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都在允许的范围内全面介入金融,涵盖支付、小贷、基金、保险、理财以及网络银行。
“介入”这个词实际上无法描述互联网金融的爆炸式增长。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在2013年6月发起的余额宝,半年多的时间从0做到了5000多亿元的规模,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并荣登世界十大基金之席。原来中国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以3000亿元的资产规模被远远甩在身后。
“宝宝们”直接冲击的不只是传统基金业,还有银行的活期存款、理财业务和支付业务。2008年时马云曾经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我坚信这一点。”如今,互联网金融真的开始给金融机构带来痛感和焦虑感,并在2014年的两会期间引发了从金融机构到监管当局的大讨论。
争议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这个名字本身也带来争议,代表了对未来的不同看法。有人说,在互联网大潮的今天,所有行业都需要使用互联网,又何必单单在金融前面加上一个互联网?另外,国外的互联网或电商巨头如谷歌、亚马逊等都很少直接介入金融。互联网公司做的金融业务在美国金融体系里微不足道。如果金融和互联网都更发达的美国是中国的明天的话,那么互联网金融也走不远。
另一派则认为,金融机构使用互联网其实是金融互联网化,而非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公司由于其平台和大数据的优势,加上互联网精神,能提供现有金融体系没有的服务。更激进者则认为,互联网革命可以让很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去中介、脱媒,产生一个既不同于直接融资也不同于间接融资的第三方渠道。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可以做金融?互联网金融可以走多远?其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会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只有学术意义。
去年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是,互联网金融的爆炸式增长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包括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本身。互联网公司在大举进军金融的过程中,其战略布局、人员配备和风控都在“边打边走”的学习过程中。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和监管当局,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也就至关重要。
笔者想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思路的互联网金融的历史观。在我的历史观里,商业的本质在过去几百年中不曾改变,这个本质就是通过某些交易渠道提供有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金融是为这个本质服务的,其兴衰也依附于商业的兴衰。在这个历史观里,互联网,犹如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并不改变商业或金融的本质,其带来的是对渠道和产品的冲击。
从这样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我们会多多少少产生天下无新鲜事的感觉。历史则会成为判断未来的有力武器。我们也会发现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山西晋商、去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和互联网金融,都在遵循同样的商业和金融逻辑。
荷兰、英国与金融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兴衰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今天用金融的历史观来读,可能别有滋味。
16世纪哥伦布等探险者的发现开启了世界远洋贸易,也给本来处于欧洲边缘的国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商机。在这个背景下,荷兰首先经历了船运的技术革命。16世纪后半叶荷兰制造的“大肚船”、“大帆船”等,效率高、容量大、造价低廉。造船业的发达带来了航运业和贸易的发达。
国际贸易发达的区域需要什么支持?需要结算和支付服务。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今人提起银行的诞生会想到意大利,实际上是荷兰人给了银行最重要的功能:信用和支付。阿姆斯特丹银行接受各国的金属货币,然后折算成自定的信用货币登记在册;存款人可以依此信用与他人交易。
为了让这个支付银行有信誉,阿姆斯特丹政府提供了专用的保证金。阿姆斯特丹银行接受存款,提供转账和开支票的业务,但是并不提供贷款。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1683年。信用和支付功能对贸易的作用是巨大的。商业和金融共同发展,阿姆斯特丹是当时世界上无可争议的贸易中心,而阿姆斯特丹银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多边支付体系的结算中心。
