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名。知道一点历史的人可能会想起来,近代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在此开启了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实践。这个积淀着百年底蕴的“老地方”,正在书写着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型发展的“新故事”,这座新城正随着沪通长江大桥的开工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就是这块方圆仅1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18万的区域,却让深圳的企业家情有独钟、抱团扎堆,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深圳现象”。
百年港闸书写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型发展新篇章
近日,记者踏上了位于长江之滨的这块发展热土,探究这背后的秘密。汽车在路上疾驰着,鳞次栉比的大厦错落在运河之畔,纵横交错的高架穿梭于绿色之间,和着春天的气息,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一路行来,华强、华润、天安、赛格、研祥、中集、宝湾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断跃入眼帘,跳动着强劲的经济脉搏。
“正是这样一批充满生机的企业,支撑着区域经济转型的脊梁。”中共港闸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沈红星说。伴随着企业的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港闸转型跨越的步伐越发坚定而稳健。2013年,港闸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384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17000元,经济发展质量看齐苏南。11家来自深圳的龙头企业齐聚港闸,其中不乏研祥集团、赛格股份、天安数码城、宝湾物流、华润置地、中海地产等行业翘楚的身影,总投资额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港闸已经成为南通、乃至江苏,深圳龙头企业投资密度、投资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沈红星看来,港闸与深圳企业合作共赢的轨迹清晰可见,20年间走过了“厚积薄发”和“引领转型”两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1994年开始,以中集为代表的深圳企业便在港闸扎下了根,并枝繁叶茂、花开无数。截至目前,中集已在港闸设立3家公司,成为年应税销售收入达60亿元人民币的“巨无霸”。进入2010年以后,华强集团、天安投资集团、深圳科技园等龙头企业纷至沓来,文化创意、电子信息、金融科技、商务商贸等高端产业蓬勃兴起,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众多深圳商界的佼佼者、领头羊们如此青睐、“踏香而来”?“让客商在港闸找到家的感觉”,随着沈红星书记一句朴实但却耐人寻味的话,记者心中的疑惑渐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深圳“金凤凰”落户港闸
翻阅20年来港闸与深圳企业之间的牵手,绝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招商引资范畴,而是一种“来了港闸,就是港闸人”的包容和承诺。港闸有一个难能可贵之处,那就是不因党委政府的换届而改变,自始至终都充满诚意。结缘天安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正在深圳千里淘金、寻觅转型动力的港闸区副区长冯斌将目光瞄准了天安数码城。港闸区委、区政府迅速派出人员,常驻深圳,千方百计建立了联系,通过百转不回的努力赢得了信任,争取到了面谈的机会。“我们说的都是能够做到的,做不到的绝不信口忽悠,也绝不回避问题。”港闸区政府从地理区位、载体环境、服务功能、政策支持、预期效益等方面为天安量身定做了“一揽子”计划,详细地介绍了港闸在承载高端产业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在最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也是港闸人在和客商接触过程中,必须要说的一句话。受感于港闸一以贯之的真诚,天安当即决定缘定港闸,正式落户。以情动人、坦诚相待、实事求是,是港闸秉承的招商理念,中共港闸区委副书记、区长曹金海说:“任何情况下,我们不说‘没问题’,而是真实地提出问题所在,与客商共同面对。只有让客商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才愿意和我们继续谈下去,才能有成功引进项目的希望。”
在各地招商优惠政策日益趋同,招商烽烟迭起的大环境下,凭着这份真诚,港闸俨然成了以商引商的桥头堡,宝湾物流推动了联姻南山,天安落户吸引了研祥入驻,一个个“新媳妇”被娶进门,这些“新媳妇”摇身一变成为“红娘”,又带进来一批“新媳妇”,这样的循环往复,带来的是港闸区企业的“人丁兴旺”。
“能够办的事情,立即办、办到位;对棘手的问题,敢于以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对办不到的事情,绝对不忽悠;违背国家政策的事,绝对不承诺。”这就是港闸赢得投资者信赖的主要原因,这种坦率真诚的做法值得称道。研祥集团董事长陈志列来到港闸时,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研祥之所以到港闸发展,我不看其他的,仅看天安一家已投一个项目,准备再投一个项目,就凭这一点,我愿意给港闸鼓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惟有真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才能感动投资者,引来好项目。$nextpage$
把政府服务的真心,放到投资商的手心
之前还是陌生人,但一个项目运作过来,前来投资的深圳企业负责人、管理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和港闸人成为了朋友,从陌生人到好朋友,贴心服务是催化剂。
四年前,从深圳南下的华强集团南通公司孙经理在港闸这块生机勃发的土地上,开始了南通华强的创业之旅。他最深切的感受,来自于港闸区上至领导,下到工作人员,甘当企业“服务员”的那种热情和周到,帮着企业一起跑部门、跑手续,遇到规划调整、土地审批、员工培训等棘手事情,从来不回避、不推卸,有时为了更改一个方案细节而商讨很长时间,努力做到不出纰漏,不给企业留后顾之忧。那段时间,大家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五加二、白加黑”,为项目的工程进度、后续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许是春风化雨般的贴心服务,也许是港闸人的埋头实干,打动了他,他把港闸当作了第二故乡,交了一帮知己,买了一套住房,一直到把南通探险王国带上了快速健康发展轨道,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港闸。深圳科技园投资部一名负责人感慨到,“虽然项目推进的主体是我们开发商,但港闸的政府服务从来不缺位,担当好项目推进的主角,主动帮助我们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方案设计,从一开始就避免项目走弯路,责任心强。”
走进港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部分人员在会议室就着简单的办公条件,井然有序的忙碌着。这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同行的一位赛格时代广场的负责人解开了谜底,“因为初来乍到,对南通情况并不熟悉,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办公,开发区二话不说就帮助解决了临时办公用房,把他们自己本就紧张的办公室腾出来给了我们,自己搬进了会议室。就连租房等小事,也主动为我们考虑,方便!说实话,刚离开深圳那会儿,心里有些嘀咕,现在我觉得值了。”
“我们的服务,不止于一时一事,而是从投资商来港闸的那一刻起,贯穿到企业在港闸发展的始终。我们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保姆式服务,把项目生根发展的“土壤”扎扎实实地培育好。”曹金海区长介绍道。把政府服务的真心,放到投资商的手心,这不正是港闸的真实写照吗?
