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昆明恐怖袭击之殇

tebiebaodao 2014-03-31 15:31:02 刘浩睿/文 总第236期 放大 缩小

2014年3月1日,昆明是个好天气。即使在夜晚,南国春城的宜人也令人羡慕。

晚上21时20分左右,血色打破了这座城市的美好。一伙持械暴徒冲向昆明火车站广场,由于无法进入候车大厅,暴徒在售票厅大肆砍杀群众。截至3月2日,这次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共造成29名平民死亡,143人受伤。

3月3日,该案告破。公安部称,实施暴力活动的恐怖团伙共有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恐怖分子也已经落网。迅速强力的破案一定程度上成了一剂定心针,可是在这个3月,昆明恐怖袭击事件成了民众心中摆脱不掉的阴影,风吹草动之后,恐慌疯狂生长。

被屏蔽掉的名字

事件发生第二天,昆明市政府将“301”事件定性为“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一名亲历者事后回忆,自己在慌乱中留意到暴徒统一穿着黑色衣服。一张据称是“暴徒所穿T恤”的照片在微博和朋友圈传播,T恤上印着疑似口号的标语,并配有象征新疆分裂势力的星月标志。反恐专家李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分析道,恐怖分子在短时间内迅速造成大量伤亡,说明他们的作案手法经过“反复训练”和“长期准备”。

蓄谋已久的袭击,不禁让人回想起去年10月28日发生在天安门前的汽车撞桥事件,警方破案后公布的信息显示,在起火燃烧的吉普车内,警方发现了印有极端宗教内容的旗帜。一个月后,被中国定性为恐怖组织的“东伊运”宣布对天安门恐袭事件负责,该组织发言人还威胁将在中国更多地点发动袭击活动,其中包括人民大会堂。

就在“301”事件发生整整一周之后,3月8日早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宣布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MH370次航班失去联系,媒体开始迅速跟进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午时分,一份印在新闻纸上被翻拍出来的马航失联客机乘客名单被媒体公布。很快,细心的网友发现了乘客名单的吊诡之处:“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的名单里,第84号乘客的名字被明显地打上了马赛克;而隶属于央视网的微博“网络新闻联播”发布的名单里,84号乘客的姓名一栏没有被遮挡,上面写着一个维吾尔族人的名字“买买提江阿布拉”。

尽管部分冷静的媒体告诫网友“这(84号乘客姓名被屏蔽)不能说么任何问题”,但网友还是开始了猜测。此时,飞机突然失联却没有发出求救信号,让一些分析指向了飞机空中解体,甚至恐怖袭击。

通过网络检索,买买提江的真实身份慢慢浮出水面。网友发现他其实是一位青年画家、中共党员,作品曾经入选新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几天前,一个由24位中国画家组成的代表团来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在这里,他们出席了一场中国主题的书画交流活动和一场中国艺术家书画邀请展。买买提江就是这个代表团的一员,按照原定的计划,他们将会搭乘MH370次航班在8日清早降落在北京。

真相大白后,“央视新闻”删除掉了“马赛克版”的名单,补发的名单里没有再遮蔽掉买买提江的名字。网友对于这样的“补救”并不买账,有人留言表示,打马赛克的行为是将嫌疑推到了买买提江的身上,这对于买买提江不公平,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然而在《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的笔下,我们读到了另一种声音。一名网友向买买提江道歉:“对不起,我刚看到这个名字,就联想到恐怖事件、恐怖分子,我感到自己特别愚蠢。”如果从一开始,网络上流传的就只是那份完整名单,在一架“有遭遇恐怖袭击可能”的航班乘客里看到一个维吾尔族的名字,难道网友就不会乱猜乱怀疑了么?$nextpage$

飞来横祸下的理智与情感

所有人都能逐渐体悟到这样一种生活哲学:明天是未知的。向下推演一层其含义就是,我们知晓并认同,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到一些祸患。“祸患”的范围里包含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幸,而现在,也许我们需要把“恐怖袭击”加到这个名单之下。

有学者撰文指出,“东突”恐怖势力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相继在北京、昆明制造重大恐怖袭击事件,表明其袭击策略已经发生重要调整,呈现出“基地”组织的色彩。尤其是其将袭击目标从政府机构转移至公共场所,也意味着,普通民众将会直面遭遇恐怖袭击的风险。