阿姆斯特丹尝试的另外一项金融创新是众所周知的永久股份制。1602年,为了支持远洋商业活动,荷兰政府集合民间资金成立尼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一开始这个公司和现在的开放式基金颇为类似,投资者每年得到分红,并可以赎回资本。由于这种不稳定的资金供给方式不匹配远洋投资的不定性,1609年,东印度公司宣布资本不可再赎回,只可转让。为了满足股票转让需要的流动性,股票交易所应运而生。另外,为了提高决定效率和代表性,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董事会,做投资和分红决定。至此,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永久股份制、董事会制度和股票交易所产生了,其目的是满足商业的融资需求。商业是金融的基础。
接着再讲阿姆斯特丹银行。当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资金集散地之后,无论从贸易需求和资金供给的角度来说,信贷服务都成为了自然的选择。1683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在做结算和支付70多年后,开始提供信贷和承兑业务。荷兰商人能够以3.25%的利息得到贷款,而很多其他国家的利息则翻倍。由于资金充足,该银行不但为贸易商服务,还贷款给各国政府。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让我们总结一下,荷兰的兴起源自造船业的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带来国际贸易,贸易产生对结算和支付的需求,结算和支付带来资金,进而产生信贷。船运、贸易和金融的结合使荷兰成为17世纪最强大的国家,包揽超过一半的世界贸易。
这段历史生动地告诉我们,结算和支付功能是银行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排在信贷前面。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最重要是为了信用支付的便利,其次才是对利息的要求。
那么荷兰是怎么衰落的呢?荷兰的衰落源自另外一个排他的贸易和金融平台——英国——的兴起。
英国在17世纪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没收了荷兰几千艘船,沉重打击了荷兰的船运和贸易。随后发生的是工业革命和由此产生的对国际贸易和金融的需求。由于英国贸易平台排斥荷兰,18世纪初荷兰还占世界航运的25%,但1720到1820年间,英国每年出口增加2%,荷兰则下降0.2%。到1820年,英国已经占世界航运的40%,而荷兰则下降到约2%。在贸易兴起的同时,英国学习荷兰大力发展金融业,英格兰银行逐渐取代阿姆斯特丹银行成为世界结算中心;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新的贸易、金融和殖民帝国。
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个故事所包含的商业与金融的本质。第一,商业产生对金融的需求,金融则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只要当时的金融体系没有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金融创新的发起者(如荷兰)并不一定需要金融的“DNA”,也就是说,其发起者在早期可能是缺乏相关行业经验的。$nextpage$
第二,金融的崛起源自商业的需求,后者的没落也往往拖累金融;一个新的商业和金融平台的崛起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另外一个平台的没落。第三,为支持商业,银行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可能是支付,其次才是信贷。
2013年7月,上海自贸区刚推出时,当地政府对其的解释只是一个保税区的升级版,一个国际船运中心,之后两个月里自贸区的定位迅速升级为国家战略,成为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和政府职能改革的试验田。
自贸区和荷兰是什么关系?用历史的眼光看,上海自贸区的愿景就是做一个当代的荷兰。国际船运中心必然带来国际贸易,以及对金融,尤其是结算的需求。金融中心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国际船运中心的地位。
荷兰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金融史。晋商在明朝通过运输边防军粮获得“盐引”,即取盐和贩盐的特许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各种国内和国际贸易。犹如荷兰,贸易的发展,尤其在动荡时期,产生了对结算和支付的需求。1823年,平遥人雷履泰开办“日升昌”票号,创建了异地汇兑,取代实行了几千年的现银结算方式,以“货通天下”为基础实现了“汇通天下”。 到20世纪初,山西票号在中国100多个城市中开设了数百家分号,除了汇兑,还提供信贷,成为中国金融之王。
山西票号的没落与战乱有关,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清政府成立户部银行(后改为大清银行)。这个官办银行,垄断了过去由票号收存和承汇的官款业务。山西票号的兴盛自结算和支付业务始,也因为背景更强大、更现代化的同类竞争对手的出现,和时局动荡而衰落。
历史与互联网金融
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互联网金融,因为商业和金融的逻辑并未改变。
阿里巴巴发展史上一个经典战役,是于2003年成立淘宝网并在之后的竞争中完胜。当时美国C2C市场的巨头Ebay入主一直统帅着国内电子商务领域的易趣。初出道的淘宝网是如何完成这个似乎不可能的任务的呢?究其原因,淘宝网使用了免费策略,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宝。
由于不信任,当时的网络卖家往往采用款到发货,使得买家驻足不前,成为网络交易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换言之,可靠的结算和支付是网络交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支付宝创新性地结合了担保和支付。这个金融创新和免费战略的结合,彻底打败了Ebay。几乎没有悬念,阿里巴巴会在几年后取代沃尔玛成为世界上零售额最大的公司。这个奇迹的源头,是贸易和支付的强大结合。其背后的逻辑,和荷兰在17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并无二致,而支付宝的作用犹如当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
