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6个年头,36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幼儿成长为年富力强的青年,但却不一定能够让那些特殊利益群体变得可以开明而热情地接纳触动原有利益格局的新鲜事物。
就像当年小岗村的农民们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挑战传统体制一样,今天的“余额宝们”也冒着被绞杀的风险,挑战中国传统的金融业秩序。巧合的是,今天的李克强总理亦如当初的邓小平一样,态度鲜明地表达出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事物的支持。针对当下关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监管的争论,李克强总理谈到,“要相信市场”,“新兴业态我们没有经验,你别上来一棒子给它打死”,“不要让人家说,政府的手闲不住,只要哪儿出现个新东西,你都要去摸摸它”。靠技术创新与市场推动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怎么会面临需要总理出来表态才能免遭绞杀的厄运?是什么原因使政府那只“有形之手”一直“闲不住”呢?
传统银行业:成于垄断,败于垄断
自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诞生以来,围绕其风险和监管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互联网金融爆炸式的增长速度,让传统金融业的竞争者们面临极大的市场压力。从2013年6月上线至2014年2月底,短短8个月的时间,余额宝的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用户数达到8100万户,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但真正让传统银行业不安的,不是“余额宝们”分流存款的规模,而是这些“宝宝”们创造的商业模式。
与仅个人存款就达40万亿的银行相比,余额宝确实还没有叫板的资格,但“余额宝们”唤醒了那些持有小额存款储户的投资意识,他们不再愿意把钱放在银行里去换取微不足道的活期利息,而是选择购买收益性更高、便捷性更好的互联网货币基金。通过支付宝这一平台,8100万零散的储户可以拿着微少的资金,向银行要求过去只有大额资金客户才可能享有的6%的利息。“余额宝”这一鲶鱼的进入,打破了银行大佬们本可以按部就班、坐收红利的局面,动了他们的奶酪。
传统银行业将绝大多数资源投入到了对大客户的经营上,而“余额宝们”快速成长的基础正是被传统银行所忽视的小客户,遭到忽视的小客户现在转而投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怀抱。与其说是“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做得多好,不如说是传统银行们因对公众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而“自食恶果”。正如马云所说,中国的银行业只服务了20%的客户,而那些没被服务好的80%的客户,蕴藏着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市场潜力。
银行业传统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缺乏灵活有效的公众投资渠道和方便快捷的业务流程,而这正是“余额宝”所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互联网金融以更快捷的方式让资金流和信息流合作,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通过互联互通建立起众筹众建的金融服务平台,从而使小微客户能够绕过银行直接完成交易,切断了银行与客户的联系。让银行与客户失去联系无疑是对银行最大的冲击。
另一个让公众更青睐互联网金融的原因是,互联网金融真正让公众看到了金融普惠化的影子。以处于垄断市场地位的传统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不仅无法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化,而且利用其所具有的行政垄断优势赚取超额利润。互联网与金融结合而催生的互联网金融,吸收了互联网精神中普惠、平等等核心思想。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普惠化体现在金融服务具有更广的覆盖面、更强的公平性和更好的可获得性上。公众使用“余额宝”进行存款和投资,在保证货币充足流动性的基础上,还可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种收益正是从传统金融业的垄断利润中分得的。
管好“闲不住的手”: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
互联网金融创造的商业模式,为切断银行与客户的联系提供了可能,带走了银行起初并不重视的小微客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存款从银行转移到“余额宝”们的账户内,传统银行业的暴利也被迅速稀释。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爆炸式发展,传统金融服务业坐不住了。一时间,“取缔论”、“吸血鬼论”、“行政干预论”纷至沓来,银行业协会甚至抛出了“将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的提议,俨然一副“上下一心”围剿“余额宝”们的态势。
这给作为“裁判员”的金融监管机构出了一道难题。一边是“嫡系”的垄断性传统银行业,一边是拥有亿万用户、人气颇高的“余额宝们”。银行高管与政府金融监管官员之间的角色互换不乏惯例,而“余额宝们”又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利益,毕竟亿万用户刚刚尝到期盼已久的财产性收入的甜头。此时,如若金融监管机构通过一纸文书干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难免会被扣上“吹黑哨”的帽子。通过“文件夺权”的方式抑制市场环境中自我发育起来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不仅与高层力推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趋势相违,也会因触犯民意而引发民怨。
实际上,这一难题又回到了政府应该如何监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管好自己这只“闲不住的手”的问题。这一被称为“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哪怕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没有完全解决好。但在世界经济周期的循环往复中,在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管好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不要妨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促进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具体到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管好政府“看得见的手”即“闲不住的手”,就是要将选择金融服务的权力交给市场和用户,不要搞“文件夺权”。对于在市场中萌芽并发育起来的互联网金融,应该让市场决定它的发展,让它在市场中与传统金融业充分竞争。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目前是宏观政策工具运用起来比较艰难的时候,更应该靠市场。只有放活市场,充分调动社会创造力才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的一条条经济管制措施如同一只只“到处摸的手”,改变了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剥夺了市场和用户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拿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来说,本来决定它们胜负的应该是各自金融产品的服务、技术和信誉等等用户关注的价值,无论哪一方提供的金融产品的用户价值没有竞争对手高,其自然就会失去用户被市场淘汰。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唯一途径应是凭借更好的技术、服务和信誉获得用户认可。如果此时政府伸出自己“看得见的手”出手相助,搞“文件夺权”,通过一纸政令代替用户做出选择。在一个用户选择不再起决定作用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的胜负不再是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来提升用户价值,而是能否获得足够多的政策倾斜,市场就不可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将失去创新的动力,而去追逐短期利益,企业行为驱动将变为如何迎合官员和争取有利政策,市场竞争的逻辑发生颠倒,最终损失的还是用户和公众的利益。
要改变这种局面,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政府继续简政放权,建立起制衡和约束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政府的权力仅被用于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发展、促进市场创新与公平竞争。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在市场自身能选择和调节的范围内,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