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陷入“魔咒”一般,2014年3月底,准备落户广东茂名的PX项目遭到当地百姓抵制。之前,类似的剧目曾连续上演——2013年的昆明,2012年的宁波,2011年的大连,2007年的厦门,PX项目都在公众抗议声中停摆。
和以往不同的是,广东茂名政府事先意识到PX项目极具争议,因而提前谋划,力图消解争议。从密集的媒体宣传、举办科普座谈,到召集当地网友推介PX项目,等等。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抗议事件依然发生了,茂名PX项目建设陷入停滞。
如此“一闹即停”,于当地而言实为无奈。而它的影响还会涟漪般向外扩展——它可能给其他地方一种强烈暗示:安全的办法是远离PX项目。若果真如此,中国化工业的发展将严重遇挫。
就像公厕和垃圾厂,大家明知人人都需要,可没谁愿意将公厕或垃圾厂建在自家门口。“PX魔咒”何以在“邻避心态”下持续发酵,何时能峰回路转?
无疑,解读“PX魔咒”传递出的警示,大有必要。
警示之一:某些并不复杂的科学结论能被公众接纳和认同,有时并不容易,它可能耗时漫长,过程艰难,这里面不仅仅涉及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科普宣传不到位的因素。
在茂名风波的当口,清华大学化工系的一批学生在百度搜索上坚持捍卫“PX低毒性”表述,与其他网友多次反复修改“拉锯”,最后成功锁定PX为“低毒化合物”的描述。清华学子“坚守科学阵地”之举赢得普遍赞誉,同时,此事也反映出众多网友在PX认识上的蒙昧。
根据国际标准,PX不算危险化学品,只是低毒化合物,与我们喝的咖啡同属“可能致癌物”。学术上通常采用半数致死剂量来界定一种物质的毒性,实验证明,大鼠口服食盐的半数致死量是3000mg/kg,PX为3523mg/kg,酒精为7060mg/kg,也就是说,PX的半数致死剂量大于食盐、小于酒精。
但是,类似严谨的科学实验和权威机构的结论,极少出现在时下的公共媒体上。与大量娱乐新闻及官员负面新闻相比,科普报道极难引起公众的兴趣。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PX是一个陌生概念,即使在历经几次PX风波之后,能说出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的人,依然寥寥。
据专家介绍,作为基础化工产品,PX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融入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之中。PX是聚酯纤维的原料,而大量的聚酯纤维被加工成服装,在某种意义上,PX解决了自然纤维与粮食争地的问题。同时,PX是很多建筑材料的原料,可以用来生产油漆溶剂。PX的下游产品PET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铝、玻璃、陶瓷和纸张,应用于电器电子、汽车及机械制造行业。PX不但是汽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高品质汽油的必需品。一旦中国的PX项目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PX自给率下降,原料受制于人,则海外原料供应商将获得更多利益,而民族制造业将备受挤压。凡是和PX有关的产品价格将会传递到终端环节,最终转嫁到中国广大消费者身上。
对PX的前世今生,中国公众似乎并不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隔着一层“无知之幕”,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坏消息,更容易被某些传言所左右,“反正它有毒,建在咱这里就是‘定时炸弹’”,PX被视为洪水猛兽。
警示之二,孱弱的公信力之下,极易由偶发事件点燃大面积恐慌,偿还政府公信力的“欠债”已是迫在眉睫。
美国休斯敦PX工厂距城区仅1.2公里;日本横滨PX工厂与居民区只一路之隔;新加坡的PX装置与居民区仅有900米距离……当我们的媒体屡屡引述他国PX项目如何临近居民区、如何安全等数字时,中国百姓并不买账。
国外一些国家PX项目之所以能与公众和谐共处,得益于其成熟而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而中国公众抵制PX项目,与对政府环保监管的不信任有着密切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些化工企业对自身环保责任认识不清、承担不够,而环保部门未能履行应尽的监管责任,以致重大化工事故接连发生,百姓被吓着了,“谈化工而色变”,这是多年来管理缺位造成的恶果。
在环保敌不过GDP、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背景下,PX成了公众心目中的一只“替罪羊”。破除“PX魔咒”,PX项目要取得公众认同,重要前提之一是偿还一笔“欠债”,一笔缘于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公信力“欠债”。
