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果一件事情格外引人注目,其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它的出现与存在出乎人们意料。最近,恐怕让商业头脑十分发达的美国制片商都感到意外的是,一部美国的电视剧《纸牌屋》竟受到中国上千万网民们的热捧,并且连续数月稳居中国各大网站收视率的高位。
中国人为什么爱看《纸牌屋》?这件事不但令制片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就连一向认为对媒体和舆情十分了解的中国国家新闻机构的官员们也觉得颇费思量。他们之所以感到奇怪的“大”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国情、国民心理、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实在是太不一样了。而另外一个原因,我们且称为“小”原因的则是中国人绝大多数对英语依然是生疏的。能流畅地听懂剧中人物对话的中国人,恐怕仍然是一个很小的基数。千百万中国人一边看剧情一边看中文字幕,在美国人看来,这不是愉快地享受,而几乎是一种痛苦地折磨,实在不可思议。尽管如此,这些都没有阻碍中国人对《纸牌屋》的持续热情。看来,这的确有几分让人费解。那么,《纸牌屋》的诱人之秘到底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对众多的中国人来说,这部美国电视连续剧的诱惑力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以为,如果不带文化、宗教、民族以及政治上的各种偏见,如果秉持一种相互包容与开放的立场,如果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公众的心理传承有着一定的了解,要解析这一现象,其实并不难。依我看,对陌生事物的好奇、猎奇就是一种本质上的诱惑;“宫廷戏”又是更大的诱惑;而外国的“宫廷戏”则是最大的诱惑。对中国人来说,《纸牌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部外国的、穿着西装的、散发着现代气息的“宫廷戏”。它具有潜在的巨大吸引力。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宫廷历来是一个深不可测却玄机无限的权力场。它虽与外界隔绝,却又有着掌管天下公众命运的威权与神秘,这不能不引来人们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必然会引出窥测欲。因此,追寻、发掘、臆造各朝各代有关宫廷的故事、小说、戏剧从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而皇帝与后妃、权臣与谋士、阴谋与性爱……也一直都是被中国公众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近10年来,中国内地所拍摄的古装宫廷电视剧己达三千余部,公众也是趋之若骛。但是,因为存在种种限制,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官场斗”却很少出现在当代中国的影视作品中。而《纸牌屋》则把一个世界大国中的上层斗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十分及时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窥测官场矛盾和权力争斗的心理。这就从客观上填补了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的一大空白。
《纸牌屋》吸引中国公众的另一个奥秘,就是它从头至尾表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始终是美国影视艺术的一种可贵传统。它既有对本国历史的批判性关注,又有对现实生活中阴暗部分的揭露。远的不说,今年获奥斯卡奖的《为奴12年》和去年颇有影响的《白宫管家》,都毫不掩饰地揭露了这个国家在从南北战争结束到奥巴马上台这段历史中,反种族岐视社会运动的曲折与艰难。《纸牌屋》则把它的批判矛头指向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家权力高层内的波谲云诡;另一个则是人心灵深处的贪欲与缺陷。弗兰克和克莱尔夫妇的得势与蹉跎、卑劣与厚颜都和他们对权力的争夺紧紧缠绕;而女记者佐伊的疯狂与无助、走红与毙命,又是她人性弱点使然的不归之路。其实,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也有大量类似的值得批判与揭露的人与事。近年来,在被称为“拍苍蝇、打老虎”的反腐斗争中暴露出的社会新旧矛盾,制度设计与建设中的缺陷与漏洞,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中的商业欺诈与金融作弊,其涉嫌犯罪规模和触目惊心的程度也绝不逊于《纸牌屋》给观众提供的想象空间。遗憾地是,中国的当代影视作品却极为缺少这样的揭露与批判,也几乎没有剑指高层权力腐败与深层人性缺陷的宏大作品。《纸牌屋》的犀利锋芒,可以让中国公众在酣畅淋漓地体验批判的快感的同时,也能对自己生活的现实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探究《纸牌屋》在中国内地受热捧的原因时,也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说法。譬如有人说,这是因为有中共高层(如王岐山)推荐,才会如此火爆。还有人说,一些“左”派人士之所以极力举荐此片,是因为要让人们通过观看,了解美国民主的虚伪。本人以为,此类议论恐怕都有些偏狭。与前面的评述相比,仅为小众之见解。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电视剧,特别是那些被称为“家闹”的以家庭纠纷为主题的电视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诟病。当人们对“步枪打飞机”、“一刀杀数人”、“村姑开战车”的所谓抗战戏越来越感到荒诞之后,却迎来了一大批家庭剧的庸俗烂片。婆媳吵架兄弟阋墙争夺财产婚姻纠葛的吵闹,以及四五十岁的男女艺员的装嫩卖萌,简直到了令人掩鼻与作呕的程度。《纸牌屋》的走红与火爆告诉我们,电视剧并不是烂片的代名词,它同样可以有真正的文化品味和思想深度。同时它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中国的艺术家和片商们:渗透着物质主义的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绝不能满足今日中国人的精神饥渴,而人的精神的需求和饥渴才是文化产品真正的永不衰竭的市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