明,蔬菜中农药残留抽检平均合格率由2006年的93.00%上升到2012年97.90%;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由2006年的98.50%上升到2012年的99.70%,自2009-2012 年连续4年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9.00%的高位水平上;2006年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由2006年的91.00%上升到2012年的96.90% 。

二是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国食品质量抽查合格率的总水平由2005年的80.10%上升到2012年的95.40%,7年间提高了15.30%。特别是近3年来,中国食品抽查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5.00%以上。主要大类食品抽查合格率基本稳定。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八大类食品中,豆制品合格率由2011年的88.70%上升为2012年的94.30%,其余七大类食品2012年的合格率由高到底的食品排序为:乳粉(100%)、小麦粉(98.30%)、肉制品(97.50%)、方便面(97.00%),碳酸饮料产品(95.70%)、食用植物油产品(93.90%)、食糖(91.80%)。与此同时,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可靠。虽然对中国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一些国际媒体的语言甚至相当刻薄,但实实在在的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始终稳定和保持在99%以上,食品出口贸易总额由1991年的79.0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52.00亿美元,21年间增长了近6倍。这对调节全球食品供求关系,满足世界食品市场多样性与改善全球食品安全状况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目前各种媒体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确实有着不同的看法。各种调查也显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状况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忧。担忧主要源自于有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获取非法利益,甚至故意从事违法违规活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甚至危及消费者健康。但担忧毕竟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客观上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息开放时代,各种媒体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及时、迅速,在满足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的同时,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尤其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和广泛性,有关食品安全的失实、虚假信息甚至是谣传信息等极易通过网络短时间内大范围的传播。经常、反复地受到同类信息的影响,在心理上出现某种担忧是难以避免的。而且,不同区域、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层次的消费者心理上的担忧并不相同。知识层次高、对食品安全知识有较多了解的消费者,总体上这一担忧心理可能要轻一些,因为这些群体懂得,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

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状况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忧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与食品安全生产方式之间矛盾的根本反映,伴随着人民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并将随着社会更大的进步而逐步缓解,但难以绝对消失。

明知故犯威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在中国发生,在国外也发生;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在发达国家也发生。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是生物性等因素,极少是非法添加等人为性因素。而近年来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数以人源性因素为主。对2002-2011年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的研究表明,68.2%的食品安全事件缘由供应链上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状况下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这充分说明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明知故犯”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一个复杂性极高、系统性极强的重大课题。分散化、小规模的食品生产方式与风险治理之间的矛盾是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面临的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的解决具有长期性。主要原因是中国食品工业的基数大,产业链长,触点多,更由于食品生产、经营、销售等主体的不当行为,以及处罚与法律制裁的不及时、不到位,更容易引发行业潜规则,在“破窗效应”的作用下食品安全风险在传导中叠加,其必然的结果是食品安全风险的显示度高、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并由此决定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艰巨性。优化和约束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为、转变食品生产方式,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

构建食品安全国家治理体系

本届政府高度重视“舌尖上的安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当务之急是在以下三个方面紧抓不放。

一是突出监管的重点,形成社会共治格局。食品产业链长,触点多,涉及面广,人源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在农产品初级生产、农产品初级加工、食品深加工、食品流通、销售、餐饮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面对相对无限的监管对象,政府有限的监管力量,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的主要社会资源要优先解决上述主要矛盾,锁定不当、违规违法行为食品生产经营者集合,并通过政府监管、市场监管与契约治理、公众参与等多种方式,真正从源头上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这应该成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

二是高度关注农村食品安全消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随着城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的加大与城市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致使假冒伪劣、过期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有问题食品很有可能大部分流向农村食品市场,农民成为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或其他不合格食品的主要受害者,给农村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假冒伪劣、过期食品与农兽药残留、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滥用非食品用的化学物质成为农民兄弟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城乡一体,首先是食品安全保障的一体化。全面贯彻《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组建新的、具有农村特色、体现农村实际的食品监督管理机构,充实加强基层一线的监管力量,加快形成食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整合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以及城乡联动净化农村食品市场,严厉打击农村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净化农村食品广告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三是着眼长远,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这是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所在。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总结国内实践,把握世界食品安全治理发展演化的共性规律,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企业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要规范政府职能体系,界定政府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中的边界,政府更多的是信息公开,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的交流、预警,同时努力将监管的重心下移,并完善与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宪法法律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市场机制建设与发展安全食品市场。要努力建设成熟的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体系,真正实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锁定违规违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