与敏感的政治诉求相比,环保诉求相对中性。多地PX风波显示,环保权益诉求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中国公众拒绝凡事政府决策、百姓只能听命的突破口,成为表达民主诉求的演练场。环保诉求的“燃点”越来越低,考验着决策者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
警示之三:“我说你听”、居高临下的交流过时了。切实尊重民意,政府官员需要好好补补课。
对比厦门、大连、宁波及昆明这些PX风波发生地,茂名不是没有进步。公允地说,茂名为迎接PX平稳落地,没少用心思,但是,功力不足,最终败下阵来。
盘点茂名风波的多层原因:启动声势强大的科普宣传,但操之过急,“把他们认为正确的信息一股脑塞给市民”,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赢得公众理解,甚至引发误解;当地石化、教育系统人员被要求签署支持PX承诺书,“隐形强迫”促成逆反;化工专家建议邀请群众参观生产车间未果,官员与网友见面推广会失控,官员的强硬态度和不当应对使得政府丧失与市民沟通的良机……
茂名风波兴许会让更多的官员有所醒悟:凡牵涉公众利益的问题,仅以“通告”、“告知”的形式单向度传输,停留于“我说你听”式交流,在时下的信息时代、权利时代,注定会触礁。
推进民主,让公众参与决策,政府一方最不该摆出的是居高临下的姿态,或只想装装样子,它极易引起反感和抵制,带有某种傲慢成分的举动更容易被质疑,被猜测“别有居心”,最终,所有初衷良好的努力往往付诸东流。
那些在建设PX项目中成功的案例是如何操作的?它们给当地经济及百姓带来的好处是什么、负面影响有哪些?这些信息对消解公众的恐慌很有用处。但是,这些消息如何传递给公众?以何种可信的方式被公众所认同?有待认真斟酌,万不可想当然。缺乏诚意与耐心、不接地气的灌输式“交流”,远远满足不了公众的要求。
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没有尊重民意这一前提,一切都可能“归零”。
警示之四:躲着矛盾走,只能使矛盾留在那里。发掘公众自身的正能量,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破除“PX魔咒”,既要警惕急于求成心态,也要当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和事佬”做派。比如,有的决策者为避免PX风波恶化,急于表态“永不建设PX”。“尊重民意”的姿态中,暗藏被民意绑架的风险。它可能让更多人误以为,PX项目就是有问题,否则,为什么百姓一抵制就停建或迁建?
峰回路转的关口也许就在公众当中。
与茂名官方组织的科普宣传未见成效相比,来自清华大学年轻学子的自发举动,显示出更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在百度搜索上坚持捍卫“PX低毒性”的表述,展现出的不只是一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有一种守护真相的责任担当。更有媒体将清华学子的举动提升到五四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层面给予褒扬。
舆论的声音反映了公众的期待,在迟迟走不出“PX魔咒”时,我们的社会太需要一种正向的突破。一直被全国百姓视为顶尖高等学府的清华大学的学生的登场,令人看到一线曙光。他们与网友在“PX”这个百度词条解释上的“拉锯战”成为新闻事件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科普,在推动公众理性认识PX真面目上,显示出不可低估的效力。
如果来自公众自发的理性力量能更多一些,将会事半功倍。
同时,相关企业的以身作则,也是良好的示范。比如,位于北部湾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投产数年以来,环境学家最担心的附近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白海豚种群数量不仅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这个例子说明,依靠科技和管理,重化工项目完全可以建成环境友好型企业,而不是埋在当地居民身边的“定时炸弹”。
另据石化业资深人士介绍,中国现有的PX装置,尤其是近年发展的PX项目,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大型装置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大幅提升。且近年来中国在PX生产的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因此,中国在PX生产上完全可以实现安全无害生产。
说到底,PX项目不是建不建的问题,而是怎么建设、怎么管理的问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