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理念,迥异的命运
600年前,郑和率领船队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1433年,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返航途中逝世。在他去世的59年后,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去寻找印度和中国。
然而,两位同样伟大的人物,此后所开启的则是迥然相异的时代。
郑和之后的中国,陆权大国思想引发的是非之争使中国开始了300多年的海禁,郑和所留下的遗产,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便消失殆尽。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多数中国人认为世界是平面的,先人们一方面以世界中心自居,将这个中心之外的所有文化和文明都视为蛮夷或夷狄,唯我独尊,唯我独大,另一方面视大海为畏途,不愿意去探索和跨越这方神秘的洋面,与外面的世界达成和解与默契,最终被踏海而来的洋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帝国的大门,古老的黄色文明分崩离析,由此也开始了近代史上屈辱的半殖民时代。
而哥伦布秉承着“向西、再向西”的理念,发现了东方新大陆,不仅给欧洲人带来了好运,而且宣告了一个旧世界的死亡和一个新世界的诞生。从此,新旧大陆永远摆脱了孤立封闭、蹒跚迟滞、单独进化的旧框架,形成了彼此交往、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使全球人类趋向同归。数百年来,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首功当推哥伦布!时至今日,哥伦布精神仍然是鼓舞人类去发现和开拓未知领域的动力之一、共创未来的桥梁之一。
不同的理念、思想、路径和谋略选择,所带来的绝不只是眼界的宽仄巨细,而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命运的迥异。
而在21世纪,海权保护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则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能走得多远!
中国呼唤海洋经济的崛起
眼界决定高度,而现实则决定了思想。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海洋经济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而现实是,在中国,一提到海洋经济,许多人脑海里一下冒出来的概念是海产品养殖与捕捞。当我们大快朵颐的饕餮海鲜、畅谈海洋经济的时候,殊不知,这是亘古以来就有的粗放而传统的海洋生产形式。
遥想当年,大不列颠,依靠远洋轮船,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西班牙依靠海洋冒险精神,几乎踏足了拉丁美洲所有的角落;中国的近邻日本,则更是一个靠海吃海的国家,也正因为日本四面环海国土逼仄,才造就了日本体系完备傲视群雄的海洋产业帝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海养殖和捕捞,只是海洋经济体系里极其些微的一个概念。
直到今天,中国的海洋经济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首先是产业化程度极低。
中国自称海洋大国,因为中国有1.8万公里的陆地海岸线。如此绵延的海岸线,放之许多国家,都可以造就一个完备而现代的海洋产业体系。而在中国,海洋经济尚未产业化,没有规模,缺乏集约化,更谈不上现代化,产业化程度极低,不要说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也别说海水淡化利用,仅就沿海旅游休闲产业,目前依然处在初级阶段,与国际上的海洋产业大国无法比拟。
其次是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形态。
中国有广袤的海洋滩涂,但是,除了碱和盐,其他产业则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技术含量低,产业形态粗放,即便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碱盐产业,也多数停留在原始生产业态上,自产自销,多数产品根本走不出国门。
第三是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研发与产业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形成了有专利无产品、有思想无实业的怪圈,严重制约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四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现代海洋经济以什么做依托、以什么做支撑、以什么做超越,总体上缺乏科学严谨的规划,各自为政,我行我素,单纯追求GDP,进而导致海洋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海洋资源浪费。
国家以及很多地方政府,也早已清楚目前中国海洋产业所面临的现状,如若再不花大力气塑造中国现代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那么,未来的中国,将被英法德西美日澳韩等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甩得更远。
中国呼唤现代海洋经济的崛起!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潍坊滨海的海洋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产业经济界不得不瞩目的现象。
从“泰囧”,到“太惊”
据说,当初潍坊滨海祭起海洋经济大旗的时候,临近的大连和青岛人首先笑了。他们不怀疑潍坊滨海人有这样的创造精神,他们笑的是:怎么,潍坊也是海洋城市了?
潍坊不是濒海城市,着实让人泰囧!这则笑话虽然戏谑了,但的确曾经是潍坊真实的写照。
临海不见海!从滨海海岸线,到潍坊市区,虽然只有短短半小时车程,但是,一望无际的滩涂、盐碱地、凋敝的生态、空寂的村落,使得潍坊虽然近海,却是个典型意义上的内陆城市。
有海难亲海!当沿海城市几乎都搭上海洋旅游快车的时候,潍坊旅游最著名的符号则是延续了几十年的风筝,如若你想海边戏水,则必须到临近的青岛。
当潍坊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这个城市必须寻求新的增长极。而1995年成立的滨海区,则顺理成章的成为潍坊转身的依托。200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潍坊市成为沿海城市群重要一员。2010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1月,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入国家海洋经济新区。无数的规划与期盼,都把目光投向了潍坊北部的那片蔚蓝。
潍坊,转身向海!$nextpage$
海洋就在她的身边,她只需稍稍调整身姿,便是千里万里!
潍坊这一转身,实现了蓝黄两个文明的融汇与叠加。
潍坊从北部打开了一扇窗户,海风涌来,智慧涌来,资本涌来,几乎就在一夜之间,潍坊人将滨海这块以盛产海盐出名的滩涂,变成了一个初步具备了海洋城市模型的新兴产业加生活的空间。
不仅青岛人太惊,就连本土的潍坊人也太惊!
规划超前,未来可期
当潍坊在滨海打开了这扇窗户之后,海,不仅让潍坊成为省会都市圈最近的出海口、济青一体化的支撑点,而且会成为通向辽东半岛,对接日韩朝和俄罗斯的自贸区和海洋产业聚集地。忽然之间,鲁辽、华东与东北,可以长驱直下,货畅其流,苏鲁豫大部分地区可以最短的距离奔向大海。从此,潍坊有了全新的形象和空间。这是何等的广阔!