与名企巨头“牵手”,走合作共赢之路
与名企巨头“牵手”,对思维观念、素质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港闸对项目的科学论证让人信服,对客商的细致入微服务让人折服,而他们创新的思维、创造性的工作更让人佩服。在“零距离”服务之外,港闸更把深圳企业在港闸的深耕细作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不仅让投资商投得放心,更让他们干得顺心。沈红星书记把港闸和客商比作了鱼和水的关系,合作共赢始终是他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时间回转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肆虐蔓延,世界航运市场随之动荡,对以出口集装箱为主营业务的南通中集来说,曾一度陷入困惑。“我们一起想办法!”这是南通中集当家人唐国才最难忘的一句话,尽管前面有的是挑战,但企业在刹那间感受到了来自政府坚定支持的强大力量。于是,一个个共同探究的灯光背影下、一次次深思熟虑的观点交锋中,南通中集选择了特种设备作为转型突破的方向。
1998年,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特种运输设备成为支柱型拳头产品,产销两旺,迅速打开了局面。这次成功,更加坚定了中集对港闸的信心。2004年中集罐箱公司正式投产,2012年新上核电设备,2013年中集低温设备项目全面开工,一连串的动作背后是一年比一年好的效益,到今天南通中集已发展成为占地1800多亩、总资产超过5亿美元的“参天大树”。不仅如此,与之配套的新洋环保木业、中钢型材、绿源新材料等10多家企业随之而来,形成了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的“葡萄串”效应。
如今,深商们把港闸亲切地称为“暖巢”,不仅因为企业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更因为这里为企业人才大展身手搭建了更大更宽广的舞台。对人才,港闸向来奉若至宝,最大限度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发展创造条件。在港闸,中集罐箱创造的“深圳速度”让人们啧啧称赞,公司连续数年实现经营业绩增幅超过100%,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中集罐箱公司总经理刘春峰。在港闸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2011年他成为江苏省首批“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2013年他又作为省委组织部选派的16名学员之一赴美研学深造,奠定了他带领企业腾飞的坚实基础。
“人才和企业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筑好暖巢、助力高飞,才能吸引金凤凰们的落户。”沈红星书记时常这样对人说。港闸用她创造性的理念和方法,诠释着与企业携手共赢、共创未来的独特魅力。正是有这样一班人,能够为企业引路、为人才铺路,招引来的、培育出的必定是一只只闪耀着灿烂光芒的“金凤凰”。
让深企回到“原创地” 共创幸福美好明天
二十年,对于港闸和深圳的企业们来说,只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开始,心怀未来、志存高远,才能迎来更灿烂的未来。趁着工作的间隙,记者采访了沈红星书记。他说,近年来,港闸区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市北的奋斗目标,以经济、城市和社会“三大转型”为主线,抢抓战略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兴三优二、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功能出新、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各项事业、促进和谐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和发展速度、城市功能和文明程度都走在了南通前列。
提到深圳企业,沈红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港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深圳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他们的集聚发展,为港闸带来了三个显著的变化,一是理念的变革,深圳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理念、品牌效应,助推我们思路的转变,带来了服务和效率的变革;二是产业的蝶变,深圳科技园等这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方向,使港闸直接跳过梯度转移的跟进式发展的传统模式,一下子占据了产业的制高点;三是人才的提升,这些企业的掌舵者属于深圳特区改革开放30年30位杰出人物的就有4名,随着企业而来的大批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构筑了港闸的人才高地。可以说,深圳企业为港闸的华丽转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红星表示,当前港闸正处在产城融合的转型攻坚期和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发展,对港闸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主城区来说尤为重要。而深圳在这方面,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深圳拥有独树一帜的开放平台,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氛围浓、环境好,汇聚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新兴产业和科技要素,积累了大批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资源,是中国经济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而港闸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前景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两地互补融合、互惠互利的坚实基础,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深圳企业在港闸做大做强,还要让他们做好,给他们意想不到的体验。我们将以“让深圳企业回到‘原创地’”为目标,通过全方面、深层次的拓展沟通、联系交流,把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到全面深化、融合共赢的发展新阶段。一方面,加快成立南通深圳商会,让在通投资兴业的深圳企业人士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另一方面,将两侧深圳企业林立的长平路更名为“深南大道”,让其成为两地携手共进的见证和骄傲!
港闸与深圳,虽然相隔1500多公里,但是这两座城市却因为有着一群热爱事业的开拓者而变得紧密相连。“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愿港闸在开阔的转型大道上奋勇前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