在支付功能满足后,为支持贸易发展,为买卖双方提供信贷服务成为自然选择。看懂了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巴巴于2010年推出阿里小贷,这是给商家的信用卡。阿里巴巴也在今年试图推出给消费者的虚拟信用卡(后被央行紧急叫停)。2013年和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支付宝作为支付中介的地位。金融工具表面上在变化,但是商业和金融的逻辑和当年的荷兰非常类似。
如果以造船起家的荷兰能够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支付和金融中心,以贩盐起家的晋商能够发展成中国的金融之王,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的逻辑和前景就是存在的。这个逻辑取决于两个条件:商业活动对金融存在的真实需求;现有的金融体系没有满足这个需求。而支付宝、阿里小贷、余额宝的成功恰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古老的商业逻辑的解释。
犹如英国取代荷兰,阿里巴巴的潜在风险,是另一个贸易和金融平台的兴起。微信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移动时代的天空城市,人们在这个城市中交往、交流信息和从事商业活动。表面上看这个城市并不对阿里巴巴造成直接冲击,因为淘宝系是天空商城,而微信并不是商城。但是有一天,当微信城市引入越来越多的商铺,有越来越多的贸易场景使用微信支付时,阿里巴巴的贸易和金融平台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
换句话说,阿里巴巴的强项是满足贸易和对金融的强大需求;微信的强项是社交社区,短板则是贸易和支付场景,但是这个社区可能有很大的贸易扩张空间。举个例子,余额宝春节以来平均每天流入资金约200亿元,其揽存数量是微信平台推出的理财通的10倍以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淘宝系巨大的贸易支付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腾讯要入股大众点评网和京东商城了。这些平台为腾讯带来贸易和对金融的需求。
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荷兰和晋商所带来的一个深刻启示,即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具备这个功能的金融机构已经种下了银行的种子,当有一天这个功能和存款利息相结合时,对用户来说就基本满足了银行的功能。换句话说,这个结合会对银行产生直接的冲击。
美国的货币基金就是这样产生的。美国第一只货币基金于1971年产生,为短期存款支付利息。到197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基金开发出了支付功能,相当于货币基金也可以当作现金使用。有了利息和支付的双功能,加上市场利率高于银行限定的存款利率,于是存款开始飞速搬家。到2001年,美国货币基金的揽存量已经远远超出银行活期存款的总量。
前面这段真实的历史,是在大部分时间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只要监管当局不完全遏制,那么互联网对渠道的冲击,加上移动支付的便捷,会让这个过程大大提速。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大量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但真正让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产生痛感和焦虑的,是支付和利息的结合。这个结合,加上互联网公司已经搭建的贸易平台对金融的需求,会对传统金融发出直接的冲击。
贸易(商业)产生对金融的需求,进而在现有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催生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生命力,以及对现有体系的冲击,往往取决于贸易平台的生命力;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说,这叫流量决定一切。
这个古老的逻辑,在过去几百年中演绎了从国家到企业的兴衰。互联网公司在一开始做金融的时候,往往只是朴实地遵循这个逻辑为商业服务,并没有刻意去和金融机构竞争。只要符合商业逻辑,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并不需要特殊的DNA。这种金融可以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现有金融的替代。互联网金融确实需要合适的监管,但是余额宝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佣金宝对券商的冲击,都不是简单的监管套利,而是符合商业逻辑、实实在在的金融创新。
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无论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还是监管机构,其注意力都似乎被互联网的创新性所吸引,而对商业和金融的本质注意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回顾历史、思考本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历史观,进而思考互联网金融的边界和与商业关系,及早布局,应该是有意义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