对于中国人来说,“恐怖袭击”从媒体上的字眼变成生活中的现实,仍然难以适应;同时,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恐怖袭击的目标选择具有随机性,普通人不知道下一次袭击会出现在哪里。这两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加剧了民众内心的恐慌。

3月14日上午,长沙砍人事件的图片在网上传播。在最早流传的照片里,可以看到现场的血迹、亡者的尸体,随后媒体公布的照片显示,一名新疆面孔的嫌疑人被警方控制。

3月15日,长沙警方通报了此次多人伤亡刑事案件的事发经过和处置情况。疑犯海比尔图尔迪在伍家岭的一家新疆饼店打工,因为琐事与同乡同事产生了冲突。14日上午。两人再次爆发冲突,图尔迪持切肉饼的长刀将同事砍倒在地之后,情绪失控开始砍杀路人。随后嫌犯被警方击毙。这起事件共造成6人死亡:疑犯海比尔图尔迪与其同事,4名无辜路人。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警方通报的内容来看,此前媒体上传播甚广的被警方控制的新疆籍嫌疑人,与此案并无关系。

回过头我们来看这起事件,在警方的完整通报前,公众能够掌握的信息是:砍人者是个新疆人、所持器械为长刀、犯罪过程中存在滥杀无辜或称之为“无差别砍杀”的行为、造成了多人伤亡、嫌犯被警方击毙。这几条均和事实重合,丝毫没有演绎的成分,可同时,这几条信息同昆明恐怖袭击事件中的消息也高度一致。

民众应该理智,但理智的边界毕竟有限。面对这样一场突发事件,民众的理智边界在于不造谣不传谣,可是真相公开之前,在旁观者的内心里,谁能阻止他们去“怀疑”这起惨案“可能”是另一次恐怖袭击呢?在恐慌和担忧的特殊背景下,公众默契地“心照不宣”。

向荒诞进发

在长沙砍人事件的同一天,3月14日下午,成都市繁荣商业路段春熙路也突然“热闹”了起来。

当时正在一家商场购物的赵女士描述,其他顾客的微信里传来春熙路有人砍人的消息,并称砍人者正在向商场这边走来,随机大量顾客冲出商场,顺着人流跑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在整个春熙路上上演。

现场的人将逃散场景拍下发在社交媒体,有的网友还加上了“春熙路暴乱”、“春熙路砍人”等字眼,这个时候,长沙事件还没有完整的官方通报,其他用户看到春熙路的照片后,更容易信以为真。如同一个雪球一样,荒诞越滚越大。

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格桑泽仁用“咕咚效应”来形容春熙路事件。“咕咚来了”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木瓜掉在河里,发出“咕咚”一声,动物们以讹传讹,以为一个叫做“咕咚”的怪物就要来了,纷纷逃跑。格桑泽仁说,一旦外界的刺激超过了心理承受阈值,人们就不能对信源的真假进行理性判断,而是会产生诸如逃跑、尖叫之类的条件反射行为。

3月14日下午16时许,春熙路上一家商场的员工因为误信火灾险情纷纷涌出商场奔逃,同时砍人谣言四起,一副恐慌的多米诺骨牌一片片垮塌下去。

故事讲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生活总会在你觉得“这样就差不多了吧”的时候展现出更光怪陆离的一面。

广州市沙河大街是全国服装批发的一个重要集散地,人员密集。3月15日早晨,这里也发生了群体逃散事件。根据警方通报,这次逃散的起因是,一名小偷在服装城行窃,被保安抓获,小偷大喊一句“有人砍人”制造混乱,周围人群随即开始向四周跑散。毫无疑问,这名紧跟热点新闻的小偷自然罪加一等。

春熙路和沙河的逃散向着黑色幽默进发。一方面媒体开始集中呼吁政府应该给予民众更多安全感,另一方面,两出“荒诞戏”也成了民众紧绷情绪的发泄口。换句话说,“诈跑”行为反而提高了公众的心理承受阈值,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担忧的意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降临。

2008年,公安部反恐局就印发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今年3月6日,红十字会总会又对外发布《防范恐怖袭击与自救互救指南》,这些说明性的文件都对恐怖袭击事件的预防、应对、施救提出了建议。将这些文件真正的推广比简单地印发要更有实效,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都应该以此为契机进行普及。否则没有科学的应对理念,真的遇到恐怖袭击时,“拔腿就跑”也未必那么有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