而立于未来的一个节点,对当下的滨海进行超前的规划,则是确保滨海成为未来城市的基本保障。规划之初,首先考量的是比照当下中国海洋经济现状,勾画出滨海海洋经济的框架,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海洋经济之路,同时依据滨海勾连山东半岛、济南省会城市圈、以及与辽宁城市群隔海相望的地缘优势,构建跨地域、连海陆的海洋物流网络。
思想在交集,智慧在交集;灵感在碰撞,理念在交锋!
滨海新区的未来,在一轮又一轮的观念激撞中渐渐浮出。
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新城、海洋经济新区,2020年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
开发原则是:海陆统筹、港贸带动,产业立区、科技引领,产城一体、生态支撑。
空间布局上,挖土筑岛、聚水成湾,形成“一主两副”、“六岛八湾”的海洋城市。
总体思路是:轴带展开,集约组团,梯次推进,低碳循环。
当这样的文字停留在纸面上的时候,人们有可能会将它当做一个城市好大喜功的凭证,但是,当这些规划和理念,在曾经的盐碱滩涂上逐渐成型的时候,人们则对滨海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滨海的未来可期!
加速迈向“深蓝”
2010年1月1日,潍坊滨海高7米、长近20公里的沿海防护堤二期工程宣告完成,这条巨龙阻隔了海潮的侵袭,圆了潍坊人走近大海的梦想。
2012年6月14日,潍坊市政府与马来西亚森达美集团签署协议,计划3年内投资28亿元加大对潍坊港的开发建设力度。
2014年4月10日,潍坊港5万吨级航道工程开工仪式在山东高速物流集团潍坊港建设指挥部举行,滨海的“海洋”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踏着蓝色经济发展的“鼓点”,滨海吹响了加速迈向“深蓝时代”的号角:突出海洋特色,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临港物流、海工装备、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海洋特色产业,努力培育一批能够立区的产业,形成海洋产业聚集区,使滨海成为潍坊乃至全省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龙头以及战略布局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区。滨海,正加速构筑起“蓝色崛起”的崭新平台。
潍坊港建设是突破滨海的“牛鼻子”,是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港口是突破滨海的龙头,突破滨海首先是突破港口,从区域发展的高度考虑港口的战略定位,更好地发挥港口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省会城市圈的出海口、济青一体化的联接点和服务中日韩自贸区的重要基地。高屋建瓴的规划蓝图振奋人心。穿行于潍坊港各大项目的生产建设现场,大型运料车往来其间,塔吊门机长臂挥舞,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呐喊声、交织成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发展画卷。昔日荒寂的盐碱滩涂上,正在加速崛起一座亿吨大港。年吞吐量突破22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万标箱、3个2万吨级码头完工、5万吨级航道一期3.5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获批建设、首获3.9亿元国家专项补助资金……一次次突破的捷报,显示出潍坊港在迈向亿吨大港路上的坚实步履。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蓝黄”战略在滨海区的深入实施和港口腹地企业的快速发展,潍坊港集装箱码头航线运营日益成熟,相继开通潍坊——唐山——锦州、潍坊——盘锦——乍浦、潍坊——营口、潍坊——大连等航线。潍坊港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港口群中率先运营集装箱业务的港口,港口吞吐量与集装箱运载量均实现了新的突破,成为山东省发展潜力最大的港口。今年,潍坊港开工建设5万吨级航道,3.5万吨级船舶通航,2个3万吨级客货滚装泊位和15个5万吨级泊位开工建设,预计吞吐量将达到2500万吨。按照计划,到“十二五”末,潍坊港将建设成为全省综合运输体系重要枢纽。
以飞速发展的潍坊港为依托,滨海区大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建设海洋产业聚集区,建立了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滨海产业园、临港工业园、科技项目区、海港经济区5大产业园区。5个产业园立足于发展提升,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力争用今年的时间,聚集一批海洋特色产业,2个园区工业规模过千亿元,海洋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依托港口发展和空间优势,滨海区全面打造现代物流基地。以港口、保税港区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鲁辽陆海联运滚装甩挂运输,打造渤海湾陆海联运大通道;推进海港物流、陆路物流、空港物流结合,加快建设海陆空集合的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滨海区突出海洋特色,聚集海洋产业,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滨海产业园、临港工业园等5大产业园区,围绕海工装备、临港物流、海洋化工等海洋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了一批推动转型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潍柴中速机、华创机器人、石化盐化一体化、山东高速物流园、齐美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速建设投产,同时正在努力培育一批立区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经济新区、现代工业新城。
未来的滨海,将极大地突破中国传统海洋经济的现有框架,将海洋以及海洋文化符号融入到滨海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建立超前的海洋经济体系的同时,打造全新形态的海洋生活模式,启动海洋旅游休闲,塑造滨海度假胜地,包容全产业投资,吸纳海内外游人。
所有这一切,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海洋经济模式比对,有万千关联,却又明显提升。
见证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的崛起
当中国沿海众多城市依然因循传统海洋经济模式艰难行进的时候,潍坊滨海,却用一种近乎于超然的姿态,宣告整体迈向深蓝时代!
滨海的迈步,既不是扭扭捏捏,也不是半黄半蓝,她完全打开胸襟,吸纳太平洋的远风。她的视觉绝不是莱州湾畔,而是更广阔的洋面,更深邃的未来!在一片盐碱滩涂上,潍坊滨海,正塑造超乎人们想象的奇迹。
滨海模式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她既规避了当下中国海洋经济的误区和弊端,一举跨越了低端和粗放业态,吸纳了中国乃至世界海洋城市的长处,同时又开启了潍坊城市的全新脉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滨海所见证的不只是潍坊城市的蜕变,而是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的崛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